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9詞典 2分類詞匯 27
《漢語大詞典》:的本
真本;原拓本。 元 馬致遠(yuǎn) 《哨遍·張玉嵓草書》套曲:“文錦編挑滿四圍,通三昧,磨崖的本,畫贊初碑?!?/div>
分類:真本拓本
《國語辭典》:帖學(xué)(帖學(xué))  拼音:tiè xué
1.一種崇尚臨帖的書派,相對于碑學(xué)而言。
2.專門研究考訂各種法帖的源流、時(shí)代、體制、優(yōu)劣、真?zhèn)巍?nèi)容等問題的學(xué)問。如宋桑世昌之〈蘭亭考〉、黃伯思之〈法帖刊誤〉、清王澍之〈淳化秘閣法帖考〉等。
《漢語大詞典》:寫拓(寫搨)
指書法真跡和拓本。 唐 竇臮 《述書賦》:“ 季初 則隱姓名,展纖勁,寫搨共傳。”
《國語辭典》:碑學(xué)(碑學(xué))  拼音:bēi xué
1.崇尚碑刻的書派,與帖學(xué)相對稱。碑學(xué)原本相當(dāng)發(fā)達(dá),至唐,由于太宗偏愛王羲之、獻(xiàn)之的帖書,一度使碑學(xué)趨于衰微,直至清嘉慶、道光以后,阮元倡為南北書派論,碑學(xué)始得以復(fù)興。
2.研究考訂碑刻的時(shí)代、體制、真?zhèn)?、?nèi)容、鑒賞等問題的學(xué)問。如趙明誠的《金石錄》、郭宗昌的《金石史》等
《漢語大詞典》:法書帖(法書帖)
名家書法的拓本或印本。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啟秘校》詩:“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div>
《漢語大詞典》:烏金拓
1.一種拓本,紙色黑而有光澤。
《國語辭典》:三代吉金文存  拼音:sān dài jí jīn wén cún
書名。羅振玉編,二十卷。著錄傳世的殷、周青銅器銘文拓本四千八百三十一器,從食器到兵器,分類按字?jǐn)?shù)多少排列。蒐集頗富,只集拓本,并無釋文。
《國語辭典》:殷文存  拼音:yīn wén cún
書名。民國羅振玉編,三卷。書中收集彝器拓本中殷人文字,但因鑒定不精,亦攙有周器在其中。
《漢語大詞典》:蟬翅拓
一種色淡而紋皺的碑帖拓本。
分類:碑帖拓本
《漢語大詞典》:定武石刻
即 定武 《蘭亭》。亦兼指其拓本。 宋 高文虎 《〈蘭亭博議〉序》:“又有舊藏 定武 石刻,亦設(shè)諸幾席。”詳“ 定武蘭亭 ”。
分類:拓本
《漢語大詞典》:定武蘭亭(定武蘭亭)
《〈蘭亭序〉帖》石刻名。 唐太宗 喜 晉 王羲之 父子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命人臨拓,刻于學(xué)士院。 五代 梁 時(shí)移置 汴都 ,后經(jīng)戰(zhàn)亂而遺失, 北宋 慶歷 間發(fā)現(xiàn),置于 定州 州治。 大觀 中, 徽宗 命取其石,置于 宣和殿 。 北宋 亡,石亦散失不傳。 定州 在 宋 時(shí)屬 定武軍 ,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為“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簡稱“定本”。一說《〈蘭亭序〉帖》原本為 唐 人所作,非 王羲之 書。參閱 宋 桑世昌 蘭亭考、 郭沫若 等《蘭亭論辨》。
《漢語大詞典》:剪奪(翦奪)
猶脫落。 郭沫若 《〈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但‘中權(quán)’殘字多被保存,‘后勁’次之,‘先鋒’翦奪最多?!卑矗爸袡?quán)”、“后勁”、“先鋒”均指石鼓文拓本。
《漢語大詞典》:類帖(類帖)
即法帖。名家書法的拓本或印本。 王國維 《校松江本〈急就篇〉》:“ 明 正統(tǒng) 初, 吉水 楊政 得 葉石林 所摹 皇象 章草本,刊石于 松江 。又以 宋仲溫 所摹者補(bǔ)其闕字。 明 季類帖亦翻刊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