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50
典故
1
詞典
19
分類詞匯
18
佛典
10
其它
2
共50,分4頁顯示
上一頁
1
2
1
2
3
4
4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有意無意
首如飛蓬
忠厚老實(shí)
一語成讖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柴立其中央
全無心肝
青黃溝木
佛類詞典
五位無心
無心
無心定
無心三昧
無心道人
二種無心約教
處無心定
《國語辭典》:
有意無意(有意無意)
拼音:
yǒu yì wú yì
存心與不經(jīng)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xué)》:「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fù)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弧?/div>
分類:
有心
心與
故意
無心
不經(jīng)意
《國語辭典》:
首如飛蓬(首如飛蓬)
拼音:
shǒu rú fēi péng
頭發(fā)散亂像飛散的蓬草。比喻無心化妝打扮。語出《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分類:
頭發(fā)
發(fā)散
散亂
飛散
蓬草
無心
化妝
打扮
《國語辭典》:
忠厚老實(shí)(忠厚老實(shí))
拼音:
zhōng hòu lǎo shí
忠誠厚實(shí)無心機(jī)。如:「他稟性善良,忠厚老實(shí),從不與人計較?!?/div>
分類:
忠厚老實(shí)
忠誠
誠厚
厚實(shí)
實(shí)無
無心
心機(jī)
《國語辭典》:
一語成讖(一語成讖)
拼音:
yī yǔ chéng chèn
讖,預(yù)言?!敢徽Z成讖」指本為一句無心的話,竟然變成預(yù)言且應(yīng)驗(yàn)了。如:「想不到他當(dāng)初的一句玩笑話,竟然一語成讖,令人不勝唏噓?!?/div>
分類:
預(yù)言
一句
無心
竟然
變成
應(yīng)驗(yàn)
《國語辭典》: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拼音:
gōng qí wú bèi, chū qí bù yì
乘人無備而攻擊,出乎對方的預(yù)料。即在對方毫無心理、物質(zhì)種種的準(zhǔn)備時,給予迅速的攻擊,為戰(zhàn)略的一種?!度龂萘x》第一五回:「其地離此數(shù)十里,莫若以兵先據(jù)其內(nèi),所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也?!?/div>
分類:
乘人
攻擊
出乎
預(yù)料
毫無
無心
心理
物質(zhì)
種種
準(zhǔn)備
《漢語大詞典》:
柴立其中央
(1).謂像枯木般地?zé)o心而立于中央。
《
莊子·達(dá)生
》
:“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郭象 注:“若槁木之無心,而中適?!?王先謙 集解引 宣穎 曰:“如槁木之無心而立於動靜之中。” 宋
秦觀
《游湯泉記》
:“獨(dú)是泉出無亢滿之累,其仁足以及物,豈所謂無出而陽,無入而藏,柴立乎其中央者歟?”
(2).引申為中立。 梁啟超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
:“於是 加福爾 又出其外交手段,而柴立其中央,若為不聞 加里波的 之陰謀也者,不予節(jié)制,而聽其自去?!?/div>
分類:
枯木
中立
無心
而立
中央
《國語辭典》:
全無心肝(全無心肝)
拼音:
quán wú xīn gān
毫無良心、羞恥心?!赌鲜?。卷一○。陳后主本紀(jì)》:「后監(jiān)守者奏言:『叔寶云:「既無秩位,每預(yù)朝集,愿得一官號?!埂凰逦牡墼唬骸菏鍖毴珶o心肝?!弧?/div>
分類:
毫無
無心
心計
隋文帝
羞恥
有良心
《漢語大詞典》:
青黃溝木(青黃溝木)
《
莊子·天地
》
:“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犠尊於溝中之?dāng)?,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焙笠蛞浴扒帱S溝木”為無心仕進(jìn)的典故。 宋
秦觀
《代謝中書舍人啟》
:“曾非踴躍冶金,偶就於莫耶;惟是青黃溝木,遂成於犧象?!?/div>
分類:
無心
仕進(jìn)
五位無心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無想天無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禪天之無想天,五百大劫間受無心果報之位也。二,無想定無心,外道為生于無想天而修無相定之位也。三,滅界定無心,是俱解脫之阿羅漢,欣樂涅槃妙寂所入之無心定之位也。以七日為最極。四,極睡眠無心,在極睡眠而一時六識不修行之位也。五,極悶絕無心,是逼于打傷病苦等而一時氣絕失心之位也。此無心為于一期相續(xù)之身上論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無心,且末那,阿賴耶,之二識,恒時相續(xù)而無斷絕無心之時,故不言之。但于六識論之。見百法問答鈔三。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唯識論)
無心,謂無分別識心也。非全無心,但分別識心不行,故言五位無心也。
〔一、睡眠〕,謂眾生睡眠之時,六識昏昧,不能見聞覺知,是名睡眠無心。(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
〔二、悶絕〕,謂諸眾生,驚倒悶絕,六識昏昧,見聞覺知,一時頓息,是名悶絕無心。
〔三、無想定〕,無想定者,即色界無想天所修之定也。謂修無想定時,身心俱滅,念慮灰凝,諸想不起,是名無想定無心。
〔四、無想報〕,謂因中厭生滅心,習(xí)無想定,故感報生無想天,經(jīng)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無想報無心。(劫,梵語具云劫波,華言分別時節(jié)。)
〔五、滅盡定〕,謂入此定時,一切受領(lǐng)思想之心,一時滅盡,都無見聞覺知,出入之息亦盡,是名滅盡定無心。
無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無心。又一時休止心識而使不生,故云無心。如五位無心是也。宗鏡錄四十五曰:「大寶積經(jīng)云:文殊師利言:如人學(xué)射,久習(xí)則巧。后雖無心,以久習(xí)故,箭發(fā)皆中。我亦如是,初學(xué)不思議三昧,系心一處。若久習(xí)成就,更無心想。恒與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僅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妄心不起,恒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故經(jīng)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雇耸唬骸溉舨黄鹜?,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菇饎偨?jīng)曰:「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箓餍姆ㄒ略唬骸溉缃竦珜W(xué)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fù),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無心定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滅盡定四名之一。大乘義章九曰:「無心定者,偏對心王以彰其名,心識盡謝,故曰無心。離于有心分別散動,名無心定?!?/div>
無心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百八三昧之一。謂滅盡定及無想定無心之禪定。智度論四十七曰:「無心三昧者,即是滅盡定,或無想定。何以故?佛自說因緣入是三昧中,諸心心數(shù)法不行?!?br />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住是三昧,則心、心數(shù)法,悉皆不行,是名無心三昧,(心即心王,心數(shù)法即受想行法也。不行者,謂此諸法皆不起也。)
無心道人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無念無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經(jīng)曰:「供養(yǎng)三世諸佛,不如供養(yǎng)一無心道人。」圣財集下曰:「三世佛者始覺之佛,如三千佛。以凡圣別執(zhí)偏住于有相之心而供養(yǎng),故限于佛而不通于凡,限于應(yīng)身而不通于法身,未達(dá)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來之佛,與佛同體,不知此理者愚也。無心道人者,無凡心與佛心,是為無心之形。無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無佛心,故一切諸佛在此中。一時成供養(yǎng)一切之凡圣,豈非勝于偏供耶?黃檗云:于佛作清凈光明解脫想。于眾生作垢濁闇昧生死想。不可成佛。肇公云:佛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此為真佛。非天非人者,為實(shí)體遮情之法門也。能天能人者,為權(quán)用表德之法門也。遮表俱時,體用不二,是為法門之大體。無心道人無凡圣之心,無心故為凡圣之物體,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也?!?/div>
二種無心約教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約即要約,亦依約之義。謂如來之教,本離心緣言說之相。眾生依教而修,舍離妄著之心,安住真實(shí)之理,則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經(jīng)萬論,莫不說離身心,破于執(zhí)著。是也。
〔一、澄湛令無〕,謂諸眾生,若能攝念安禪,澄神靜慮,能令定體湛然,不為妄塵所撓,是名澄湛令無。
〔二、當(dāng)體是無〕,謂諸眾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無生,以一念起處,了不可得;是名當(dāng)體是無。
處無心定
【三藏法數(shù)】
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雖受想心滅,出入息斷,而此識不滅,是名處無心定。(無心定者,即無想天定也。滅盡定者,謂受想心滅,身證此定,即阿羅漢所證之定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