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開封尉氏人,字元之。家本茶商,娶劉美女。初補越州上虞尉,入為刑部詳覆官。仁宗初,太后臨朝,遷光祿寺丞。累擢兵部郎中。因緣以進,無他行能。太后崩,降屯衛(wèi)將軍,滁州安置,徙壽州,致仕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999—1055
【介紹】:
宋壽州人,字仲裕。呂夷簡子。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丞。累遷太常博士、同判太常寺兼提舉修祭器。嘗以郊廟祭器制度多違禮,請悉更造,又編集《郊祀總儀》進上。后歷龍圖閣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官至右司郎中,未拜卒。其父執(zhí)政時,多涉干請,嘗泄漏除拜以市恩,時人比之竇申。
全宋文·卷五四九呂公綽(九九九——一○五五),字仲裕,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長子。蔭補將作監(jiān)丞、知陳留縣。天圣中為館閣對讀。改集賢校理,遷太子中允。景祐二年判吏部南曹,慶歷元年同判太常寺。遷尚書工部員外郎,為史館修撰。三年父罷相,直集賢院,同管勾國子監(jiān),出知鄭州。慶歷末,歷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集賢殿修撰。皇祐中知永興軍,改樞密直學士、知秦州。遷刑部郎中,召為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未拜。至和二年卒,年五十七。見王圭《華陽集》卷三八《呂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徐州豐縣人,字子淵。舉進士。仁宗時歷知滑州、延州、壽州,治水患有績。又知江寧、河南、開封等府,進拜參知政事。性端重,在政府議論常近寬厚。治民多智慮,愷悌愛人。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
全宋詩李若谷,字子淵,徐州豐(今屬江蘇)人。真宗時進士,初仕長社縣尉,累遷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徙知陜州、梓州。仁宗天圣初,判三司戶部勾院,歷知荊南、潭、滑、壽、江寧、河南、并、開封等州府。官至參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謚康靖?!?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李若谷(九七○——一○四九),字子淵,徐州豐縣(今江蘇豐縣)人。舉進士,補長社縣尉,累遷度支員外郎、權三司戶部判官,出為東京轉運使。歷知陜、梓、荊南、潭、滑、延、壽、江寧、河南、并等州府,所在有善政。進尚書工部侍郎、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寶元元年,拜參知政事。以耳疾,累上章辭位,罷為資政殿大學士、吏部侍郎、提舉會靈觀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实v元年卒,年八十,贈太子太傅,謚康靖。見《宋史》卷二九一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六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0—1049
【介紹】:
宋蘇州長洲人,字道卿。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累遷太常丞,進直史館,論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為仁宗采納,仲淹等得近徙。出為兩浙轉運副使,疏盤龍匯、滬瀆港入海,民賴其利。慶歷六年,知永興軍,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頃。仁宗御天章閣,詔問當世急務,清臣條對極論時政闕失,多劘切權貴。擢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实v元年以侍讀學士知河陽。有《述煮茶小品》。
全宋詩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為集賢校理。又通判太平州,知秀州。累擢右正言、知制誥,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慶歷六年(一○四六),出知澶州,尋改青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八)。七年,為永興軍路都部署兼本路安撫使、知永興軍(同上書卷一六○)。八年,復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同上書卷一六四)。皇祐元年,知河陽,未幾卒(同上書卷一六六),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隆平集》卷一四、《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五七七葉清臣(一○○○——一○四九),字道卿,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二年舉進士高第。歷光祿寺丞、集賢校理,知秀州、宣州。累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進直史館。寶元初出為兩浙轉運副使,次年以右正言知制誥,知審官院,判國子監(jiān)??刀ㄔ辏獮槠鹁由崛?、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出知江寧府。慶歷三年,入翰林為學士。后為宰相陳執(zhí)中所排,出知澶州,進戶部郎中,徙知青州、永興軍。八年,復入為權三司使。皇祐元年出知河陽,未幾卒,年五十。有文集一百六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十六卷),又著《春秋類纂》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0—107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季長。仁宗天圣進士。歷知州縣,有治狀。入為侍御史,極論內降授官賞之弊,又反對外戚秉政、宦侍建節(jié),解臺職,出任湖北轉運使,歷州府。英宗治平中,召除御史中丞,復諫勿稱濮王為親。坐事知黃州、太平州。神宗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
全宋詩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授南康軍判官,移知廣州南海縣。又知潮、常州,尋召為侍御史。儂智高叛,除荊湖北路轉運使,改益州路轉運使,召為戶部副使。歲馀,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運使。英宗治平初,召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出知黃州,改太平州。熙寧三年,以戶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一。事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三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七八彭思永(一○○○——一○七○),字季長,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南康軍判官。歷知南海、分寧二縣,通判睦州,移知潮州、常州,召為侍御史。出知宣州,歷湖北、益州轉運使,以天章閣待制充陜西都轉運使。英宗朝恩升給事中,復召權御史中丞。神宗時拜御史中丞,后以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一。見《明道文集》卷三《故戶部侍郎致仕彭公行狀》,《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2—1060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梅詢從子。初以蔭補桐城主簿,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仁宗皇祐三年召試,賜進士出身。以學士趙概等十余人薦,授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有《宛陵先生集》、《唐載記》、《毛詩小傳》等。
詞學圖錄梅堯臣(1002-1060) 字圣俞。宛陵(今安徽宣州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皇祐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為詩提倡"平淡",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并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為宋詩"開山祖師"。曾注《孫子兵法》。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詞見《能改齋漫錄》。
全宋文·卷五九二梅堯臣(一○○二——一○六○),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工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未為人所知。天圣中,用叔父梅詢蔭為桐城主簿,調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唱。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繇是知名于時。景祐元年,自德興縣令知建德縣。寶元二年,知襄城縣。慶歷元年,監(jiān)湖州稅;五年,為許昌簽書判官;八年,為簽書鎮(zhèn)安軍節(jié)度判官。皇祐四年監(jiān)永濟倉。大臣屢諫宜在館閣,嘉祐元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jiān)直講。五年,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注《孫子》十三篇,有《宛陵集》四十卷。見歐陽修《梅圣俞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宋史》卷四四三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3—1058
【介紹】:
宋應天府虞城人,字伯庸。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宋夏戰(zhàn)事起,歷任陜西體量安撫使、涇原路安撫使,于邊防部署、將帥任用,多所建白。后為權三司使,奏止增收民房租及夔州鹽井歲課。仁宗皇祐三年升樞密副使,務裁抑僥幸。至和三年拜參知政事。卒謚文安。神宗時改謚文忠。有《崇文總目》及文集。
全宋詩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應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通判湖州。召直集賢院。出知光州。入為三司度支判官,遷右司諫。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提舉諸司庫務,遷翰林學士。寶元二年(一○三九),權三司使?;实v三年(一○五一),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一○五六),為參知政事。三年,卒于位,年五十六(《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王公墓志銘》)。謚文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二有傳。
全宋文·卷五九五王堯臣(一○○三——一○五八),字伯庸,宋州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天圣五年舉進士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湖州,改秘書省著作郎、直集賢院。景祐四年,擢知制誥、同知通進銀臺司,進翰林學士、知審官院。西夏用兵,為陜西體量安撫使。還朝,以戶部郎中權三司使?;实v三年,拜樞密副使。嘉祐元年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進吏部侍郎。三年八月卒,年五十六,謚文安。堯臣以文學進,文辭溫麗,典內外制十馀年。嘗與歐陽修等編撰《崇文總目》六十六卷。見歐陽修《文安王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二),《宋史》卷二九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4—1057
【介紹】:
宋許州長社人,字公南。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授大理評事。歷殿中丞、太常博士、知制誥,累進樞密直學士,知許、陳、杭州。頗以文詞自喜,然嗜酒無行。慶歷中蘇舜欽為賽神會而得罪,中立頗致其力。
全宋文·卷五九八何中立(一○○四——一○五七),字公南,許昌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景祐元年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歷僉書鎮(zhèn)安、武勝二鎮(zhèn)節(jié)度判官,遷殿中丞。慶歷元年除集賢校理,改太常博士,修起居注。再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改兵部員外郎。皇祐四年,權發(fā)遣開封府事,尋除龍圖閣直學士、知秦州,改知慶州。還判太常寺,遷刑部郎中,進樞密直學士、知許州,改陳州,又徙杭州。嘉祐二年以暴疾卒于任,年五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4—1069
【介紹】:
宋揚州人,字次公。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通判河南府,平定駐軍之叛。知和州,審獄明察。歷任益州等路提點刑獄、鹽鐵判官、轉運使等。知慶州,鑿井,修道,方便行旅。神宗熙寧元年,河北地震,繕補崩毀城郭倉庾,有功。長于政事,時稱能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曹州濟陰人,字祖圣,號大塊翁。任中正弟。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進士。陳堯叟判河中,辟掌箋奏。知廣州,兼市舶使。累官樞密直學士、知益州。轉運使韓瀆急于籠利,自薪芻蔬果之屬莫不有算,中師盡奏蠲之。以呂夷簡薦,召為樞密副使,改戶部侍郎,致仕。卒謚安惠。
全宋文·卷二七九任中師(九七三——一○五○),字祖圣,晚號大塊翁,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中正弟。大中祥符二年第進士,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平陸縣。歷知千乘、襄邑二縣,為右正言。中正貶,亦降太常博士、監(jiān)宿州酒稅。未幾,通判應天府,徙知滑州,入為開封府判官。累遷尚書度支郎中、直史館、知澶州。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館知廣州、兼市舶使。還,為諫議大夫、判尚書刑部,加集賢院學士,進龍圖閣直學士、知并州。召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召為樞密副使,進給事中,以尚書禮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徙陳州。拜太子少傅,致仕,進少師。卒,謚安惠。《宋史》卷二八八《任中正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5—1060
【介紹】:
宋開封陳留人,字鄰幾。登進士第。為藍山尉,改大理寺丞,遷殿中丞。召試,擢集賢校理,判刑部。與蘇舜欽游,坐預進奏院祠神會落職,監(jiān)蔡州商稅。后復故官,累進至刑部郎中。強學博覽,為文淳雅,尤善于詩。喜琴、弈,工隸書。有《嘉祐雜志》、《唐宜鑒》、《春秋世論》及文集等。
全宋詩江休復(一○○五~一○六○),字鄰幾,開封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人。舉進士,調藍山尉,歷信、潞二州司法參軍。又舉書判拔萃科,知長葛縣,通判閬州。召為集賢校理,判尚書刑部。仁宗慶歷四年(一○四四),因參與蘇舜欽進奏院宴會,落職監(jiān)蔡州商稅。久之,起知奉符縣,通判睦州、廬州,復集賢校理,與修起居注。累遷刑部郎中。嘉祐五年卒,年五十六(《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江鄰幾墓志銘》)。有文集二十卷(同上書),已佚,今存《鄰幾雜志》一卷。《宋史》卷四四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六三七江休復(一○○五——一○六○),字鄰幾,開封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瞗學博覽,無所不通。善文章,尤長于詩。舉進士及第,調藍山尉,歷信、潞二州司法參軍。景皊元年,舉書判拔萃科,優(yōu)等,改大理寺丞、知長葛縣,遷殿中丞。前后通判閬、睦、廬州,以集賢校理判刑部、吏部南曹、登聞鼓院,為群牧判官,出知同州,提點陜西路刑獄,入判三司鹽鐵勾院,修起居注,累遷刑部郎中。嘉皊五年四月卒,年五十六。著有《唐宜炮》十五卷、《春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嘉皊雜志》二卷(存)等。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三《江鄰幾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文苑傳》五《江鄰幾傳》,《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6—1097
【介紹】:
宋汾州介休人,字寬夫。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遷殿中侍御史。慶歷七年,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以鎮(zhèn)壓貝州王則起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实v三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復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神宗朝,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豐六年以太師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馬光薦,為平章軍國重事。五年,復致仕。歷仕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卒謚忠烈。有《潞公集》。
全宋詩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字寬夫,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歷御史、轉運副使、知州判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平章軍國事,拜太師,封潞國公。哲宗紹圣四年卒,年九十二?;兆诔鐚庨g預黨籍,后追復太師,謚忠烈。一生更事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jié)鉞,出將入相五十馀年。著有《潞公集》四十卷?!睹急畟麋废录硪蝗?、《宋史》卷三一三有傳?!∥膹┎┰娏?,以明嘉靖五年平陽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為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錫疇、瞿熙邦校本(簡稱季校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補本(簡稱傅校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從《施注蘇詩》、《輿地紀勝》等輯得集外詩九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四一文彥博(一○○六——一○九七),字寬夬,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五年進士。歷殿中侍御史、河東轉運副使、都轉運使,擢龍圖閣、樞密直學士,知秦州、益州,召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慶歷八年拜同平章事?;实v三年罷,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復相。嘉皊三年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國公。英宗朝入為樞密使。熙寧中因極論新法之害,力引去。拜司空,河東節(jié)度使,尋以太師致仕。元祐初平章軍國重事,居五年,復致仕。紹圣四年卒,年九十二。逮事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五十年。有《文潞公文集》四十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后家河南,字垂訓。楊希閔子。第進士。歷大理寺丞,出知襄、廬、鄆三州。累遷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河中府,加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奏罷不便民之務。入勾當三班院,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士知澶州,終同知審官院。
全宋文·卷三二六楊日嚴,字垂訓,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試秘書省校書郎,遷大理寺丞。景祐中知襄、盧、鄆三州,歷兩浙、京東、益州轉運使,江淮制置發(fā)運使,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河中府。慶歷初加樞密直學士,知益州。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士知澶州。召權知開封府。終知審官院。《宋史》卷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6—1054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才翁。蘇易簡孫。仁宗天圣七年賜進士出身。明道中為扶溝主簿,出粟救濟饑荒。景祐四年知咸平縣,遷殿中丞,移知眉州,屢上書陳御西夏方略。慶歷三年改太常博士,出為福建路提點刑獄,移京西、河東、兩浙。皇祐元年知揚州,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蒞官辦事果決,所至裁制強黠。為人精悍任氣節(jié),詩歌豪健,尤善草書。
全宋詩蘇舜元(一○○六~一○五四),字才翁,舊字叔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人。仁宗朝,賜進士出身,知開封咸平縣。遷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官終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有文集一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事見《蔡忠惠集》卷三五《蘇才翁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蘇舜元(一○○六——一○五四),字叔才,改字才翁,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蘇耆長子。外祖王旦奏授同學究出身,調興平主簿,移新昌尉。天圣八年召試學士院,賜同進士出身,歷扶溝主簿,知咸平、眉州,通判延州,入為三司勾當公事。復出為福建、京西、河東、兩浙四路提點刑獄,京西轉運使,以度支員外郎充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舜元為文不襲故陳,歌詩豪健,與弟舜欽齊名,尤善草隸。有《奏御集》十卷、《塞垣近事》二卷、奏議三卷、文集十卷。見蔡襄《蘇才翁墓志銘》(《蔡忠惠集》卷三五),又《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07—1073
【介紹】:
宋壽州人,字寶臣。呂公綽弟。以蔭補官,賜進士出身。積遷直史館、河北轉運使,始通漕運,移屯兵就食京東,為仁宗賞識,擢都轉運使。英宗初,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太原府,徒知鄭州,判秦州。卒謚惠穆。
全宋詩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仁宗明道二年(一○三三)賜進士出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二),同判太府寺將作監(jiān),遷直史館。為河北轉運使,權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除樞密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擢樞密使(《宋史》卷二一一《宰輔表二》)。六年,為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七。謚惠穆。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六六二呂公弼(一○○七——一○七三),字寶臣,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次子。以父蔭補官,賜進士出身。仁宗朝歷任河北轉運使、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及渭、延、成都等州府。英宗即位,召為權三司使,治平二年拜樞密副使。神宗立,進樞密使。熙寧三年,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以觀文殿學士出知太原府。徙知鄭州,以宣徽南院使判秦州。熙寧六年卒,年六十七。贈太尉,謚惠穆。見范鎮(zhèn)《呂惠穆公神道碑》(《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二六),《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有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