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不放逸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一心專注而修諸善法也。俱舍論四曰:「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br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定而能止諸散亂,調(diào)伏諸根惡不善法,故心不放逸也。
【三藏法數(shù)】
謂精進(jìn)三業(yè),于所斷之惑,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滿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而無放逸也。(三業(yè)者,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也。世間、出世間善法者,大人所修五戒十善,名為世間;聲聞等所修戒定慧之法,名出世間也。)
放逸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唯識(shí)論二十隨煩惱之一。不守規(guī)矩也。大乘義章二曰:「離善方便名放逸。」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放縱心思,任性妄為。
【俗語佛源】
梵語Pramada的意譯。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即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xí)諸善的精神狀態(tài),亦謂不守佛門規(guī)矩。如唐·白居易《東都圣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yán),心不放逸,口無戲論。」后指豪放不羈。如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于鵠》:「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shí)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疏遠(yuǎn),且多警策?!褂秩缜濉?yán)有禧《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文賢)
令放逸者生覺知
【三藏法數(shù)】
令放逸生覺知者,謂佛說法時(shí),或有放逸之人,不能畢集,必須地動(dòng),令其覺知,皆來諦聽也。
令諸獸不放逸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無畏說法,為令一切眾生,守護(hù)身語,心不放逸;若有行惡法者,悉知慚愧,而生悔心。猶師子震吼,令一切諸獸皆不放逸也。
放逸隨煩惱
【三藏法數(shù)】
謂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檢束,因而惱亂,是名放逸隨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