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招聲(招聲)  拼音:zhāo shēng
回應、答話?!段饔斡洝返诙寤兀骸高@些和尚也受得氣哩,我們就像罵雞一般,罵了這半會,通沒個招聲?!?/div>
分類:應聲答話
《國語辭典》:嗣音  拼音:sì yīn
繼續(xù)傳寄音訊?!对娊洝`嶏L。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國語辭典》:爾爾(爾爾)  拼音:ěr ěr
漫應的聲音,猶言如此如此。如:「不過爾爾」?!稌x書。卷六○。張方傳》:「王若問卿,但言爾爾。不然,必不免禍。」《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div>
《國語辭典》:聲響(聲響)  拼音:shēng xiǎng
聲音?!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九:「等了多時,并不見墻里有些些聲響?!?/div>
《國語辭典》:應和(應和)  拼音:yìng hè
1.呼應、響應。《漢書。卷七○。陳湯傳》:「時康居兵萬馀騎分為十馀處,四面環(huán)城,亦與相應和?!埂端螘?。卷七四。沈攸之傳》:「敬兒、文和斬其使,馳表以聞;柏年、道和、佩玉懷兩端,密相應和?!?br />2.酬答、應答。漢。桓譚新論〉:「哀帝時,有老人范蘭,言年三百歲,初與人相見,則喜而相應和,再三,則罵而逐人?!?/div>
《國語辭典》:嗣響(嗣響)  拼音:sì xiǎng
比喻能繼續(xù)前人的事業(yè)?!端螘?。卷六七。謝靈運傳。史臣曰》:「若夫平子艷發(fā),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div>
《漢語大詞典》:應?。☉。?/div>
唐 時傳說中的一種怪病,患者說話,體內即有應聲。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 洛州 有士人患應病,語即喉中應之。”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中:“有患應病者,問醫(yī)官 蘇澄 ,云:‘自古無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網羅天下藥物,亦謂盡矣。試將讀之,應有所覺。’其人每發(fā)一聲,此中輒應,唯至一藥,再三無聲。過至他藥,復應如初。 澄 因為處方,以此藥為主,其病自除?!眳⒁姟?應聲蟲 ”。
《國語辭典》:應聲蟲(應聲蟲)  拼音:yìng shēng chóng
隨聲答和的昆蟲。本指唐代洛州人士所得的怪病,每發(fā)言則喉中有回應之聲。見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一。后比喻胸無定見,隨聲附和的人。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摘抄。卷四。非文事》:「已無特見,一一隨人之聲而和之,譬之應聲蟲焉?!?/div>
《國語辭典》:應口(應口)  拼音:yìng kǒu
1.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詞須應口?!乖?。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說來的話兒不應口,無語低頭,書在手,淚凝眸?!?br />2.頂嘴、辯駁?!队罉反蟮鋺蛭娜N。張協(xié)狀元。第二四出》:「(末)兩個不須動手,(生)各請住,休得要應口?!埂端疂G傳》第三回:「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里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
3.適合口味。元。喬吉《金錢記》第三折:「敢酒食肴饌不應口么?」
《漢語大詞典》:響臻(響臻)
應聲而至;響應歸附。 漢 孔融 《薦禰衡表》:“疇咨熙載,羣士響臻?!?span id="th5gzsc" class="book">《文選·陸機〈辯亡論上〉》:“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景騖?!?張銑 注:“臻,至。”
《漢語大詞典》:唯然
獨有貌。文選·顏延之〈贈王太常〉詩:“歷聽豈多士,唯然覯時哲?!?張銑 注:“覯,見……言歷聽豈有多士,然獨見 僧達 可為時哲矣。”
微弱貌。唯,輕應聲。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div>
《漢語大詞典》:百諾(百諾)
很多人的承應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夜叉國:“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參見“ 一呼百諾 ”。
分類:承應應聲
《國語辭典》:一呼百諾(一呼百諾)  拼音:yī hū bǎi nuò
一人呼喚,百人應和。形容權勢顯赫,隨從盛多?!豆卤驹麟s劇。南牢記。第一折》:「廳上一呼百諾應,白金橫帶錦袍寬?!骨?。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三出:「羅公獨坐當中,一呼百諾,掌著生殺之權。」
《漢語大詞典》:景響(景響)
亦作“ 景嚮 ”。亦作“ 景鄉(xiāng) ”。
(1).如影隨形,如響應聲。《楚辭·九章·悲回風》:“入景響而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洪興祖 補注:“景,於境切,物之陰影也……或作‘嚮’,古字借用。”荀子·富國:“三德誠乎上,則下應之如景嚮?!?span id="t8mo0qt" class="book">《漢書·董仲舒?zhèn)?/a>》:“夫善惡相從,如景鄉(xiāng)之應形聲也。” 顏師古 注:“鄉(xiāng)讀曰‘響’?!?span id="s5uwayt" class="book">《新唐書·武平一傳》:“臣聞災不忘生,上見下應,信如景響?!?br />(2).影子與回響。比喻無根據的、傳聞的、不可捉摸或牽強附會的。 晉 向秀 《難〈養(yǎng)生論〉》:“此殆景響之論,可言而不可得?!?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詩瀋》:“援證確實,迥非傅會景嚮者比。”
《漢語大詞典》:響和(響和)
應聲相和。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div>
《漢語大詞典》:噫噫
答應聲。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八:“噫噫,相答應聲。” 柳青 《銅墻鐵壁》第一章:“眾人噫噫啊啊承認著,卻無心聽 老葛 的話,只管歪起頭看飛機朝哪個方向過?!?/div>
分類:答應應聲
《漢語大詞典》:響犀(響犀)
犀牛角所制的棒槌,擊物能應聲回響。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中:“俄遂進白玉方響,云本 吳元濟 所與也。光明皎潔,可照十數步,言其犀槌即響犀也。凡物有聲,乃響應其中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