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2詞典 1分類詞匯 81
《漢語大詞典》:風(fēng)指(風(fēng)指)
謂諷告其旨意。史記·西南夷列傳:“ 恢 因兵威使 番陽 令 唐蒙 風(fēng)指曉 南越 。”漢書·嚴(yán)助傳:“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將卒之功,乃令 嚴(yán)助 諭意風(fēng)指於 南越 ?!?顏師古 注:“風(fēng)讀曰諷,以天子之意指諷告也。” 明 唐順之 《僉事孫公墓志銘》:“而邑人亦無敢告言 恩 者,乃稍稍以輕罪笞其一二宗人以風(fēng)指百姓,百姓乃敢告 恩 。”
分類:旨意
《漢語大詞典》:宸旨
帝王的旨意。 唐 李適 《奉和幸望春宮送朔方軍大總管張仁亶》詩:“豹略恭宸旨,雄文動睿情?!?span id="4krw1v9" class="book">《舊唐書·韋澳傳》:“吾不為時相所信,忽自宸旨,委以使務(wù),必以吾他歧得之?!?span id="kwkcmsq" class="book">《續(xù)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 金 人內(nèi)侵,二帝北狩,臣 構(gòu) 以 道君皇帝 之子,奉宸旨以總六師,握兵馬元帥之權(quán)?!?/div>
分類:帝王旨意
《漢語大詞典》:教旨
(1).上對下的告諭。 宋 司馬光 《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 龐公 ﹞尋授 開封府 判官, 尚美人 方有寵,遣宦者稱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來,未有美人敢稱教旨干撓府政者?!?br />(2).教皇的旨意。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無問是非,輒與贊和?!?/div>
《漢語大詞典》:隱書(隱書)
旨意隱秘的書。多指道家之書。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甄命授:“道有八素真經(jīng),太上之隱書也;道有九真中經(jīng),老君之祕言也?!?唐 陸龜蒙 《和懷華陽潤卿博士》之一:“幾降真官授隱書, 洛公 曾到夢中無?!?宋 陸游 《宿黃仙觀兵火焚蕩之馀唯一殿突兀猶在黃仙蓋與許旌陽同時飛升者》詩:“殘年安得長來此,一椀松肪讀隱書?!?/div>
《漢語大詞典》:畫旨(畫旨)
(1).在圣旨上書字判行。宋史·職官志一:“﹝中書省﹞皆承制畫旨,以授門下省,令宣之,侍郎奉之,舍人行之?!?span id="srf6i1l"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二》:“﹝樞密院﹞面得旨者為録白,批奏得畫者為畫旨,并留為底?!?br />(2).繪畫的旨意。 宋 蘇轍 《王維吳道子畫》詩:“我非畫中師,偶亦識畫旨?!?span id="ymvxip6" class="book">《四庫全書總目·藝術(shù)一·圖畫見聞志》:“其論製作之理,亦能得畫旨,故 馬端臨 以為看畫之綱領(lǐng)?!?/div>
《漢語大詞典》:來旨(來旨)
來信的旨意。 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向所諮疑,誰能曉諭?若鄙言為謬,來旨必通?!?/div>
分類:來信旨意
《漢語大詞典》:文旨
(1).文章的意旨。宋書·王僧達(dá)傳:“頃之,上表解職……文旨抑揚,詔付門下?!?章炳麟 《辨詩》:“故自《虞箴》既顯, 揚雄 、 崔駰 、 胡廣 為官箴,氣體文旨,皆弗能與《虞箴》異?!?br />(2).法令條文的旨意。《宋書·孔靈符傳》:“罰有從輕,蓋疑失善,求之文旨,非此之謂?!?/div>
《漢語大詞典》:順上(順上)
謂順從君上旨意。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違上順道謂之忠臣,違道順上謂之諛臣,忠所以為上也,諛?biāo)宰詾橐??!?/div>
《漢語大詞典》:宣達(dá)(宣達(dá))
(1).謂傳達(dá)旨意。《史記·秦始皇本紀(jì)》:“夙興夜寐,建設(shè)長利,專隆教誨。訓(xùn)經(jīng)宣達(dá),遠(yuǎn)近畢理,咸承圣志?!?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吳志·胡綜傳》:“昔遣 魏郡 周光 ,以賈販為名,託叛南詣,宣達(dá)密計?!?span id="wgyfyxj" class="book">《舊五代史·晉書·劉處讓傳》:“及 楊光遠(yuǎn) 討伐 鄴城 ,軍機大事, 高祖 每命 處讓 宣達(dá)。”明史·劉璟傳:“朕欲汝日久左右,以宣達(dá)為職,不特禮儀也。”
(2).表達(dá)。 明 李東陽 《南巡圖記》:“君子之至於是,以廣見聞,恢積蓄,宣達(dá)情抱,無乎不可。” 鄒韜奮 《大眾生活社致北京全體學(xué)生一封信》:“我們首先要對 北平 受傷被捕的同學(xué)們致最熱烈的慰問,對死難的同學(xué)致最深沉的哀悼,同時也把我們對于你們未死的同學(xué)的愿望宣達(dá)出來。”
(3).疏通,通暢。《醫(yī)宗金鑒·辨太陽病脈證上·瓜蒂散方》:“諸邪入胸府,阻遏陽氣,不宣達(dá),以致腦滿痞硬,熱氣上沖?!?/div>
《漢語大詞典》:方雅
(1).雅正。晉書·蔡謨傳:“ 謨 性方雅。丞相 王導(dǎo) 作女伎,施設(shè)牀席。 謨 先在坐,不悅而去?!?span id="1gxazpb" class="book">《南史·何點傳》:“ 點 明目秀眉,容貌方雅?!?唐 王勃 《平臺秘略論·善政》:“守方雅以調(diào)蕃政,用公直而掌朝論?!?span id="hocfudj" class="book">《新唐書·孔緯傳》:“ 緯 方雅,疾惡若讎,中外聞風(fēng),未繩輒肅?!?br />(2).謂詩文旨意方正風(fēng)雅。 唐 高仲武 中興間氣集·崔拾遺:“ 崔拾遺 文彩炳然,意思方雅?!?況周頤 蕙風(fēng)詞話卷三:“竊謂詞學(xué)自 宋 迄 元 ,乃至 云閒 等輩,清妍婉潤,未墜方雅之遺?!?br />(3).指方正風(fēng)雅的詩文家。 清 譚獻(xiàn) 《唐詩錄序》:“折衷詩教,匪用愛憎,庶閎達(dá)方雅,與為商榷云爾?!?br />(4).指門第高雅。晉書·列女傳·周顗母李氏:“ 顗 等既長, 絡(luò)秀 謂之曰:‘我屈節(jié)為汝家作妾,門戶計耳。汝不與我家為親親者,吾亦何惜餘年!’ 顗 等從命。由此 李氏 遂得為方雅之族?!?/div>
《漢語大詞典》:失指
亦作“ 失旨 ”。 不合帝王旨意。漢書·張騫傳:“﹝使者﹞來還不能無侵盜幣物,乃使失指,天子為其習(xí)之,輒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贖,復(fù)求使?!?顏師古 注:“乖天子指意。”宋書·徐湛之傳:“ 元嘉 末,徵 鑠 自 壽陽 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 宏 ,嫌其非次,是以議久不決。”
《漢語大詞典》:喻旨
亦作“ 喻指 ”。 知曉旨意;喻示旨意。三國志·蜀志·黃忠傳:“ 馬 ( 馬超 ) 張 ( 張飛 )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 關(guān) ( 關(guān)羽 )遙聞之,恐必不悅?!?span id="unsiks1" class="book">《三國志·魏志·國淵傳》:“﹝ 國淵 ﹞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yè)。”晉書·王猛載記:“ 堅 ( 苻堅 )不許,遣其侍中 梁讜 詣 鄴 喻旨, 猛 ( 王猛 )乃視事如前。”
分類:知曉旨意
《漢語大詞典》:遠(yuǎn)旨(遠(yuǎn)旨)
深遠(yuǎn)的旨意。 晉 劉琨 《答盧諶》詩:“備辛酸之苦言,暢經(jīng)通之遠(yuǎn)旨?!?宋 梅堯臣 《奉和裴君雨中見過》:“相歡了無間,偶論通遠(yuǎn)旨?!?/div>
《漢語大詞典》:贊命(贊命)
(1).幫助傳達(dá)主人旨意的人。儀禮·士冠禮:“宰自右,少退贊命?!?鄭玄 注:“贊,佐也。命,告也。佐主人告所以筮也。”
(2).謂受天命輔佐天子。漢書·儒林傳·張山拊:“大司空 朱邑 、右扶風(fēng) 翁歸 德茂夭年, 孝宣皇帝 愍冊厚賜,贊命之臣靡不激揚?!?/div>
《漢語大詞典》:隱義(隱義)
(1).暗藏旨意。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或簡言以達(dá)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br />(2).深奧的義理。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之十一:“將亦有深辭隱義,不可曉邪?” 清 章學(xué)誠 《書灤志后》:“州縣之志,出於一手,撰述非有前人隱義,待己闡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