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已 → 巳已”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蘇州府人,字以軒,號亦巳,又號獄師叟。有《蘭葉筆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安夏,字大已,明無錫安鎮(zhèn)人,著有《九龍山樵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南磁州人,字子復。嘉靖四十四年進士。除太常博士,擢禮科給事中。隆慶中,以言獲罪。神宗立,薦起兵科都給事中,以敢言救御史胡津,后以故被謫常州同知。兩遭摧抑,轉(zhuǎn)而鉆營求進,希張居正指,累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
維基
李已(1534年—1584年),字子復,一字懋推,號月賓,河南彰德府磁州人,民籍。嘉靖四十年河南鄉(xiāng)試第八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會試一百三十名,廷試三甲二百一名進士,禮部觀政,本年十二月授太常寺博士,隆慶二年(1568年)九月選授禮科給事中,三年五月升戶科右,八月升禮科左,四年三月升戶科都,五月建言被廷杖系獄,九月革職為民。明神宗即位,六年(1572年)七月起用兵科都給事中。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擢順天府丞,四年二月遷大理寺右少卿,五年二月因得罪旨意,被貶為常州府同知。六年十二月升南刑部郎中,七年十二月調(diào)南吏部考功司郎中,九年九月升任南京尚寶司卿。十年四月升應天府丞,十一年閏二月升大理寺左少卿,十一月三遷右僉都御史、保定巡撫,次年罷歸卒。

人物簡介

維基
劉曰梧(1554年—1635年),字陽生,號斗陽,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梓溪人,民籍。乙酉鄉(xiāng)試九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六十六名,登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進士。工部觀政,二十年十月選授浙江道御史,二十五年六月復除原職,二十八年巡按南直隸,三十一年九月巡按南京畿道,時雜稅正繁,自金陵至皖城,立稅廠七,曰梧檄為一,且著為令。后鎮(zhèn)守金陵太監(jiān)興大獄,曰梧捕其黨,將窮治之,獄乃解。已而引歸,三十六年十一月即家起南京太常寺少卿,祀太祖陵寢。會時議格孝康皇帝謚,曰梧上《瞻顧陵寢》一疏,得允廟謚乃已。攝京兆尹,又攝國子監(jiān)祭酒,所拔皆知名士。四十三年二月出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薊為三輔要害,除夙弊,寬文網(wǎng),拔孫顯祖于行間,以二十騎戰(zhàn)走駱駝兵數(shù)千,邊威遂振。妖人王森左道惑眾,聚眾數(shù)萬,曰梧計擒而斃之。四十六年十一月升左副都御史,照舊巡撫,仍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四十七年十一月以病累疏乞休。天啟元年(1621年)五月起復順天巡撫,聞開原、鐵嶺相繼陷,括家貲萬金助軍餉。三年正月升兵部添設右侍郎,三月補本部右侍郎,十月抵京,被吏科給事中蒲秉權(quán)彈劾升任逾年趣裝無日,次月遂引疾歸里。五年正月再起為兵部左侍郎,以老病辭職,準在籍調(diào)理,年八十二卒,贈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維基
蔡成巳,字復仁,號任宇,直隸順天府通州人。進士出身。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授浙江錢塘縣知縣,后歷三原、汾陽、蘄水諸劇邑,多惠政。于汾置義田,于蘄設社學,愛民育才,大率類此。遷刑部主事,以饘粥食囚,命獄卒滌械器,囚俱感泣,州人跡其服官廉惠。家居為后進矜式,請于督學左光斗,奏祀鄉(xiāng)賢。
孟成巳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孟成巳,原名李成巳,萬歷三十年復姓孟。號麟野,山東肥城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戊子科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河南汝陽縣知縣,三十年二月,升工科署科事給事中,復姓孟。三十四年典試陜西,升戶都科給事中。三十九年升任山西霸州兵備參政,四十三年升陜西按察使,尋留任按察使,照舊管事,改河南按察使。四十五年升山西右布政使,次年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3—1649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已蒼,號默庵,又號癸巳老人。諸生。早年即棄舉子業(yè)。工詩,以《玉臺新詠》、《才調(diào)集》教人。精??保徊貢?。入清已老。因議賦役觸知縣瞿四達怒,指所編《懷舊集》為謗訕,下獄死。有《默庵遺稿》。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五
馮舒,字已蒼,號默庵,常熟人。明諸生。有《默庵遺稿》。
黃日祚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黃日祚,字世隆,號彤沐,又號六巳居士,福建晉江人,進士出身。順治六年(1649年)登進士,授兵部主事,轉(zhuǎn)督補員外郎,督學河南,后辭職歸鄉(xiāng)。著有《邇園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27—1702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浙江嘉興籍,字星期,號巳畦。葉紹袁子??滴蹙拍赀M士。任江蘇寶應知縣。十四年,以三藩亂時役重民饑,與巡撫慕天顏不合,被劾罷官。居吳縣橫山,常出游覽四方名勝。精研詩學理論,所作以險怪為工。有《原詩》、《巳畦詩文集》。又摘汪琬文章缺點,著《汪文摘謬》。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六
葉燮,字星期,號橫山,嘉善人。康熙庚戌進士,官寶應知縣。有《己畦集》。
清詩別裁集
字星期,江南吳江人??滴醺邕M士,知寶應縣。著有《已畦集》?!鹣壬撛?,一曰生,一曰新,一曰深,凡一切庸熟陳舊浮淺語須掃而空之。今觀其集中諸作,意必鉤元,語必獨造,寧不諧俗,不肯隨俗,戛戛于諸名家中,能拔戟自成一隊者?!鹣壬踉菚r,吳中稱詩者多宗范、陸,究所獵者,范、陸之皮毛,幾于千手雷同矣。先生著《原詩內(nèi)外篇》四卷,力破其非,吳人士始多訾謷之,先生沒,后人轉(zhuǎn)多從其言者,王新城司寇致書,謂其“獨立起衰”,應非漫許。
維基
葉燮(1627年—1703年),字星期,號己畦,浙江嘉興人。葉紹袁之幼子。四歲時,其父授以《楚辭》,即能成誦??滴蹙拍辏?670年)進士,初授寶應知縣,康熙十四年,因得罪長官,遭罷職,遍游四方。晚年定居吳江橫山,世稱“橫山先生”,有弟子沈德潛等人。晚年游歷各地??滴跛氖辏?703年)卒。著有《原詩》四卷、《己畦詩文集》二十一卷。
已畦詩集·序
善詩者可以教天下,不善詩者不可以治一身。夫同是詩而稱善,何也?溫厚韞于內(nèi)而奇邪無所容,薦朝廟則禮樂興,達宴享則賓客洽,訓胄子、暢風謠則人材成、民俗茂。故其教廣大。及于既衰,以僻戾之氣揚剽浮之聲,不自審量而咎運會之不我與,怨誹交作,顯干世患。施諸贈答,則側(cè)媚其辭以為贄,猶惕惕然慮迎合之不工。人己之間,無一不致其薄。詩之日底敝陋,又何尤乎?上之功令不及詩,下又無圣人以刪之,其亦重不幸也已!葉子星期刻《已畦詩》數(shù)卷。受而讀之,乃大異乎世之作者。非異也,其屏擋俗習涵蓄者,素自小學以至涖官,復自被讒以至歸隱,終始一志,不戚戚以傷和,亦不翹翹以希福。中吳一壑土室,蕭然道古之風,去營飾以為至足,故發(fā)之于詩者剛而不可掩也。蘇子以亢直,屢摧挫熙寧時,其持論謂人患不能剛,不患剛不合道,「太剛則折」,真小人語耳。使蘇子在今日,未必遂免摧挫,而其論決不改于初。然則剛之為道,于詩尤無害,星期知之矣。暇日嘗與余論器,嘅天下囿于器中,雖有至人,舉莫能外,恒有遺棄群物、葆真靜治之思。余曰:「不然。器無心而適用,不用則窳。歷世千百而不窮者,人運之也。復何病于器乎?」才如星期,見于世者惟詩。用之已隘,又不以鳴國家之盛,而使含光鏟彩、搖曳山澤之間,詩教之興也何時歟?夫星期則未得辭其責爾。槜李曹溶撰,時康熙甲子小春日。
葉星期西南行草·序
星期與余別,十二年矣。性不耐為吏,經(jīng)歲而拂衣。俯仰侘傺,無以申寫其孤憤,郁邑之氣而一寓之于詩。頃歸自嶺南,顧余于堊廬,留連信宿,出示《西南行草》。屐齒所歷,既極登臨覽觀之勝,其所與酬倡往還又多海內(nèi)倜儻磊落不羈之士,而詩之奇皆足以發(fā)之。余讀既竟,顧謂星期曰:「近人稱詩者多矣,而傾吐懷抱、大放厥辭、排突奡兀、不名一家,未有與子頡頏者也。請子述所以工詩之旨,起余懵瞀,可乎?」于是星期扺掌語余曰:「放廢十載,屏除俗慮,盡發(fā)篋衍所藏唐、宋、元、明人詩,探索其源流,考鏡其正變。蓋詩為心聲,不膠一轍。揆其旨趣,約以三語蔽之,曰情、曰事、曰理。自《雅》《頌》詩人以來,莫之或易也。三者具備,而縱其氣之所如,上摩青旻,下窮物象,或笑或啼,或歌或罷,如泉流風激,如霆迅電掣,觸類賦形,騁態(tài)極變,以才御氣,而法行乎其間,詩之能事畢矣。世之縛律為法者,才荏而氣苶,徒為古人傭隸而已,烏足以語此!」余聞之,撫幾而嘆。旨哉斯言,足以砭俗學之膏肓、破拘攣之痼疾矣!遂與促席品次古人之詩。星期持論卓犖,多否而少可,謂千馀年間,惟少陵、昌黎、眉山三家,高山喬岳、拔地聳峙,所謂豪杰特立之士,馀子不足儗也。余因三復星期諸作而求其囊括眾有者,則鋪陳排比、頓挫激昂類少陵,詰屈離奇、陳言刊落類昌黎,吐納動蕩、渾涵光芒類眉山。緣情繪事,妙入至理而自嫻古法。其才氣之縱軼,寧或涉于頹放險怪、為世所詬姍,而必不肯為局縮依傍之態(tài)。甚矣星期之學,能不愧于其言而卓然自成為一家之詩者也!茲將游語溪,偕孟舉吳子為唐、宋、元詩選,且謂選詩告竣,即專肆力于古文辭,以蘄合于先正作者。夫詩與文,道一而已。以星期之才,日進而不止,更數(shù)年后,東南稱文章鉅手、為后起領(lǐng)袖者,舍星期其誰與歸!余雖學殖荒落,愿俟星期集成,援筆而序之。京口棘人張玉書撰,時康熙丙寅上巳后十日。
補刻已畦先生詩·序
國朝初,吳中詩人沿鐘譚馀習,競為可解不可解之語以自欺欺人,病在荒幻。既又矢口南宋,家石湖,戶劍南,有隊仗而無氣脈,病在纖佻。于少陵之鯨魚碧海、昌黎之巨刃摩天、東坡之萬斛原泉隨地涌出,胥失之矣。我?guī)熞哑枞~先生起而挽之,作《原詩》內(nèi)外篇四卷,于源流升降之故昌言剖析,一一警聾振瞆以覺眾人。而先生所自為詩,務拔奇于尋常藝林之外,意必正也,辭必警也,氣必盛也,徑必深而韻必流,神必行也,而規(guī)格器局一歸于正大高明,與鯨魚碧海、巨刃摩天、萬斛原泉隨地涌出之旨遙相印合,斯為已畦先生之詩也。已昔王漁洋司寇寓書先生,謂眾人之詩如水母,以蝦為目;蟨不能行,得????負之乃行。是必假他人之目為目、他人之足為足。先生镕鑄古昔,卓然成家,庶為斯言之立云云,誠能賞伯牙之琴弦者。舊時鐫版,閱歲既久,漸多遺失,存者間有字畫磨滅。今曾孫昭九、元孫叔蕃訪求原本,重為補刻,而先生詩集煥然聿新,知我?guī)熤泻螅苁棺鏉芍枚鴱浌庖?。彼名家子弟,清門零落,即視祖考著述為無用之物而棄之者,聞昭九父子之風,其面熱面慚而翻然自悔也夫!乾隆癸未冬長至日,長洲門人沈德潛謹撰,時年九十有一。(?入:周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2—1726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原名日祺,字無巳,號星堂??滴跷迨昱e人。雍正間,隨年羹堯西征,作《讀書堂西征隨筆》。朝廷查抄年羹堯家時,發(fā)現(xiàn)該書有“悖逆”之語,世宗親筆批“悖謬狂亂,至于此極”等語,遂以大逆罪處死。妻子兄弟親侄皆發(fā)配邊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2—1751 【介紹】: 清江蘇金壇人,字罕皆,家近巳山,學者稱巳山先生。雍正元年進士,授檢討。旋假歸不再出仕。曾主講維揚書院。長于八股文。有《四書本義匯參》、《巳山先生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五
王步青,字漢階,又字罕皆,號己山,金壇人。雍正癸卯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有《鸴鳩草》。
維基
王步青(1672年—1751年),字漢階,又字罕皆,號后村、己山,別稱己山先生。江蘇省鎮(zhèn)江府金壇縣(今屬常州市金壇市)人。經(jīng)學家、理學家。王步青長身玉立,自年少為諸生時便以文采知名,但潛心鉆研經(jīng)學義理。張伯行任江蘇巡撫時,招集江蘇十五府知名文士至蘇州紫陽書院,講授《語錄》;三次考試,王步青都取得第一,張伯行稱贊王步青能「窺道之本原,契圣賢之旨趣」。曾經(jīng)與桂林陳宏謀有十馀封書信往來,都以道義相互勉勵,興辦正學、整飭吏治、激勵風俗,期許成為一代名臣。陳宏謀稱王步青的學問以濂、洛、關(guān)、閩為宗,以日用倫常為實際,躬行心得,不只是空言。王步青每日隨身攜帶書籍,隨時閱讀,舟車行路時也不曾間斷??滴跷迨辏?714年)甲午鄉(xiāng)試舉人。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三甲第八十六名同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1725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雍正六年(1728年)告歸。王步青入翰林時已年過五十歲,在京師時獨自居住一小屋;歸鄉(xiāng)后閉門教授學生,府縣官員都很少見到其面。掌教揚州維揚書院,遵循白鹿洞書院遺規(guī),主張「我朝用經(jīng)義取士,士子當因文見道」,門生多為名士;又選輯鄉(xiāng)會試中式墨卷,反對浮誇、推崇典雅文風,許多文士以其為宗。晚年更加勤學,購買一處房屋,書齋命名為「無逸所」,座右銘:「道脈端須存夜氣,老年尤務惜分陰」。乾隆十六年(1751年)無疾而卒,年八十,入祀鄉(xiāng)賢祠。沈德潛為其撰墓碑銘:「金沙王氏,代有令德,篤生醇儒,日光玉色。立朝揚華,歸田纂述,敬信紫陽,窺尋正脈。剪繁剔蕪,尊孔黜墨,昭示后人,天空水碧。循循庸行,惟正是適。名因?qū)嵙?,道隨年積。斯人云亡,士林傷衋。習吉佳城,郁蒼松櫪。吾作銘詞,勒于文石,后有過者,車行必式?!?/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83—1743 【介紹】: 清山東膠州人,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山人、歸云老人。以病風痹,用左手作書畫,又號尚左生。雍正初,以諸生薦得官,為歙縣縣丞,署績溪知縣,罷歸。性豪邁不羈,精藝術(shù),畫山水花鳥俱工。工詩,尤嗜硯。藏硯千,皆自為銘詞手鐫之。有《硯史》、《南阜集》。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八
高鳳翰,字西園,號南村,又號南阜,膠州人。官歙縣縣丞,署知縣。有《南阜山人詩集》。
詞學圖錄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自稱南阜山人、后尚左先、丁巳殘人。山東膠州人。雍正十一年官泰州巡鹽分司。去職后流寓揚州,與金農(nóng)、鄭燮、高翔、李方膺、邊壽民等往還,為揚州八怪之一。乾隆二年丁巳右臂病發(fā),堅持用左臂。工書畫,善篆刻,喜收藏,精鑒賞,曾收藏秦漢印章及明清名家制印至萬余方,各制有譜錄,又收藏硯石至千百方,并制有銘詞,手書后大半自行刻鑿,有《硯史》、《南阜山人全集》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02—1771 【介紹】: 清安徽桐城人,字南青,號姜塢,初名興涑,字已銅。乾隆七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充三禮館纂修。文章沉邃幽古,學術(shù)長于考訂,所見多前人所未發(fā)。有《援鶉堂詩集》、《援鶉堂文集》、《援鶉堂筆記》。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七
姚范,字南青,號姜塢,桐城人。乾隆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授鶉堂集》。
維基
姚范(1702年—1771年),初名興涑,字己銅,后字南菁(一作南青),號姜塢,晚年號幾蘧老人。安徽桐城人。清朝文學家。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充三禮館纂修。

人物簡介

簡介
張混,朝鮮王朝中期的文人。字元一,號而已廣。喜歡交友,有一千多名好友。他伙同當時的委巷詩人組織《松石園詩社》開展文學活動。著書有收錄中國自古至明代為止詩詞的26卷本《詩集》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集《而已廣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六
楊法,字孝父,又字已軍,號石宬,江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