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姜仲謙,字光彥,號松庵,淄州(今山東淄博)人(《瀛奎律髓》卷三五)?;兆谛腿辏ㄒ灰欢唬┲獫?jì)南府(《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兩浙轉(zhuǎn)運(yùn)副使,移廣南西路(《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遷湖北轉(zhuǎn)運(yùn)使(同上書卷三八)。四年,知建康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一五)。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五
姜仲謙,字光彥(《宋詩紀(jì)事》作名光彥),號松庵,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詵父。宣和三年十一月以朝奉郎、直秘閣知濟(jì)南府,又充河?xùn)|燕山府路宣撫使司管勾機(jī)宜文字。建炎中除直秘閣,歷兩浙運(yùn)副,廣西運(yùn)副、湖北轉(zhuǎn)運(yùn)使。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三、三八,《宋詩紀(jì)事》卷四四,及所撰《譚稹祭汾東祠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1143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字喬年,號韋齋。朱熹父。徽宗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縣尉,更調(diào)南劍州尤溪縣尉。高宗紹興四年,以胡世將等薦,除秘書省正字。累官司勛、吏部郎。秦檜決策議和,松與同列上章力言其不可。檜怒,諷御史論松懷異自賢,出知饒州,未上卒。有《韋齋集》。
全宋詩
朱松(一○九七~一一四三),字喬年,號韋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熹父?;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仙岢錾?,授建州政和尉,調(diào)南劍州尤溪尉,監(jiān)泉州石井鎮(zhèn)。高宗紹興四年(一一三四)除秘書省正字,累遷承議郎。十年,因反對和議忤秦檜,出知饒州,未就,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三年卒。有《韋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事見本集卷首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朱熹傳》?!≈焖稍姡浴端牟繀部防m(xù)編影印明弘治鄺璠刊《韋齋集》為底本。校以清康熙程嵦刊本(簡稱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簡稱玉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鄭鑣抄本(簡稱鄭本,藏南京圖書館),并參校《石倉歷代詩選》(簡稱詩選)、《宋詩鈔》及補(bǔ)(簡稱詩鈔、鈔補(bǔ))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一四四
朱松(一○九七——一一四三),字喬年,號韋齋,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熹父。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建州政和縣尉,調(diào)尤溪縣尉,監(jiān)泉州石井鎮(zhèn)。紹興四年,除秘書省正字。七年,除校書郎。八年,遷著作佐郎、尚書度支員外郎,兼史館??保瑲v司勛、吏部兩曹。十年,命知饒州,請閑,得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十三年卒,年四十七。著有《韋齋集》十二卷(存)。見朱熹《皇考朱公行狀》(《朱文公文集》卷九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三、一一八、一三四,《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馮挺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
馮挺,字茂松,建炎中權(quán)茶司主管文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8—1174 【介紹】: 宋潁昌陽翟人,字公顯,一作功顯,號松隱。曹組子。以父恩補(bǔ)承信郎?;兆谛臀迥曩n進(jìn)士甲科。欽宗靖康初為閤門宣贊舍人,從徽宗北遷,過河十余日,帝出御衣書領(lǐng)中,命勛間行詣康王。高宗建炎初至南京,進(jìn)御衣書,請募死士航海入金奉徽宗歸,執(zhí)政不從,出勛于外,九年不遷。紹興中為副使二使金,遷保信軍承宣使、樞密副都承旨。又拜昭信軍節(jié)度使。孝宗朝加太尉。卒謚忠靖。有《北狩見聞錄》、《松隱集》。
全宋詩
曹勛(一○九八?~一一七四),字公顯,一作功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以恩補(bǔ)承信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賜同進(jìn)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仍為武官。靖康之變從徽宗北遷,至燕山,受密旨間行詣康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至南京,以建言忤執(zhí)政,出于外。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副劉光遠(yuǎn)使金,中途還,又充館伴副使。未幾,為報謝副使使金,十二年至金,得請還梓宮及太后。十三年,兼樞密副都承旨。十五年奉祠。二十五年,起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二十九年,再為稱謝副使使金。三十年,提舉萬壽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四、一五○、一五三、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提舉皇城司(《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八二)。淳熙元年卒,年七十馀。遺著由子耜輯為《松隱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為四十卷。事見《攻愧集》卷五二《曹忠靖公松隱集序》,《宋史》卷三七九有傳。 曹勛詩,以《嘉業(yè)堂叢書》據(jù)舊刻本所刊《松隱文集》為底本,校以舊鈔本(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四庫本多殘,且佚原書第十四卷(實佚大部分,卷中幾首詩并入第十三卷),而舊抄本第十四卷亦與底本全異。因彼此都不明所自,茲將舊鈔本第十四卷詩編為第二十四卷。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二○○
曹勛(一○九八——一一七四),字公顯,號松隱,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以父恩補(bǔ)承信郎。宣和五年特命赴進(jìn)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初為閤門宣贊舍人、勾當(dāng)龍德宮,除武義大夫。從徽宗北遷,被命自燕山遁歸,建炎元年至南京,以御衣所書進(jìn)入,建議募死士航海入金,奉徽宗由海道歸。執(zhí)政難之,出勛于外,九年不得遷。紹興十一年奉命使金,金許還梓宮及太后。二十九年拜昭信軍節(jié)度使。孝宗朝加太尉、提舉皇城司、開府儀同三司。淳熙元年卒。年七十七。著有《松隱文集》(存)、《北狩見聞錄》(存)。見《宋史》卷三七九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居覺海,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禪師法嗣。年二十四,游方至東林謁文雅,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高宗建炎中東歸。晚年稱五松散人?!?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禪師于東林?;廴张e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巖上桃花開?;◤暮翁巵?。靈云才一見。回首舞三臺?;廴战湓弧W与m見已入微。更假著鞭當(dāng)明大法。于是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川騖蟻屯就其壚鞴。因亦不辭煅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晚年放浪自若。稱曰五松散人。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于東林?;廴张e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焙鲇兴?,呈偈曰:“巖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云才一見,回首舞三臺。”慧日戒曰:“子雖見已入微,更猛著鞭,當(dāng)明大法。”于是,居蘆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奔赴,就其爐鞴。因亦不辭煆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蓖砟攴爬俗匀簦Q曰“五松散人”。
傅松卿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建炎四年(1130)任婺州知州。
朱松妻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0—1169 【介紹】: 宋徽州歙縣人,姓祝。朱熹母。事舅姑以孝謹(jǐn)聞。松卒,子熹年幼,祝氏辛勤撫教,俾知所向。家極貧,處之怡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1—? 【介紹】: 宋江寧人,字其紹,一字少公。高宗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孝宗乾道間以朝請郎知興化軍事,善馭吏治民。嘗奏蠲民租。
全宋詩
鐘離松(一一○一~?),字少公,小名法松,小字正袒,江寧(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jìn)士,時年四十八。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知興化府(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二)。嘗重編蔡襄《蔡忠惠集》為三十六卷(《金陵詩徵》卷七)。事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
全宋文·卷四二二六
鐘離松(一一○一——?),字其紹,一字少公,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年四十八,登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第。乾道中以朝請郎知興化軍。又曾官司封員外郎。乾道六年,以左朝請大夫主管臺州崇道觀。見《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樂邦文類》卷三,嘉泰《會稽志》卷三,《萬姓統(tǒng)譜》卷一二五。
鄭松年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宣和七年(1125)官兩浙東路提舉常平等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7—1159 【介紹】: 金真定人,字伯堅,號蕭閑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松年初為元帥府令史,后隨軍攻宋。熙宗時,為都元帥宗弼總軍中六部事。海陵王時,擢遷戶部尚書。海陵遷中都,徙榷貨務(wù)以實都城,復(fù)鈔引法,皆自松年啟之。官至右丞相,封衛(wèi)國公。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號吳、蔡體。有《明秀集》。
詞學(xué)圖錄
蔡松年(1107-1159) 字伯堅,號蕭閑老人。真定(河北正定)人。與吳激齊名,稱吳蔡體。有《蕭閑公集》,詞《明秀集》。
中州集
松年,字伯堅。父靖,宋季守燕山,仕國朝為翰林學(xué)士。伯堅,行臺尚書省令史出身,官至尚書右丞相。鎮(zhèn)陽別業(yè)有蕭閒堂,自號蕭閒老人。薨,謚文簡。百年以來樂府,推伯堅與吳彥高,號吳蔡體。有集行于世。其一自序云:王夷甫神情高秀,宅心物外,為天下稱首。言少無宦情,使其雅詠玄虛,不經(jīng)世務(wù),超然遂終其身,則亦何必減嵇阮輩。而當(dāng)衰世頹俗,力不可為之時,不能遠(yuǎn)引高蹈顛危之禍,卒與晉俱為千古名士之恨。又嘗讀山陰詩引,考其論古今感慨事物之變。既言脩短隨化,期于共盡。而世殊事異,興懷一致。則死生終始,物理之常。正當(dāng)乘化歸盡,何足深嘆。乃區(qū)區(qū)列敘一時述作,刊紀(jì)歲月,豈逸少之清真簡裁,亦未盡忘情于此耶?故因作歌并及之。好問按:此歌以離騷痛飲為首句,公樂府中最得意者,讀之則其平生自處為可見矣。二子。圭字正甫,璋字特甫,俱第進(jìn)士,號稱文章家。正甫遂為國朝文宗,特甫非其比也。自太學(xué)至正甫,皆有書名,其筆法如出一手。前輩之貴家學(xué)蓋如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9—117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徙臺州臨海,字處和。錢忱子。以恩補(bǔ)官。高宗紹興間知臨安府,權(quán)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經(jīng)畫用楮為幣,分為六務(wù),出納有法。孝宗時符離之役戰(zhàn)敗,附湯思退倡和議。為淮東宣諭使,入奏詆張浚主戰(zhàn)。累進(jìn)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謀相位甚急。后以婿鄧王立為太子,引嫌提舉洞霄宮。起知寧國、紹興府,因籍人財產(chǎn)至六十萬緡,復(fù)與祠。卒謚忠肅。有《諸史提要》。
全宋詩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惟演曾孫。以蔭授官,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監(jiān)登聞鼓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通判明州。十五年,提舉淮東茶鹽,改兩浙轉(zhuǎn)運(yùn)判官。十七年,為淮東轉(zhuǎn)運(yùn)副使。三十年,除知臨安府,始行會子。孝宗即位,張浚于符離失利,遂劾張浚,參定和議,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賜同進(jìn)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除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因其女適皇太子引嫌奉祠。四年,起知寧國府,移紹興府。以貪墨被黜。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有《松窗集》,已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xué)士錢公行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六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忱子。紹興間,通判明州,加直秘閣。十五年,為兩浙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歷知婺、衢、撫州,又知臨安府。孝宗立,除戶部侍郎,試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隆興二年,以和議成,除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明年罷,除資政殿大學(xué)士、提舉萬壽觀。乾道四年起知寧國府,后又知紹興府,進(jìn)觀文殿學(xué)士。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后謚忠肅。著有《諸史提要》(存)、《松窗集》。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xué)士錢公行狀》,《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11—? 【介紹】: 宋泗州郫縣人,字巖老,號牧齋。高宗紹興五年進(jìn)士。守漢嘉,有惠愛。范成大、趙雄言其賢,詔轉(zhuǎn)一官,除直秘閣,不就。孝宗淳熙五年,授利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時年六十六,乞致仕。
全宋詩
孫松壽(一一一一~?),字巖老,號牧齋(《宋元學(xué)案》卷五○),郫縣(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jìn)士,曾知嘉州。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時年六十六,直秘閣致仕。年九十馀卒。事見民國《郫縣志》卷三。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四五九五
孫松壽(一一一一——?),字巖老,人稱牧齋先生,成都府郫縣(今四川郫縣)人。紹興五年類試進(jìn)士,歷官州縣。淳熙三年除利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時年六十六,遂乞致仕。見嘉慶《四川通志》卷一四四,《宋元學(xué)案》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泰州人,字嘉甫,自號松隱居士。入太學(xué),升上舍。靖康之難,攜二子走行在,丞相范宗尹以遺逸薦。高宗紹興中隱居象山,特恩授懷寧簿。無仕進(jìn)意,手植萬松于徑,行吟其間。好《左傳》、《史記》、《漢書》,耽杜詩。素習(xí)養(yǎng)生,精醫(yī)卜之書,手制藥餌,惠利甚博。有《尚書類數(shù)》、《傳信方》、《改注杜詩》及《松隱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德操。高宗紹興間進(jìn)士。喜史學(xué),尤留意唐朝史事。為嚴(yán)陵戶曹,秩滿,調(diào)信州錄事參軍。于官所筑一閣,名曰“納書”,網(wǎng)羅群書,退而校讎,寒暑不倦。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東松僧。不知何許人。機(jī)變莫測。與人語應(yīng)答如響。人疑之。后無不驗。岳武穆。嘗提兵過。問僧何處響涓涓。僧遽應(yīng)。接竹引清泉。岳云。春夏嘗如此。僧應(yīng)。秋冬亦自然。岳心奇之。先是。僧種芋。為土墼砌壁涂之。不使人知。及岳過請得犒三軍。僧乃挖壁間芋作羹。以給殆遍。岳益奇之。及進(jìn)岳面。置醬面底。待其索而與之。謂曰。好食攪動有醬。語多隱。岳心解之不能。題詩于壁而去。后及禍。始悔不從東松僧言。秦檜以為僧。嘗教岳。使李吉往殺僧。僧先知。題詩云。急忙收拾破袈裟。鐘鼓樓臺莫管他。袖拂白云歸古洞。杖挑明月到天涯??蓱z松頂新巢鶴。猶憶籬邊舊種花。好把犬貓隨帶去。莫教流落野人家。以佛像一軸。置庵西橋。復(fù)題壁云。李吉從東來。我向西頭走。不是佛力大。幾乎作場丑。乃遁入山中。距其庵不一二里。吉見詩。尚欲追之。及展佛像。始見為一。俄乃成千。吉錯諤不知所為。贊嘆而返。后于遁所坐化。所置佛像橋。為千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