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四九呂師夔(一二三○——一三○一),字虞卿,號道山,文德子。安豐(今安徽壽縣南)人。咸淳八年為廣西經略安撫使,次年其叔文煥降元,五疏乞罷,召赴闕。德祐元年擢權刑部尚書、都督府參贊公事,不受命,降元。從平宋有功,以中書左丞行省事于贛州。大德五年卒,年七十二。見《宋史新編》卷一八九、《元史新編》卷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隆興分寧人,字公定,號覺齋。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靜江府司錄參軍,以治獄平恕稱。景定初累知德慶府,奏罷配鹽法及乞用楮券折銀綱等五事,以紓民力。升轉運使,劾守令貪橫不法者。擢知廣州,主管廣東南路經略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官。元兵圍襄、樊,日繕器械,蓄裕財粟,以備倉卒,后果賴其用。卒于家。
全宋詩冷應澄,字公定,號覺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進士,調廬陵主簿。遷靜江府司錄參軍。景定元年(一二六○),知德慶府,移知廣州兼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事見清道光《義寧州志》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六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四冷應徵,字公定,號覺齋,隆興府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寶慶元年進士,調廬陵主簿。尋為靜江府司錄參軍,知萬載縣,通判道州,遷登聞鼓檢院,知德慶府,升廣東路轉運使。遷直寶章閣、知廣州。后卒于家。見《宋史》卷四一六本傳,《宋詩紀事補遺》卷六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梅應春(一二三二~一二七六),字子秀,廣濟(今湖北武穴)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時年二十五。嘗知馀干縣。淳祐間進禮部尚書。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知瀘州兼瀘州安撫使。元兵至,以城降。二年,復瀘州,被殺(《宋史》卷四七《瀛國公本紀》、卷四五一《張玨傳》)。有《寓瀘遺稿》,已佚。事見明弘治《黃州府志》卷五。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7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君疇,號陽巖。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知古田縣、通判建寧府。拜監(jiān)察御史兼說書,累疏劾宦官權貴。由知潭州遷廣東轉運判官,決疑獄、劾貪吏、治財賦皆有法。度宗朝進工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改福建安撫使,罷亭戶買鹽和荔枝貢。官至刑部尚書。卒謚文毅。有《陽巖文集》、《經筵講義》等。
全宋詩洪天錫,字君疇,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廣州司法參軍。寶祐三年(一二五五)為監(jiān)察御史,以敢言著。度宗即位,除侍御史兼侍讀。累官福建路安撫使?!?a target='_blank'>宋史》四二四有傳。
全宋文·卷七九九○洪天錫,字君疇,號陽巖,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寶慶二年進士。授廣州司法,調潮州司理。歷判真州,改知古田縣,判建寧府,擢諸司糧料院。寶祐三年拜監(jiān)察御史兼說書。力劾董宋臣。去官,起知潭州,直寶謨閣,遷廣東轉運判官。度宗即位,累召不赴。改福建安撫使,進華文閣直學士致仕,加端明殿學士。卒,謚文毅。著有《經筵講義》、《進故事》、《通祀輯略》、《味言發(fā)墨》、《陽巖文集》諸書。見《宋史》卷四二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73
【介紹】:
宋通州人,寓居常熟。理宗嘉熙二年進士。知溫州,攜一仆赴任,會州卒作亂,用計設宴,來覘者殺之,余黨悉散。開慶元年,為淮西總領財賦兼江東轉運判官。景定元年,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節(jié)制蘄、黃、興國三郡。度宗咸淳六年,官至兩淮安撫制置使,九年告老進二秩致仕。
全宋文·卷七九九二印應雷(?——一二七三),字德裕,號習隱,通州(治今江蘇南通)人,寓居常熟。嘉熙二年進士。淳祐、寶祐間歷知廬、和、溫州。開慶元年,擢守軍器監(jiān)、淮西總領、江東運判。景定元年,除直煥章閣、樞密副都承旨。尋遷直徽猷閣、知江州、主管江西安撫司公事。咸淳初知福州。四年,改知慶元府、兼沿江制置使。六年,除兩浙安撫制置使、知揚州、兼淮東提舉。九年十月致仕,暴卒,特贈端明殿學士。見《宋史》卷四四、四五、四六、四二一,《碧梧玩芳集》卷六,《四明文獻集》卷五,《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正德《姑蘇志》卷五○、五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三○,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四五,《別號錄》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南劍州順昌人,字懷英。理宗淳祐間知建寧縣,興修學宮,增加學廩,辟貢士莊,建會寧倉。歲饑疫,治藥餌糜粥濟民,全活甚多。度宗咸淳間以帥參攝事軍伍,嘗修圖經,頗有政績。
全宋文·卷八二五三廖邦杰,字懷英,號恕齋,南劍州順昌(今福建順昌)人,淳祐間知建寧縣,咸淳間以帥參知邵武軍,所至有惠政。見嘉靖《延平府志》卷一八,嘉靖《邵武府志》卷四、一二,道光《福建通志》卷九四、一二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光州固始人,后居建康,字仲謀。有膂力,善騎射,喜讀《左氏春秋》及兵家書。以戰(zhàn)功累遷吉州團練使、知黃州事,所至有聲。后至建康,曾遣人詣賈似道,欲以重兵守鹿門山,又言當由海道以搗青、齊州,則襄陽之圍自解,皆不見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隆興豐城人,字宜叔。理宗淳祐七年進士。為賈似道記室,以不合去。恭帝德祐間除禮部尚書,改廣東經略安撫使,與文天祥舉兵勤王,力戰(zhàn)元騎兵,病臂創(chuàng)而卒。
全宋文·卷八一五三雷宜中,字宜叔,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師事張洽,得朱熹緒馀。淳祐七年以第二人登進士第。任賈似道記室,以不合去。寶祐間添差通判臨江軍,知建昌軍。景定中經略廣東。咸淳中為國子祭酒,累遷右司諫。德祐中除禮部尚書,尋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偕文天祥起義兵勤王。后與謝枋得固守嶺嶠,元兵至,力戰(zhàn),痛臂創(chuàng)而卒。見《宋史》卷四一六《冷應澄傳》,《萬姓統(tǒng)譜》卷一六,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二,隆慶《臨江府志》卷五,雍正《江西通志》卷六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瑞州高安人,字漢臣。理宗嘉熙二年進士。為饒州錄事參軍,以辨盜申誣著名。歷官知廣州、廣東經略安撫使,以平定南海有功,拜戶部侍郎兼侍讀,七上奏辭免。遷兵部尚書、寶章閣直學士、知贛州。辭歸,隱于九峰。
全宋詩劉應龍,字漢臣,高安(今屬江西)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進士,授零陵主簿。改饒州錄事參軍,進知崇仁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司農少卿。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提舉荊湖南路常平。五年,遷廣南東路轉運判官(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入為秘書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擢權戶部侍郎兼侍講,以忤賈似道罷。九年,知廣州兼廣東經略安撫使。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歸隱九峰?!?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元間處州人,字君高。宋淳祐四年進士,咸淳中以中奉大夫權戶部尚書,知臨安軍府事,封縉云縣開國男。時賈似道勢方熾,說友曲意附和,故得進。后守平江,元兵至,棄城遁。宋亡,降元,受宣撫使之命。以官軍支米不得,王積翁以言激眾,遂為李雄剖腹死。有《咸淳臨安志》。
全宋詩潛說友,字君高,縉云(今屬浙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士。歷知南康軍(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一八)。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除秘書丞,遷軍器少監(jiān)(《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出為兩浙路轉運判官。三年,遷轉運副使。四年,知臨安府兼兩浙路安撫使(《咸淳臨安志》自序)。八年,知平江府。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逼境,以乞降輸財犒軍全城,削職貶南安軍(《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紀》)。后隨二王入閩,留守福州。降元,為元守城,死于兵變(《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有《咸淳臨安志》。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八○二六潛說友,字君高,處州縉云(今浙江縉云)人。淳祐四年進士,嘗知建德縣。咸淳二年三月以樞密院編修官兼權刑部郎官兼權右司郎官,除秘書丞,十一月除軍器少監(jiān)。四年以朝散郎、直華文閣、兩浙運副除司農少卿兼知臨安府,尋措置兩浙運司,擢戶部尚書。十年知平江府,明年以城降元。后為李雄所殺。編有《咸淳臨安志》一百卷(存)。見《咸淳臨安志》卷四九,《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紀》,《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名或作昴發(fā)。宋昌州昌元人,字漢卿。理宗淳祐十年上舍登第。歷遂寧司戶、宣城令。度宗咸淳間權通判池州。元兵渡江,卯發(fā)攝州事,繕壁聚糧以圖拒敵。因都統(tǒng)張林暗降敵,知不可守,遂與妻雍氏同縊死。謚文節(jié),雍氏贈順義夫人。
全宋詩趙卯發(fā)(?~一二七五),字漢卿,昌化(今浙江臨安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進士。歷遂寧司戶參軍,潼川簽判,知宣城縣,以論罷。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起知彭澤縣。十年,通判池州,攝州事。恭帝德祐元年元軍破城,夫妻同縊死。事見清道光《昌化縣志》卷一三,《宋史》卷四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36—1283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開慶初元兵攻宋,宦官董宋臣主遷都,天祥上書請斬宋臣,進御敵之計,未被采納。任軍器監(jiān)兼權直學士院,草制語譏賈似道,遭劾罷。度宗咸淳九年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初元軍東下,破家財為軍費,率義兵萬人入衛(wèi)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被拘至鎮(zhèn)江,后脫逃回朝。端宗即位,復拜右相兼樞密使,因與左相陳宜中議論不合,率兵在福建、廣東堅持抗元,收復州縣多處。祥興元年被俘于五坡嶺,次年拒元將張弘范誘降,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心志。后被囚于元大都三年,屢拒威逼利誘,視死如歸。臨刑作《正氣歌》。謚忠烈。有《文山集》。
全宋詩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初名云孫,字天祥,后以字為名,改字履善,中舉后又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開慶元年(一二五九)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景定二年(一二六一)除秘書正字,累遷著作佐郎兼刑部郎官。以上疏劾董宋臣,出知瑞州。五年,遷江西提刑。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召除尚右郎官。五年,知寧國府。六年,召除軍器監(jiān)兼學士院權直,以忤賈似道,罷。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贛州。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渡江,應詔勤王,除樞密副都承旨,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大使。二年,除右丞相、樞密使,詣元軍議和,被拘。押至鎮(zhèn)江,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溫州。同年五月,端宗繼位,改元景炎,召赴福州,拜右丞相、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與元兵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帶。景炎二年,敗于空坑,出南嶺。三年,授少保、信國公,移屯海豐,軍潰被執(zhí)北行,在道絕食八日不死。拘燕三年,終不屈。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遇害。著作遭難后散佚,元元貞、大德間其鄉(xiāng)人輯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明初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另有《指南錄》、《指南后錄》、《集杜詩》等傳世。事見本集卷一七《文山紀年錄》,《宋史》卷四一八有傳?!∥奶煜樵?,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張元喻刻《文山先生全集》為底本,校以明景泰六年韓雍刻《文山先生文集》(簡稱韓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山集》(簡稱四庫本)。《集杜詩》各本詩句詩題都有舛誤奪漏,酌據《杜少陵集》(簡稱杜集)訂補。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人。有《文山集》、《文山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政治家、抗元名臣、文學家。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寶祐四年(1256)狀元,授承事郎,升任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時被拘,逃歸后聚兵抗元。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俘,拒絕元朝誘惑,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元至元十九年(1283),于大都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正氣歌》等。所作《齊天樂·慶湖北漕知鄂州李樓峰》一詞,狀寫南樓景色,被視為佳作。
全宋文·卷八二九八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初名云孫,字天祥,以字貢于鄉(xiāng),改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又號浮丘道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寶祐四年進士第一,尋丁父憂。歷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上書乞斬董宋臣,遷刑部郎中。歷知瑞州、江西提刑、尚左郎官,權直學士院。忤賈似道,遂乞致仕。起為湖南提刑、知贛州。德祐初元兵入侵,募兵勤王,除知平江府、臨安府。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元軍請和,被拘,夜亡入真州,輾轉至溫州。聞益王未立,上表勸進,拜右丞相,同都督諸路軍馬,舉兵抗元,兵敗空坑。衛(wèi)王立,加少保、信國公,進屯潮陽。元軍掩至,被俘。囚燕三年,從容就義,時至元十九年臘月,年四十七,后謚忠烈。著有《文山集》、《文山詩史》。見《文山先生紀年錄》(《文山全集》卷一七),《宋史》卷四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276
【介紹】:
宋邛州人,字達夫。理宗淳祐十年進士。累官廣西提點刑獄,攝經略事,兼知靜江府。恭帝德祐二年,元兵陷靜江,投南流江而死。
全宋詩鄧得遇(?~一二七六),一作德遇,字達夫,號清湖,邛州(今四川邛崍)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進士。歷寧遠主簿、知南昌縣、通判隆興府、監(jiān)行在左藏庫、知昭州。度宗咸淳中遷廣西提點刑獄,尋攝經略事兼知靜江府。恭宗德祐二年元兵破靜江,投南流江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一有傳。
全宋文·卷八一六○鄧得遇(?——一二七六),字達夫,邛州(今四川邛崍)人。淳祐十年進士。調寧遠主簿,改知南昌縣,通判隆興府。監(jiān)行在左藏庫,出知昭州,遷廣西提刑,逾年攝經略事兼知靜江府。德祐二年移治蒼梧。元兵破靜江,得遇以幅紙書絕命詞,投南流江而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南海人,字鼎卿,號粵溪。少博學強記。度宗咸淳七年進士第一。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出通判婺州,迎養(yǎng)雙親。恭帝德祐元年元兵至,因奉父母歸,被幼落職。端宗景炎元年詔起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次年,逐退元兵,復廣州,詔褒賞。至冬,元兵復會師攻廣州,因力不支,被執(zhí)而死。文天祥以詩悼之。
全宋詩張鎮(zhèn)孫(?~一二七七),字鼎卿,南海(今廣東廣州)人。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進士第一,授秘書省正字,尋通判婺州。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因棄城罷。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起為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二年,元兵陷廣,被執(zhí)北行,死于大庾。事見《廣州人物傳》卷一○。今錄詩八首。
全粵詩·卷四五張鎮(zhèn)孫(一二三五 — 一二七八),字鼎卿,號粵溪。南海(今廣州市)人。自幼刻苦讀書,以博學強記聞。宋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狀元,權相賈似道欲示恩結納,鎮(zhèn)孫不為謝,人服其不阿。初授秘書監(jiān)正字,遷校書郎 。以不附權勢,出判婺州。宋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至,相臣請和,太后納降,百官奔散,鎮(zhèn)孫遂棄官奉親歸粵。次年,宋端宗立,建號景炎,航海幸閩、廣間。廣州海上潰軍奉鎮(zhèn)孫為帥,又糾結鄉(xiāng)兵,與都統(tǒng)凌震分東西二路,誓圖恢復。詔以鎮(zhèn)孫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使,委以軍事,出兵收復廣州。元兵復至,鎮(zhèn)孫率戰(zhàn)船二千馀艘迎戰(zhàn)于珠江,兵敗被執(zhí)。景炎三年(一二七八),被解北上,至大庾嶺,道死殉國。文天祥聞而為詩悼之。鎮(zhèn)孫有《見面亭遺集》。明黃佐嘉靖四十年《廣東通志》卷五八、黃佐《廣州人物傳》卷一〇有傳。
全宋文·卷八三四○張鎮(zhèn)孫(?——一二七七),字鼎卿,廣州南海(今廣東廣州)人。咸淳七年進士第一,授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通判婺州。德祐元年元兵至,奉父母歸,被劾落職。景炎初起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安撫,次年擊退元兵復廣州。是年冬,元兵會師攻廣州,被執(zhí)而死。見《宋季忠義錄》卷八,《南宋書》卷六○,《廣州人物傳》卷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臺州寧海人,字鎮(zhèn)之,號西澗。以太學上舍試兩優(yōu)入仕。授信州軍事推官。理宗淳祐間累官直秘閣、江西提舉常平兼知吉州,節(jié)制悍將,置社倉、義倉,平反李義山受贓之冤。度宗咸淳間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以與賈似道不合,引疾辭歸。端宗即位于閩,召為少師,因道阻不能赴,慟哭而還。卒年八十。
全宋詩葉夢鼎(?~一二七八),字鎮(zhèn)之,號西澗(《錢塘遺事》卷五),寧海(今屬浙江)人。少從鄭霖、趙逢龍學。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太學上舍試入優(yōu)等釋褐(《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授信州軍事推官,遷太學錄。理宗淳祐三年(一二四三)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六年,遷軍器少監(jiān)兼兵部郎官。出權知袁州。十一年,為江南西路提舉常平兼知吉州。召為國子司業(yè)。歷知贛州、建康府、隆興府。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子詹事。五年,進參知政事。尋出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四年,出判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益王即位,召為少師,以道梗還,后二年卒。《宋史》卷四一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三葉夢鼎(?——一二七七),字鎮(zhèn)之,號西澗,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本陳待聘之子,七歲后于母族。以大學上舍試入優(yōu)等,兩優(yōu)釋褐出身,授信州軍事推官,遷太學錄。淳祐中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遷秘書郎,又遷著作佐郎,拜軍器少監(jiān)兼兵部郎官。寶祐中授崇政殿說書,兼國史編修,遷國子祭酒,權禮部侍郎。出知贛州、建寧府、隆興府,景定中累遷參知政事。度宗立,出知慶元府,復召為參政,進右丞相。與賈似道不合,引疾歸。端宗即位于閩,召為少師,海道阻梗不能進,南向慟哭失聲而還。后二年卒,封信國公?!?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