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12詞典 9分類詞匯 103
《國語辭典》:正名  拼音:zhèng míng
1.辨正名義,使名實(shí)相符?!墩撜Z。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銘箴》:「故銘者,名也,觀器必也正名,審用貴乎盛德?!?br />2.官吏中的正職,不同于副職或臨時代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六出》:「自家姓朱,名杰,見在充本府正名司吏?!?/div>
《漢語大詞典》:上開(上開)
元 代雜劇,腳色登場,開始表演,略稱“上開”。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末抱監(jiān)背劍冒雪上開]‘自家 韓信 的便是。’” 元 楊梓《霍光鬼諫》第一折:“[正末重扮 霍光 帶劍上開]‘老夫 霍光 ,官拜大司馬?!?/div>
《國語辭典》:正旦  拼音:zhèng dàn
元雜劇角色之一。扮演劇中主要女性人物。元。馬致遠(yuǎn)《漢宮秋》第一折:「正旦扮王嬙引二宮女上詩云。」《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公公在臨春班做正旦,小時也是極有名頭的?!?/div>
《國語辭典》:傳奇(傳奇)  拼音:chuán qí
1.唐朝裴铏著小說,以傳奇為名,后人則泛稱唐人文言小說及模仿其體例的作品為「傳奇」。
2.宋、元戲文、諸宮調(diào)、元人雜劇常取材自唐人傳奇,故泛稱此類敷演故事的作品為「傳奇」。
3.明、清時代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稱為「傳奇」,以別于北方雜劇,每本大致為四十出,《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為著名作品。
4.離奇而超乎尋常。如:「傳奇人物」、「傳奇故事」。
《漢語大詞典》:三科
(1).三品;三等。 漢 班固 《白虎通·壽命》:“命有三科以記驗,有壽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隨命以應(yīng)行?!?span id="qtfpleq" class="book">《漢書·孔光傳》:“是博士選三科,高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補(bǔ)諸侯太傅?!?br />(2).三個科段,三個段落。參見“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此人胸藏錦綉,腹隱珠璣,奈時運(yùn)不通,三科不第?!?br />元 雜劇用語。表示某種動作重復(fù)多次。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漢 代《公羊》學(xué)家謂春秋書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種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說。《公羊傳·隱公元年》“ 隱公 第一” 唐 徐彥 疏:“問曰:‘春秋説云:春秋設(shè)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nèi),有此九種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當(dāng)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二科六旨也。又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問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張三世,二曰存三統(tǒng),三曰異外內(nèi),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絶?!卑矗喝乐?夏 、 殷 、 周 ,三統(tǒng)指 夏 為人統(tǒng), 殷 為地統(tǒng), 周 為天統(tǒng);時、日、月,指記述的詳略;王、天王、天子,指稱謂的遠(yuǎn)近親疏:譏、貶、絕,指書法的輕重。
《國語辭典》:雜劇(雜?。 ?span id="tdniu5e" class='label'>拼音:zá jù
一種戲曲。原為宋代以滑稽方式表演的戲,至元代則指以北曲為主干的戲劇。通常分為四折,有的則依劇情在開頭或兩折之間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及同一個韻,由一個角色獨(dú)唱,其他角色則用道白。
《漢語大詞典》:郁輪袍(鬱輪袍)
(1).古曲名。相傳為 唐 王維 所作。 維 未冠而有文名,又精音律,妙能琵琶,為 岐王 所重。 維 方將應(yīng)舉,求王庇借。王遂引至公主第,使為伶人。 維 奏新曲號《郁輪袍》,為公主所激賞,乃為之說項, 維 遂得高中。事見 唐 薛用弱 集異記。 宋 蘇軾 《宋叔達(dá)家聽琵琶》詩:“新曲翻從《玉連瑣》,舊聲終愛《鬱輪袍》?!?宋 張孝祥 《鷓鴣天》詞:“《鬱輪袍》曲慚新奏,風(fēng)送銀彎犯斗槎?!?清 繆慧遠(yuǎn) 《有感》詩:“紫塞重彈《白翎雀》, 金門 競奏《鬱輪袍》?!?br />(2).雜劇名。 明 王衡 作。敷衍 王維 的故事。
(3).琵琶套曲《霸王卸甲》的別名。
《國語辭典》:勾欄(勾欄)  拼音:gōu lán
1.宋、元時代的劇場或賣藝場所。元。無名氏《藍(lán)采和》第一折:「俺哥哥是藍(lán)采和,俺在這梁園棚內(nèi)勾欄里做場?!?br />2.妓院?!读凝S志異。卷一一。陳云棲》:「誠以閨閣之身,靦然酬應(yīng)如勾欄,所不堪耳?!挂沧鳌腹搓@」、「構(gòu)肆」。
《國語辭典》:元曲  拼音:yuán qǔ
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于元代??煞譃殡s劇和散曲兩類。曲調(diào)來源有從唐宋歌舞大曲,宋、金以來說唱諸宮調(diào)演變而來,也有大量吸收蒙古胡樂而成。采七聲音階,音樂風(fēng)格高亢激越,剛勁豪放,不同于委婉柔和的南曲。用韻以中原音韻為主,無入聲,平聲分陰陽,不同于南曲有入聲?,F(xiàn)存元雜劇多用北曲組成。也稱為「北曲」、「元雜劇」。
《國語辭典》:元雜劇(元雜?。 ?span id="hcvhfil" class='label'>拼音:yuán zá jù
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于元代,最初為金院本中的一種演出形式。以唱曲為主,劇詞、音樂的結(jié)構(gòu)十分嚴(yán)謹(jǐn)。劇本體裁通常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為末本、旦本兩種。也稱為「北曲」、「元曲」。
《國語辭典》:青衫淚(青衫淚)  拼音:qīng shān lèi
雜劇名。元馬致遠(yuǎn)作,內(nèi)容為白居易與長安名妓裴興奴的戀愛故事,純出虛構(gòu)。此劇由〈琵琶行〉增飾而成,取其中「江州司馬青衫濕」句,作為劇名。
《國語辭典》:王留  拼音:wáng liú
戲曲雜劇中對農(nóng)村青年假設(shè)的名字。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沙三、王留、伴哥兒,都來也波!」元。朱凱《黃鶴樓》第二折:「王留,閑來無事,倒騎牛?!?/div>
《漢語大詞典》:前聲(前聲)
古典戲曲用語。 元 明 雜劇的每支曲子須標(biāo)明其所屬的宮或調(diào),同一折中宮調(diào)相同的各曲,只在第一支曲前標(biāo)明調(diào)名,其后各曲,則標(biāo)“前聲”或“前調(diào)”。
《國語辭典》:尾聲(尾聲)  拼音:wěi shēng
1.套曲最終一曲的牌名。
2.比喻事情的最后部分、結(jié)束部分、結(jié)尾。如:「歡樂的假期將近尾聲了?!?/div>
《國語辭典》:再生緣(再生緣)  拼音:zài shēng yuán
1.雜劇名。明人撰,題蘅蕪室主人編。演漢武帝與寵妃李夫人故事。李夫人病歿,武帝以玉鉤殉葬;因思念遂使李少君作法,與鬼魂相見,告知十五年后轉(zhuǎn)世為河間女子;后果得河間陳女,雙手拳曲不開,武帝親張之,中有殉葬玉鉤,知是李夫人后身,于是再續(xù)前緣。
2.彈詞名。清代陳端生撰,二十卷。自十八卷始由梁德繩續(xù)成,今本為清代侯芝所改編。演孟士元女麗君,因許配元帥皇甫敬之子少華,遭國舅劉奎璧因妒憤而陷害皇甫全家。而麗君女扮男裝,中狀元,升任右相,入贅為左相梁鑒之婿;少華改名少甫,中武狀元,因功封王,娶奎璧妹為妻。時麗君喬裝被夫、父察識破,然始終不相認(rèn);皇帝亦探明此事,欲納為妃,遭拒,怒將問斬,賴太后維護(hù),方與少華團(tuán)圓。
3.隔世再聚的緣分。如:「再生緣是傳統(tǒng)的浪漫遐想,很難加以驗證?!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七:「今生緣已斷,愿結(jié)再生緣!」
《國語辭典》:打散  拼音:dǎ sǎn
每場雜劇演完后,附加一段表演作為結(jié)束,稱為「打散」。后泛指曲藝雜技。《水滸傳》第五一回:「每日有那一般打散,或有戲舞,或有吹彈,或有歌唱,賺得那人山人海價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