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75詞典 1分類詞匯 674
共674,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大峴
長白山
摩笄
磬石
柘岡
龕山
金華山
麗山
冠石
鳧山
勾注
龍虎山
天目山
峚山
枉人
《漢語大詞典》:大峴(大峴)
(1).山名。在 山東省 臨胊縣 東南,即 穆陵關(guān) ,舊稱 齊 地天險。 東晉 劉裕 攻 南燕 慕容超 , 南燕 大將 公孫五樓 謂宜斷據(jù) 大峴 ,堅壁清野,以絕 晉 軍之資, 超 不從。即此山。見《宋書·武帝紀上》。后泛指險關(guān)。 宋 陸游 《夜登千峰榭》詩:“度兵 大峴 非無策,收泣 新亭 要有人。”
(2).山名。在 安徽省 含山縣 ,又名 赤焰山 。 南北朝 時與 小峴 并為軍爭之地。
《國語辭典》:長白山(長白山)  拼音:cháng bái shān
山名。位于吉林省東部與韓國交界處,為東北最高山。夏季白巖裸露,秋初至翌年春則白雪皚皚,終年常白。山頂有天池,百泉奔流,為鴨綠、松花、圖們?nèi)脑搭^,亦是女真族的發(fā)祥地。也稱為「白頭山」、「白山」。
《漢語大詞典》:摩笄
(1). 春秋 時, 趙襄子 姊為 代王夫人 。 襄子 既殺 代王 ,使人迎其婦。 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見戰(zhàn)國策·燕策一史記·趙世家。后因以“摩笄”稱后妃殉國自殺。 清 吳偉業(yè) 《思陵長公主挽詩》:“國母摩笄刺,宮娥掩袂傷?!?br />(2).山名。一名 磨笄山 。在今 河北省 張家口市 東南。 趙襄子 姊 代王夫人 摩笄自殺, 代 人憐之,名其地為 摩笄山 。 明 徐渭 《次夕降摶雪徑滿鵝鴨卵余睡而后起燒竹照之》詩:“ 漸離 荊卿 僵 易水 , 趙王 代娣 冷 摩笄 ?!?/div>
《漢語大詞典》:磬石
(1).適宜制磬的美石。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 小華之山 ……其陰多磬石?!?郭璞 注:“可以為樂石?!?郝懿行 箋疏:“ 秦 《嶧山刻石》文云‘刻茲樂石’,即磬石也。”漢書·地理志上“貢璆、鐵、銀、鏤、砮、磬” 唐 顏師古 注:“磬,磬石也?!?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永州:“磬石。《荊州記》云:‘ 零陵郡 界通出石磬,亞於 徐州 ?!?br />(2).寺院中用以召集眾僧的鳴器。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貝編:“ 歷城縣 光政寺 有磬石,形如半月,膩光若滴??壑?,聲及百里?!?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長安 故宮闕前,有 唐 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擊磬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製似今云板之類。”
(3).山名。在今 安徽省 靈壁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三·宿州靈壁縣》:“ 磬石山 在縣北七十里,山產(chǎn)磬石,即《禹貢》所云‘ 泗 濱浮磬’也?!?/div>
《漢語大詞典》:柘岡(柘岡)
山名。在今 江西省 金溪縣 西,與 臨川縣 靈谷山 相接,舊有 宋 王安石 讀書堂。 宋 王安石 《柘岡》詩:“ 柘岡 西路花如雪,迴首春風(fēng)最可憐?!?/div>
分類:山名江西
《國語辭典》:龕山(龕山)  拼音:kān shān
山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東北,錢塘江南岸,其形如龕,故稱為「龕山」。與嘉興市轄海寧市的赭山隔江對峙。
《漢語大詞典》:金華山(金華山)
山名。在 浙江省 金華市 北,傳說山上有神仙石室。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玉壺遐覽四:“吾郡 金華山 ,道書為三十六洞元之天,世傳神仙窟宅?!眳⒁姟?金華牧羊兒 ”。
《漢語大詞典》:金華牧羊兒(金華牧羊兒)
指傳說中的仙人 黃初平 。亦稱 赤松子 。因其牧羊遇仙而出世修煉,故稱。 唐 李白 《古風(fēng)》之十七:“ 金華 牧羊兒,乃是紫煙客?!?/div>
《國語辭典》:麗山(麗山)  拼音:lì shān
山名。在陜西省臨潼縣東南,為秦嶺的支脈,與藍田縣藍田山相連。周幽王死于此山下,秦始皇陵寢建于此。山麓有溫泉,唐明皇置溫泉宮,后改為華清宮。也作「驪山」。
《漢語大詞典》:冠石
(1).以三石為足而矗立于地的大石。古人認為是將有天子興于民間的一種祥瑞。《漢書·劉向傳》:“物盛必有非常之變先見,為其人微象。 孝昭帝 時,冠石立於 泰山 ,仆柳起於 上林 。而 孝宣帝 即位。” 顏師古 注引 臣瓚 曰:“冠山下有石自立,三石為足,一石在上,故曰冠石也。”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時 襄平延里 社生大石,長丈餘,下有三小石為之足?;蛑^ 度 曰:‘此 漢宣帝 冠石之祥?!眳㈤?span id="8nwbddw" class="book">《漢書·眭弘傳》。
(2).山名。今名 聰山 ,在 山東省 費縣 西北。漢書·地理志上:“ 冠石山 , 治水 所出?!?span id="tbkwuxj" class="book">《清史稿·地理志八》:“﹝ 沂州府 費縣 ﹞西北: 聰山 , 浚水 出。即《地理志》‘ 南武陽 冠石山 治水 ’?!?/div>
《漢語大詞典》:鳧山(鳧山)
山名。在 山東省 鄒縣 西南,因形如鳧飛得名。 明 許承欽 《界河驛》詩:“瀰澤津梁遠, 鳧山 霧靄升?!?/div>
分類:山名山東
《漢語大詞典》:勾注
(1).山名。即 雁門山 。在今 山西代縣 西北。因山形勾轉(zhuǎn),水勢流注而得名,為古代九塞之一。勾,亦寫作“句”。史記·張儀列傳:“昔 趙襄子 嘗以其姊為 代王 妻,欲并 代 ,約與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清 吳偉業(yè) 《雁門尚書行》詩:“故園有子音書絶, 勾注 烽煙路百盤?!?蔣士超 《戍樓秋望》詩:“天險雄 勾注 , 汾 流下 管涔 ?!眳⒁姟?句注 ”。
(2).用筆畫勾以示除去。 宋 韓元吉 《跋司馬公倚幾銘》:“勾注涂改甚多,而無一字行草?!?/div>
《漢語大詞典》:句注
山名。在今 山西 代縣 北,為古代九塞之一。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句注 在 雁門 ?!?span id="73ljstw" class="book">《史記·張儀列傳》:“﹝ 趙襄子 ﹞欲并 代 ,約與 代王 遇於 句注 之塞?!?張守節(jié) 正義:“ 句注山 在 代州 也?!?唐 薛思漁 《河?xùn)|記》:“ 句注 以山形句轉(zhuǎn),水勢注流而名,亦曰 陘嶺 ?!?清 趙進美 《太原》詩:“天清 句注 連云起,木落 汾河 抱郭流?!?/div>
《國語辭典》:龍虎山(龍虎山)  拼音:lóng hǔ shān
山名。在江西省鷹潭市轄貴溪市西部。兩峰對峙時,如龍昂虎踞,故稱為「龍虎山」。相傳漢代張道陵在此修鍊,其后裔世居其地,襲天師之稱。上有上清宮、天師府,為道教圣地。
《漢語大詞典》:天目山
山名。在 浙江 臨安縣 境內(nèi)。分東西兩支:東支名 東天目山 ,西支名 西天目山 。《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五:“ 天目山 ……有兩峯,峯頂各一池,左右相對,故曰 天目 ?!倍嗥娣?、竹林,為 浙西 名勝地。最高峰為 龍王山 ,高1587米,在 西天目山 。道教謂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名“天蓋滌玄天”。見云笈七籤卷二七。
《漢語大詞典》:峚山
山名。在 陜西省 商縣 境。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 峚山 ,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花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 郝懿行 箋疏:“ 郭 注《穆天子傳》及 李善 注《南都賦》、《天臺山賦》引此經(jīng)俱作 密山 ,蓋峚,密古字通也?!?晉 陶潛 《讀〈山海經(jīng)〉》詩之四:“丹木生何許,乃在 峚山 陽。”
《漢語大詞典》:枉人
(1).山名。又名 上陽山 。在 河南省 ??h 西北。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始則地名 全節(jié) ,終則山稱 枉人 ?!?倪璠 注:“《隋圖經(jīng)》曰:‘ 枉人 ,山谷名?;蛟?殷紂 殺 比干 於此,因得名。’”
(2).謂枉勞人,麻煩別人。《隋煬帝艷史》第二二回:“ 巢元方 退出院外,忙配了一副煎藥,送入院來。 蕭后 也不枉人,親自煎了來與 煬帝 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