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定州安喜人,字舜功。杜審琦曾孫。自三班奉職累遷知惠、莫二州。徙知鄰州、慶州。破賊三砦,以功領忠州刺史,為涇原路鈐轄,敕巡警邊州。后知滄州、定州、涇州、瀛州、恩州等,徙大名府路總管,改乾州團練使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2—1085
【介紹】:
宋開封咸平人,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天圣八年登進士第一。慶歷間,累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遷御史中丞。反對慶歷新政。新政罷,出知鄭、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寧元年召還,王安石言其舊過,復出知應天府。元豐間上言反對保甲法。仕終彰德軍節(jié)度使。卒謚懿恪。有《治平改鑒》及文集。
全宋詩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舊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通許)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慶歷元年(一○四一)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实v間出知鄭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為學士承旨兼侍讀。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興軍,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判河陽。哲宗即位,徙彰德。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二七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開封)人。天圣八年舉進士第一,通判懷州,入直集賢院,歷鹽鐵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慶歷元年,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出知鄭、澶、瀛、并州。使契丹還,除宣徽北院使。元豐初,轉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軍節(jié)度使。元豐八年徙彰德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師,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鑒》十篇,內、外制集各五卷,奏議十卷,文集七十卷。見劉敞撰《王開府行狀》(載《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3—1078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字誠之。舉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攝帥事。善撫土著,招降儂智高子宗旦,邊民呼為“桂州李大夫”。神宗時,累官至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反對王韶開熙河。上書極論時政得失,乞召用司馬光、蘇軾等。遭呂惠卿劾,貶和州團練副使。有《珠溪詩集》。
全宋詩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舉進士,調并州推官。應鄜延經(jīng)略使龐籍辟,知洛川縣。龐籍為樞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縣、興元府褒城縣,改管干鄜延路經(jīng)略機宜事。仁宗祐三年(一○五八),遷提點廣西刑獄、權經(jīng)略事。七年,改知濟州,歷知兗州、鳳翔府。神宗熙寧初,擢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西夏事起,改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坐與王韶戰(zhàn)守意異,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齊、瀛州。又因上書言事忤執(zhí)政,貶和州團練副使,稍徙單州。復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已佚。今存《珠溪集》一卷。事見《忠肅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袔熤性?,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七《珠溪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本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時政,由是知名。舉進士,龐籍辟知洛川縣,又薦為太子中允、知敷政縣,權主管經(jīng)略文字。提點廣西刑獄,攝帥事,邊人化聽,稱李大夫,不敢名。還知濟、兗二州,遷直使館,知鳳翔府。熙寧初,拜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知秦州,為政持重總大體,乞召司馬光、蘇軾等置左右,為呂惠卿所排,貶和州團練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薦其有王佐才,雖屢黜,氣未嘗稍衰。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事見劉摯《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3—1060
【介紹】:
宋潞州上黨人,字元伯。李遵勖子。七歲授如京副使,七遷濟州防御史。出知冀州,為政循法度,民得不擾。累官寧遠軍節(jié)度使、知澶州。喜學問,頗通陰陽、醫(yī)術、星經(jīng)、地理之學。卒謚良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3—1088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磻翁。第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入為御史臺推直官。以治李逢獄為神宗所稱,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運副使,改福建轉運使,鎮(zhèn)壓廖恩起事。元豐初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累官刑部侍郎。哲宗元祐初,坐立江西、福建鹽法事,罷知利州,徙廬州卒。善屬文,神宗嘗命作《答高麗書》,屢稱善。
全宋文·卷一五一二蹇周輔(一○二三——一○八八),字皤翁,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少與范鎮(zhèn)為布衣交。年未冠,試大廷,不第。及鎮(zhèn)貴達,周輔始特奏名,再舉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為御使臺推直官。以鞫獄有勞,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運副使。元豐初,選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為河北都轉運使,進寶文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改刑部侍郎。元祐初為言者所劾,罷知和州,徙廬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二九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8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難。王承衍孫。仁宗景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遷鹽鐵副使,坐薦鄭俠并贈金而奪官。后知鄆州,河決曹村,力排眾議,筑堤城下。堤成大水至,不沒者才尺余,幸得免災。官終龍圖閣直學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4—1094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徙河陽,字子堅。陳貫子。以蔭鎖廳及第。仁宗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歷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邠州、河中府,皆有政績。加集賢殿修撰,進天章閣待制。神宗時累遷吏部侍郎。請罷選人改官再問,以絕其弊。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全宋文·卷一○四三陳安石(一○一四——一○九四),字子堅,相州安陽(今河北安陽)人。貫子,以蔭鎖廳及第,嘉祐中為夔、峽轉運判官,提點陜西刑獄,攝帥鄜延。歷使京西、河東、淮南、京東,知蘇州、邠州、河中府。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運使。進天章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進吏部侍郎。出知永興軍、鄧、襄、陳、鄭州、河陽,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紹圣元年卒,年八十一。見《宋史》卷三○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81
【介紹】:
宋開封襄邑人,徙居洛陽,字正國,一字定國。張師德子。仁宗天圣四年,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簿。歷大理評事、衛(wèi)尉寺丞,知榆次縣,通判棣、齊二州,均有能名。后為淮南轉運副使,移京西、東轉運使,屬官不法者多被舉刺。神宗熙寧初授戶部副使。極論撫寧、啰兀兩城不可守,又諫阻在陜西以交子易錢之計劃。加集賢殿修撰,遷河東都轉運使。元豐初知河陽,次年徙同州。居官不畏強御,性至孝,頗為時所稱。
全宋文·卷一○四三張景憲(一○一五——一○八一),字正國,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祖去華徙洛陽。師德次子,尹洙婿。天圣四年,以蔭授將作監(jiān)主簿,遷太祝,監(jiān)西京商稅院,遷衛(wèi)尉寺丞,擢知并州榆次縣,通判棣州,移齊州,知梁山軍、海州。嘉祐初,使湖北較定茶稅,改開封府判官,淮南轉運副使,移京西轉運使。治平三年,授京東轉運使。熙寧二年,為三司戶部副使,奉使北鄙、西陲,授河東轉運使。歷知瀛州、河東、同州、房州。元豐四年,以太中大夫知兗州,未赴而卒,年六十七。見范純仁《張公行狀》(《范忠宣公集》卷一六),《宋史》卷三三○有傳(傳謂卒年七十七,誤,今從《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75
【介紹】:
宋開封人,字君錫。仁宗景祐元年進士。以薦為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督吏捕盜,盡得之。為淮南轉運使,兩浙饑,移淮粟賑贍。神宗時累官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府,嚴整吏習,號為治辦。然用法刻深,煩碎無大體,唯厚結中人。權發(fā)遣開封府卒。
全宋詩李中師(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錫,開封(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充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界諸縣。擢三司度支判官,為淮南轉運使,徙河東轉運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閣待制、陜西都轉運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龍圖閣直學士,充群牧使,兼知審官東院。熙寧八年權發(fā)遣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卒,年六十一。事見《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勝之。王曙子。以蔭入仕。仁宗時官殿中丞,除集賢校理。坐預蘇舜欽奏邸會,黜監(jiān)復州酒。后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朝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應天府。為人伉直,喜論天下事。元昊叛時,曾上備邊選將之策。凡宮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進者,悉論之。
全宋詩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用蔭至殿中丞,知介丘縣。仁宗慶歷初以范仲淹薦,除集賢校理。因參預蘇舜欽進奏院宴會,黜監(jiān)復州酒稅。久之,為開封府推官,出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審院。歷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遷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jiān),知蔡、揚、亳州,江寧、應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八),年七十二。《東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5—1071
【介紹】:
宋臨安人,字子飛。錢彥遠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轉太常博士。為呂夷簡所知,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罷。歷知數(shù)州府。神宗立,御史論其傾險儉薄,附賈昌朝、夏竦以陷正人,不宜冒居翰院,乃罷學士。久之,知永興軍。卒謚修懿。
全宋詩錢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蔭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擢知諫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權知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罷知蔡州。歷揚、青、鄆、曹州、應天府。還,判流內銓、知通進銀臺司。復出知成德軍、渭州、秦州。英宗治平初,復為翰林學士。神宗立,出知永興軍。熙寧四年卒,年五十七。謚修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東都事略》卷四八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六錢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易子,彥遠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轉太常博士,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罷。進同修起居注、知制誥,擢知諫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知開封府。后罷為龍圖閣學士、知蔡州。皇祐四年,自揚州知青州,改鄆州。又歷知曹州、應天府。還,判流內銓、知通進銀臺司。復于嘉祐四年出知成德軍;五年,知渭州;八年,加端明殿學士、知秦州。治平初,復為翰林學士。神宗立,御史論其傾險憸薄,傾附賈昌朝、夏竦以陷正人,文辭淺繆,不宜冒居翰院,乃罷學士。熙寧元年,出知永興軍。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修懿。《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6—1075
【介紹】:
宋大名成安人,字才叔。仁宗朝進士,為大理法直官。英宗即位,除直集賢院,授群牧、三司戶部判官,為英宗書《洪范》于殿屏,加直龍圖閣。神宗立,出知齊州,改京東路轉運使,力行新法。后累官涇原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渭州。
全宋文·卷一○五○王廣淵(一○一六——一○七五),字才叔,大名成安(今河北成安)人。以進士為大理法直官。嘉祐間為殿中丞。英宗即位,除直集賢院,任群牧、三司戶部判官。熙寧中,由兵部員外郎、京東轉運使,徙河東,擢寶文閣待制,歷知慶州、永興軍、渭州。熙寧四年為環(huán)慶路經(jīng)略使,七年涇原路安撫使。八年卒,年六十。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二○四、二一一、二一四、二二○、二五六、二六九,《東都事略》卷八五,《宋史》卷三二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河南永安人,字希元。張堯封兄,仁宗張貴妃伯父。舉進士。歷憲州、筠州推官。擢殿中丞、知犀浦,縣多田訟,乃正其疆界,訟事頓減。累遷給事中、端明殿學士、三司使?;实v中,改戶部侍郎,尋拜淮康軍節(jié)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王舉正等極力諫阻,遂罷宣徽、景靈二使。旋復以宣徽使判河陽,后徙鎮(zhèn)天平軍。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由寒士遽至崇顯,留戀恩寵,為世所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18—1089
【介紹】:
宋壽州人,字晦叔。呂公弼弟。仁宗時登進士第。英宗時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初,知開封府,為御史中丞。反對行青苗法,言呂惠卿奸邪不可用,出知潁州。起知河陽,召還知審官院,尋同知樞密院事。哲宗元祐元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輔政,廢除新法。三年,懇辭位,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卒謚正獻。
全宋詩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壽州(今安徽鳳臺)人。仁宗時以父蔭補奉禮郎。舉進士,通判潁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出知潁州。八年,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改知審官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一○八二),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謚正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八、《宋史》卷三三六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一○九二呂公著(一○一八——一○八九),字晦叔,夷簡子,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召試館職,不就。通判潁州,與郡守歐陽修為講學友。判吏部南曹,除同文院檢討、同判太常寺,改天章閣待制兼侍讀。英宗親政,加龍圖閣直學士,出知蔡州。神宗立,召為翰林學士、知通進銀臺司。熙寧初,知開封府。二年為御史中丞。以與王安石意見不合,出知潁州、河陽。召還提舉中太一宮,遷翰林學士承旨,改端明殿學士,知審刑院,同知樞密院事。元豐五年乞去位,除資政殿學士、定州安撫使。徙揚州。哲宗即位,還朝為侍讀,拜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三年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四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江州德安人,字清卿。夏竦子。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主簿,賜進士出身。歷京西、河東轉運使,陜西都轉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吏部郎中、知渭州,整頓軍隊,教士卒戰(zhàn)陣法;又籍塞下閑田,募人耕種,歲得谷數(shù)萬斛,以備賑發(fā),名曰貸倉。后兩知延州,親督役筑州城,不逾月而就。平生無學術,然頗以才自勵,嘗求入侍經(jīng)筵,為時所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