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4,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天龍
崇山
靈鷲
涂山
九子
湘山
軍都
林屋
積石
陵陽
箕山
壺公
焦山
王屋
梁山
《漢語大詞典》:天龍(天龍)
(1).天上的龍。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五:“ 葉公 子高 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中有不死庭,天龍盡四向?!?br />(2).佛教語。謂諸天與龍神。《法華經·序品》:“天龍恭敬,不以為喜?!?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八一:“遙知法會 靈山 在,八部天龍禮我言?!?br />(3).房宿第三星之名。《星經》卷上:“三名天龍,四名天馬?!?br />(4).山名。在 山西省 太原縣 境。產硫磺。山壁有 北魏 拓跋氏 所造凹形佛像,是美術雕刻史上有價值的杰作。
(5).蜈蚣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部·蜈蚣。
《國語辭典》:崇山  拼音:chóng shān
高山?!段倪x。司馬相如。上林賦》:「崇山矗矗,巃嵷崔巍。」
《漢語大詞典》:靈鷲(靈鷲)
(1).山名。在古 印度 摩揭陀國 王舍城 之東北,梵名 耆闍崛 。山中多鷲,故名?;蛟粕叫蜗聱愵^而得名。 如來 曾在此講《法華》等經,故佛教以為圣地。又簡稱 靈山 或 鷲峰 。《古詩類苑》卷一○二引 晉 廬山 諸道人《游石門》詩序:“ 靈鷲 邈矣,荒途日隔?!?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欽鹿野之華苑,羨 靈鷲 之名山?!弊宰ⅲ骸?靈鷲山 ,説《般若法華》處?!?唐 劉禹錫 《送義舟師卻還黔南》詩:“常説 摩圍 似 靈鷲 ,卻將山屐上丹梯?!?清 譚嗣同 《怪石歌》:“不然 天竺 亡 靈鷲 ,月黑深林歗猨狖。”
(2).山名。即 浙江 杭州 西湖 的 飛來峰 。傳說由 印度 飛來。 宋 蘇軾 《祭柳子玉文》:“頃在 錢塘 ,惠然我覯,相從半歲,日飲醇酎,朝游 南屏 ,莫宿 靈鷲 ?!?金 元好問 《云峽》詩:“飛墮不嫌 靈鷲 小,奇探已覺 太湖 空?!?清 厲鶚 《西林過滿月精舍》詩:“秋蟾圓幾夕, 靈鷲 約同登。”
(3).山名。在 廣東 曲江 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瀧水 又南歷 靈鷲山 。山本名 虎羣山 ,亦曰 虎市山 ,以虎多暴故也。 晉 義熙 中沙門釋僧 律 葺宇巖阿,猛虎遠跡,蓋 律 仁感所致,因改曰 靈鷲山 ?!?br />(4).山名。在 江西 上饒 東南。一名 靈山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三·廣信府》:“ 靈山 ,府西北六十里,一名 靈鷲山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實郡之鎮(zhèn)山也?!?br />(5).峰名。在 山西 五臺山 中臺 之東南,亦稱 菩薩頂 。峰有 真容院 ,黃教喇嘛 札薩克 居此。 清 陳夢雷 《擬游五臺山不果》詩:“勢控 太行 蟠巨鎮(zhèn),派分 靈鷲 落曇花?!?/div>
《國語辭典》:涂山(塗山)  拼音:tú shān
山名。位于安徽省懷遠縣東南,淮河東岸,與荊山相對。中夾淮河。也稱為「當涂山」。
《漢語大詞典》:九子
(1).尾宿九星。史記·天官書:“ 尾 為九子。” 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云:“屬后宮場,故兼九子,子必九者,取 尾 有九星也。”晉書·天文志上:“ 尾 亦為九子,星色欲明均明,大小相承,則后宮有敍,多子孫?!?br />(2).九個兒子。尸子卷下:“ 舜 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堯 聞其賢……妻之以 媓 媵以 娥 ,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34' target='_blank'>《楚辭·天問》:“ 女岐 無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 注:“ 女岐 ,神女;無夫而生九子?!?漢 焦贛 《易林·乾之蠱》:“ 彭祖 九子,據德不殆?!?宋 蘇軾 《次韻劉景文送錢蒙仲》:“送盡青云九子,歸去扁舟五湖。”
(3).指 堯 的九位賢臣: 舜 、 契 、 禹 、 后稷 、 夔 、 倕 、 伯夷 、 皋陶 、 益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九子任而康凝之績熙,四七授而佐命之勛著?!眳⒁姟?九職 ”。
(4).山名。指 九子山 。 唐 李咸用 《廬山》詩:“靜得 八公 侶,雄臨 九子 尊。” 宋 徐鉉 《奉使九華山中途遇青陽薛郎中》詩:“ 九子峰 前閒未得, 五谿橋 上坐多時?!?br />(5).墨名。?;橛谩?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1340873'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初學記》卷二一引 鄭氏 《婚禮謁文贊》:“九子之墨,藏于松煙,本性長生,子孫圖邊?!?span id="i1t6y3g" class="book">《山堂肆考》卷三三引 晉 陸云 《與兄書》:“古有九子之墨,?;檎?,取多子之義?!?br />(6).槍名。 沈從文 《從文自傳·辰州》:“那時候的槍名有下列數種:單響,九子,五子?!?/div>
《漢語大詞典》:九職(九職)
(1). 堯 設置的九種官職。 漢 劉向 說苑·君道:“當 堯 之時, 舜 為司徒, 契 為司馬, 禹 為司空, 后稷 為田疇, 夔 為樂正, 倕 為工師, 伯夷 為秩宗, 皋陶 為大理, 益 掌敺禽…… 堯 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br />(2). 周 時的九種職業(yè)。周禮·天官·大宰:“﹝ 周 ﹞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yǎng)蕃鳥獸;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枲;八曰臣妾,聚歛疏材;九曰閒民,無常職,轉移執(zhí)事。” 唐 杜佑 通典·食貨三:“ 周 知其萬民眾寡之數,乃分九職焉。九職既分,則劬勞者可見,勤惰者可聞也?!?/div>
《漢語大詞典》:湘山
(1).山名。即 君山 。在 湖南省 岳陽市 西南 洞庭湖 中。史記·秦始皇本紀:“上問博士曰:‘ 湘君 何神?’博士對曰:‘聞之, 堯 女 舜 之妻而葬此?!妒?始皇 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 湘山 樹,赭其山?!?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湘水:“是山, 湘君 之所游處,故曰 君山 矣。昔 秦始皇 遭風於此?!?br />(2).山名。即 黃陵山 。在 湖南省 湘潭市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湖廣六·長沙府》:“﹝ 湘陰縣 ﹞ 黃陵山 ,縣北四十里,上有 舜 二妃墓。《括地志》謂之 青草山 , 孔穎達 以為 湘山 也?!?/div>
《漢語大詞典》:軍都(軍都)
(1).軍中戰(zhàn)友。 唐 韋元甫 《木蘭歌》:“門前舊軍都,十年共崎嶇。本結兄弟交,死戰(zhàn)誓不渝。今者見 木蘭 ,言聲雖是顏貌殊。”
(2).山名。在今 北京市 昌平縣 境。 康有為 《過昌平城望居庸關》詩:“時平堡堠生青草,欲出 軍都 弔鬼雄?!?舒蕪 等注:“ 軍都 ,山名, 居庸關 即在其上?!?/div>
《漢語大詞典》:林屋
山名。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在 江蘇 吳縣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周圍四百里,號稱“元神幽虛之洞天”。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洞庭山 有宮五門,東通 林屋 ,西達 蛾眉 ,南接 羅浮 ,北連 岱岳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入林屋洞》:“知名十小天, 林屋 當第九?!?元 顧瑛 《送鄭同夫歸豫章分題得洞庭湖》詩:“ 神禹 書藏 林屋 里,仙人詩刻石屏前?!?明 高啟 《洞庭山》詩:“中有 林屋 仙所都,銀房石室開金鋪?!?/div>
《漢語大詞典》:積石(積石)
(1).指積聚在一起的石塊。漢書·晁錯傳:“山林積石,經川丘阜,屮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南朝 宋 謝靈運 《登石門最高頂》詩:“長林羅戶穴,積石擁基階。” 前蜀 韋莊 《李氏小池亭十二韻》:“積石亂巉巉,庭莎緑不芟?!?br />(2).礦石。 漢 王充 論衡·量知:“銅錫未採,在眾石之間,工師鑿掘,鑪橐鑄鑠乃成器,未更鑪橐,名曰積石。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
(3).山名。即 阿尼瑪卿山 。在 青海省 東南部,延伸至 甘肅省 南部邊境。為 昆侖山脈 中支, 黃河 繞流東南側。書·禹貢:“導 河 積石 ,至于 龍門 ?!?元 袁桷 《送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詩之一:“青瑣倦迂散,執(zhí)轡踰關 河 。黃流何奔傾, 積石 何嵯峨?!?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五八:“導 河 積石 歸 東海 ,一字源流奠萬譁?!?鄭觀應 《盛世危言·治河》:“ 河水 發(fā)源 崑崙 之墟,伏流數千里,涌出地上匯為 星宿海 ,至 積石 流入中國。由 積石 而東北而南三千里至 龍門 ?!?/div>
《漢語大詞典》:陵陽(陵陽)
(1).即 陵陽子明 。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使五帝先導兮,反 太一 而從 陵陽 ?!?裴駰 集解引《漢書音義》:“仙人 陵陽子明 也?!?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87326' target='_blank'>《文選·郭璞〈游仙詩〉之六》:“ 陵陽 挹丹溜, 容成 揮玉杯?!?李善 注:“列仙傳曰:‘ 陵陽子明 者, 銍鄉(xiāng) 人也,好釣魚,於 涎溪 釣得白魚,腸中有書,教 子明 服食之法。’”
(2).山名。在今 安徽 石臺 北。一說在 宣州 城內。相傳為 陵陽子明 得仙之地。《文選·謝朓〈郡內登望〉詩》:“山積 陵陽 阻,溪流 春穀 泉?!?李善 注引 沈約 宋書:“ 陵陽子明 得仙於 廣陽縣 山?!眳⒁姟?陵陽山 ”。
(3).古曲名。文選·嵇康〈琴賦〉:“紹《陵陽》,度《巴人》。” 李善 注:“ 宋玉 《對問》曰:‘既而曰《陵陽》、《白雪》,國中唱而和者彌寡?!?呂向 注:“《陵陽》、《巴人》,并曲名?!?/div>
《漢語大詞典》:陵陽山(陵陽山)
(1).相傳為 陵陽子明 得仙之地。在今 安徽 宣州 城內。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三:“又東逕 安吳縣 ,號曰 安吳溪 。又東, 旋溪 水注之,水出 陵陽山 下。逕 陵陽縣 西,為 旋溪 水。昔縣人 陵陽子明 釣得白龍?zhí)?,后三年,龍?子明 上 陵陽山 。山去地千餘丈?!眳㈤?span id="hb6ho9d" class="book">《元和郡縣志·宣州》、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十·寧國府》
(2).水銀的別稱。 晉 葛洪 抱樸子·黃白:“凡方書所名藥物,又或與常藥物同而實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婦人也;陵陽子明,非男子也?!?王明 注:“陵陽子明,水銀別稱……石藥爾雅云:水銀一名子明,一名陽明子。”
《國語辭典》:箕山  拼音:jī shān
山名。位于河南省鄭州市轄登封市東南,相傳堯時巢父、許由隱居在此,后來伯益亦避禹子啟于此山之北。
《國語辭典》:壺公(壺公)  拼音:hú gōng
傳說中的仙人。所指不一。參見「壺天」條。
《漢語大詞典》:焦山
山名。在 江蘇省 鎮(zhèn)江市 東北 長江 中,與 金山 對峙。相傳 東漢 處士 焦先 隱此,故名。有 定慧寺 、 華嚴祠 、 三詔洞 、《瘞鶴銘》等勝跡。向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韓世忠 曾駐此抗擊 金 兵。 宋 蘇軾 《書焦山綸長老壁》詩:“法師住 焦山 ,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東九里 江 中,與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漢 處士 焦先 隱此而名?;蛎?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劉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臨 江 ,嘗分兵戍此。 唐 時有 譙山 戍,蓋‘焦’與‘譙’通稱也?!?/div>
《漢語大詞典》:王屋
(1).王者所居之屋。史記·周本紀:“﹝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裴駰 集解引 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br />(2).山名。在 山西省 陽城 、 垣曲 兩縣之間。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書·禹貢:“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唐 盧照鄰 《鄭太子碑銘》:“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廣森 《轉連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br />(3).相傳 黃帝 曾訪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維 《送張道士歸山》詩:“先生何處去? 王屋 訪 茅君 ?!?清 宋琬 《祭沉少參岫陽》詩:“言將歸 王屋 ,終老營菟裘。”
《國語辭典》:梁山  拼音:liáng shān
山名:(1)在安徽省,長江流貫其間,分為東西兩山。東梁山在當涂縣西南,西梁山在和縣北方,二山總稱為「梁山」。也稱為「天門山」。(2)在山東省壽張、鄆城、東平三縣境內。本名「良山」,梁孝王曾游獵于此,故稱為「梁山」。相傳為水滸英雄聚義處。(3)在山西省離石縣東北,也稱為「呂梁山」。(4)在陜西省合陽、韓城二縣界。(5)在陜西省南鄭縣。也稱為「梁州山」。(6)在陜西省乾縣西北。(7)在四川省梁山縣東北。也稱為「高梁山」。(8)在福建省漳浦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