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詞典 2分類詞匯 32
《漢語大詞典》:介甲
披甲。宋史·文苑傳三·路振:“冰霜凄凄,介甲而馳?!?/div>
分類:披甲
《漢語大詞典》:掛甲
(1).披甲。謂穿上戎裝。 明 徐渭 《女狀元》第四出:“伏以藐然閨秀,描眉月鏡之嬌;突爾戎裝,掛甲 天山 之險?!?br />(2).束置戎裝。借指離隊。《文匯報》1986.12.25:“如今 郎平 、 張蓉芳 等相繼離隊, 梁艷 又要提出掛甲?!?/div>
《國語辭典》:甲兵  拼音:jiǎ bīng
1.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对娊?jīng)。秦風。無衣》:「王于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埂俄n非子。十過》:「府無儲錢,庫無甲兵?!?br />2.武裝的士兵。亦泛指軍隊?!盾髯?。王制》:「故不戰(zhàn)而勝,不攻而得,甲兵不勞而天下服?!埂赌鲜贰>砹?。列傳。傅昭》:「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挂卜Q為「甲士」、「甲卒」。
3.戰(zhàn)爭、戰(zhàn)亂?!蹲髠?。哀公十一年》:「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固?。杜甫 詩二首之二:「甲兵年數(shù)久,賦斂夜深歸?!?/div>
《漢語大詞典》:不拜
(1).古代以拜為謁見上級的禮節(jié)。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許不拜。《禮記·曲禮上》:“介者不拜?!?span id="ri55eq5" class="book">《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br />(2).不接受任命。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奉使京師,除尚書刪定郎,不拜?!?span id="f0gzvmf" class="book">《宋書·南平王穆鑠傳》:“﹝ 元嘉 ﹞二十六年,進號平西將軍,讓不拜?!?宋 洪邁 《夷堅乙志·劉若虛》:“后七年,始以特奏召試大廷,又入五等為助教,納敕不拜?!?/div>
《漢語大詞典》:甲胄
(1).鎧甲和頭盔。易·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span id="u1t15ug" class="book">《書·說命中》:“唯口起羞,惟甲胄起戎?!?孔 傳:“甲,鎧;胄,兜鍪也?!?span id="1vxtvhk" class="book">《漢書·王莽傳上》:“甲胄一具,秬鬯二卣。”《西游記》第二回:“那魔王穿了甲胄,綽刀在手?!?周立波 《山鄉(xiāng)巨變》上二:“字的兩旁,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歷史上的名人,文戴紗帽,武披甲胄?!?br />(2).泛指兵器。 宋 范仲淹 《鑄劍戟為農(nóng)器賦》:“任甲胄於忠信,施干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作西成之器?!?br />(3).披甲戴盔。禮記·表記:“是故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span id="puu3e3g" class="book">《國語·晉語三》:“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span id="1lje003" class="book">《舊唐書·劉玄佐傳》:“明晨,衙兵皆甲胄,擁 士寧 登重榻?!?br />(4).指戰(zhàn)爭。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小則興訟獄,大則興甲胄?!?/div>
《國語辭典》:帶甲(帶甲)  拼音:dài jiǎ
披甲冑的將士?!秶Z。越語上》:「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固?。杜甫 送遠詩:「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div>
《漢語大詞典》:介胄
(1).鎧甲和頭盔。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介胄生蟣蝨,民無所告愬?!?宋 周密 齊東野語·二張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執(zhí)弓矢?!?span id="arwkf5d" class="book">《水滸傳》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br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執(zhí)枹,立於軍門?!?漢 賈誼 新書·解縣:“將吏戍者或介胄而睡?!?span id="al5pibx" class="book">《新唐書·來濟傳》:“遂不介胄而馳賊,沒焉?!?清 孔尚任 《桃花扇·爭位》:“副凈扮 高杰 ,末扮 黃得功 ……俱介胄上?!?br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陳書·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胄無良。” 明 何景明 《點兵行》:“富豪輸錢脫籍伍,貧者驅(qū)之充介胄。” 清 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登堂來萬民,下及介胄屬?!?/div>
《國語辭典》:甲士  拼音:jiǎ shì
武裝的士兵。亦泛指軍隊?!蹲髠?。閔公二年》:「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三國演義》第三回:「卓乃于省中設(shè)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馀,侍衛(wèi)左右。」也稱為「甲兵」、「甲卒」。
《國語辭典》:甲馬(甲馬)  拼音:jiǎ mǎ
1.鎧甲和戰(zhàn)馬。泛指戰(zhàn)爭、軍備。唐。杜甫嚴氏溪放歌〉:「天下甲馬未盡銷,豈免溝壑常漂漂?!埂端问?。卷一九○。兵志四》:「臣竊謂陜西、河東弓箭手,官給良田,以備甲馬?!?br />2.印有佛像、神像的神符。《水滸傳》第三八回:「把兩個甲馬拴在兩只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通俗編。神鬼》:「甲馬:俗于紙上畫神佛像而祭賽之,謂之甲馬?!?/div>
《漢語大詞典》:甲仗
亦作“ 甲杖 ”。
(1).披甲執(zhí)兵的衛(wèi)士。晉書·桓沖傳:“又詔 沖 及 謝安 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宋書·武帝紀上:“十月, 高祖 領(lǐng) 青州 刺史。甲仗百人入殿?!?span id="hsjq8jh" class="book">《南史·陸子隆傳》:“ 文帝 嗣位, 子隆 領(lǐng)甲仗宿衛(wèi)。”
(2).泛指武器。周書·武帝紀下:“ 齊 眾大潰,軍資甲仗,數(shù)百里間,委棄山積?!?span id="5fdyk5h" class="book">《遼史·禮志六》:“臘辰日,天子率北南臣僚并戎服,戊夜坐朝,作樂飲酒,等第賜甲仗、羊馬?!?span id="d5pbp3m" class="book">《明史·孫承宗傳》:“ 沈棨 、 杜應芳 繕甲仗,司務(wù) 孫元化 筑礮臺?!?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先后降者數(shù)十萬,委棄甲仗如山。”
(3).指兵器庫。新唐書·五行志一:“ 顯慶 元年九月戊辰, 恩州 、 吉州 火,焚倉廩、甲仗、民居二百餘家。”
《國語辭典》:介夫  拼音:jiè fū
身穿盔甲的衛(wèi)士?!抖Y記。檀弓下》:「陽門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固?。權(quán)德輿 細柳驛詩:「神武今不殺,介夫如搢紳。」
《漢語大詞典》:坐甲
(1).謂披甲待敵。左傳·文公十二年:“ 秦 軍掩 晉 上軍, 趙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焉。’” 惠棟 補注:“ 昭 廿七年傳云:‘ 吳王 使甲坐于道?!?span id="1bg8wzs" class="book">《荀子》云:‘庶士介而坐道?!试谱??!?span id="hlqjoyk" class="book">《北史·周紀上》:“幕府折衝宇宙,親當受脈,鋭師百萬,彀騎千羣,裹糧坐甲,唯敵是俟,義之所在,糜軀匪吝。” 清 錢謙益 《次劉漁仲留別韻》:“坐甲裹糧師日老,拂衣擲硯計全疎?!?br />(2).置設(shè)警衛(wèi)。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馬糞錢》:“ 章獻 上僊,內(nèi)官請坐甲, 王 獨以謂不須?!?/div>
《漢語大詞典》:介者
(1).披甲的人。 漢 晉誼 新書·容經(jīng):“禮,介者不拜,兵車不式。”
(2).獨足的人。莊子·庚桑楚:“介者拸畫,外非譽也?!眳⒁姟?介 ”。
(3).有甲殼的蟲類。《淮南子·墬形訓》:“凡介者生於庶龜。”
分類:披甲甲殼
《國語辭典》:介冑  拼音:jiè zhòu
1.被甲和頭盔。為古代的軍服?!稘h書。卷四八。賈誼傳》:「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冑而睡。」《水滸傳》第八○回:「不知詔意若何,未敢去其介冑?!?br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冑執(zhí)枹,立于軍門。」《新唐書。卷一○五。來濟傳》:「遂不介冑而馳賊,沒焉。」
3.身穿盔甲的武士?!蛾悤>砣?。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冑無良?!?/div>
《國語辭典》:甲卒  拼音:jiǎ zú
武裝的士兵。亦泛指軍隊。晉。潘岳西征賦〉:「超遂遁而奔狄,甲卒化為京觀?!固?。杜甫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挂卜Q為「甲兵」、「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