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圓應(圓應)
普遍應化。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神也者,圓應無生,妙盡無名,感物而動,假數(shù)而行?!?南朝 梁 沈約 《上建闕表》:“天德圓應,憲章自遠?!?/div>
分類:普遍應化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謂平常治理國家。文子·下德:“故仁義禮樂者,所以救敗也,非通治之道也?!?br />(2).普遍研習。金史·選舉志一:“律科止知讀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論語、孟子以涵養(yǎng)其氣度?!?/div>
《漢語大詞典》:遍祭
普遍祭祀。禮記·曲禮上:“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殽之序,徧祭之”書·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唐 孔穎達 疏:“徧祭於山川、丘陵、墳衍、古之圣賢之羣神?!?/div>
《漢語大詞典》:悉檀
(1).見“ 悉曇 ”。
(2).普遍施舍。翻譯名義集·眾善行法:“ 南岳 師以悉檀例大涅槃, 華 梵 兼稱,悉是 華 言,檀是 梵 語;悉之言徧,檀翻為施。佛以四法徧施眾生,故名悉檀。”
《國語辭典》:悉曇(悉曇)  拼音:xī tán
梵語siddham的音譯:(1)以圖表形式表示梵語拼音理論的學問。(2)梵語古書體之一。(3)真實性。如:「四悉檀」。也作「悉檀」、「肆曇」。
分類:梵文音譯
《漢語大詞典》:通訓(通訓)
(1).普遍的訓誡。《陳書·宣帝紀》:“戢情懷善,有國之令圖;拯弊救危,圣范之通訓。”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 公叔 列國之倍臣,猶安社稷, 黔婁 匹夫之介節(jié),不忘仁義,古今以為通訓,書籍以為美談?!?br />(2).訓詁學名詞。在字書或古書的注釋中對多義字根據(jù)通常使用的意義所加的解釋。如“庸”字訓“用”,訓“?!?,訓“眾”;其中在古書中訓“用”者為常見的訓釋,“用”就是通訓。
《漢語大詞典》:覃被
普遍施及。《宋書·明帝紀》:“思所以重播至澤,覃被區(qū)宇,可大赦天下?!?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隋書·煬帝紀下》:“思所以宣播德澤,覃被下人,崇紀顯號,式光令緒?!?明 費信 《〈星槎勝覽〉序》:“皇風清穆,覃被無疆?!?/div>
分類:普遍遍施
《漢語大詞典》:普存
普遍富足。左傳·桓公六年:“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咸有也?!?晉 潘岳 《藉田賦》:“人力普存,祝史正辭。”
分類:普遍富足
《漢語大詞典》:遍禮(徧禮)
(1).普遍禮聘。墨子·魯問:“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愛利百姓,厚為皮幣,卑辭令,亟徧禮四鄰諸侯,敺國而以事 齊 ,患可救也。”
(2).一一禮拜。 唐 皇甫冉 《送延陵陳法師赴上元》詩:“徧禮南朝寺,焚香古像前?!?span id="lp9zhx9" class="book">《清史稿·仁宗紀》:“ 嘉慶 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舉行內(nèi)禪,上侍 高宗 徧禮於堂子、 奉先殿 、 壽皇殿 ?!?/div>
《國語辭典》:通病  拼音:tōng bìng
一般人所共有的弊病。如:「好逸惡勞是人的通病,必須努力克服。」
《國語辭典》:公式  拼音:gōng shì
1.數(shù)學問題中所設諸數(shù),用文字表示其解得的具體結果,可適合于相類問題的算式,稱為「公式」。
2.科學上可以通用的定則。
3.可以應用于同類事物的方式、方法。
《國語辭典》:溥被  拼音:pǔ bèi
普遍被覆。唐。元結〈云門〉詩:「類我圣德兮,溥被無方?!?/div>
《漢語大詞典》:遍睹
普遍見到;觀覽周遍。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wèi),十有餘年。時從出游,游於后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又焉足以言其外澤乎?” 宋 呂祖謙 《臥游錄》:“老疾俱至,名山恐難徧覩?!?/div>
《國語辭典》:廣播(廣播)  拼音:guǎng bò
1.普遍施予?!度龂?。卷四六。吳書。孫策傳》:「曹公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古崴芍⒁秴卿洝份d策上表謝曰:「陛下廣播高澤,不遺細節(jié),以臣襲爵,兼典名郡?!?br />2.廣泛傳播。如:「這種小事,他也到處去廣播,真無聊!」
3.利用音波與電波為人類服務的一種大眾傳播媒介,有調(diào)幅廣播和調(diào)頻廣播兩大類。
4.以廣播方式傳送出來的節(jié)目。如:「聽廣播」。
《漢語大詞典》:普覆
(1).普遍覆蓋,包容。藝文類聚卷六八引 晉 孫楚 《相風賦》:“兼乾坤之普覆,齊三光之朗明。” 魯迅 《準風月談·夜頌》:“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br />(2).謂普施恩惠。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天子普覆,德布於朝?!?br />(3).指天。 南朝 梁簡文帝 《菩提樹頌》序:“四布垂陰,五面益物,名高滿月,德踰普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