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簡介
朝鮮星州人。字尚彥。號小松。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十一
釋松青,字空萬。姓蔡氏,安陸人。幼性誠實,喜聆因果。年方舞勺,便從剃落,棲于沙津清涼寺。弱冠稟戒于舊口蓮華寺,專精毗尼,篤志勤修。嘗受《華嚴》、《法華》、《涅槃》大乘諸經(jīng),知法華經(jīng)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故矢志弘揚凈土,以令佛為本,及從事游參,諸方尊宿,僉以法器目之。咸豐九年,始來東山,時章華法席欲墜,沙市耆舊馬印川、李星垣輩,舉松為住持,請于江陵令張公,一見即相贊許曰:“松禪師神氣靜穆,不染浮囂,是誠有道者。”及入院,見敗宇頹垣,荒榛滿目,慨然以興復(fù)為己任。始事叩募,有以穢物予之,松絕不與校,坦然無忤。雖重耳受塊,師德乾唾,方之蔑然,人以是服其雅量,感厥真誠,欣欣樂助。不二載,佛像廟貌,煥然一新。三年退謝,盡其所馀,遺之繼席,一衣一缽,飄然長往。首登五臺,旋踐峨嵋,四年復(fù)返沙津,仍棲東山。四眾叩請,更還本寺,因念規(guī)制粗定,將專志凈修,閉關(guān)七載。一日寺僧上市,馬君印川問曰:“松禪師何日出關(guān)耶?”寺僧曰:“未也?!瘪R君曰:“吾昨于行路見之非邪?”遂從至寺,見封識如故,乃嘆其神異,久之而去。松生平篤厚,語不妄發(fā),六時禮誦,五十馀年無一日虛度,歸依弟子數(shù)百人。嘗建涅槃會,垂數(shù)十秋。光緒二十六年佛涅槃日,忽喟然曰:“余于斯會,止于今矣?!泵髂甏?,果示疾,二月十九日,合掌向西,說偈而逝。壽七十六,臘六十三。茶毗時,五色火光似蓮花飛舞,遠近觀者,睹此異相,嗟咨無已。塔于本寺舊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9—1908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咸豐十一年拔貢。歷官江西德興知縣、義寧知州。工詩詞駢文。有《寒松閣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七
張鳴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窊翁,嘉興人。咸豐辛酉拔貢,歷官義寧知州。有《寒松閣集》。
詞學(xué)圖錄
張鳴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又號寒松老人。嘉興人。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官新建知縣,任滿告歸養(yǎng)。復(fù)出為德化、德興知縣。官至義寧知州。以事罷官。晚以鬻文生。駢文樹骨庾信、徐陵,取材楊炯、駱賓王。詩上溯王維,沿波錢起,以格韻真切取勝。有《寒松閣集》、《寒松閣詞》、《寒松閣談藝錄》。

人物簡介

維基
覺羅松阿達(1829年—1866年),字茂林,號昆生,別號古樵,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咸豐乙卯舉人(時隸正紅旗滿洲覺羅恩瑞佐領(lǐng)下),庚申進士。后任主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904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叔平,晚號瓶庵居士,又號松禪。翁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同光兩朝皆為帝師。歷內(nèi)閣學(xué)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協(xié)辦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參機務(wù)。中日戰(zhàn)爭時,與李鴻藻主戰(zhàn)。和議起,力爭改約稿。戊戌間以贊助新政罷官革職,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卒于家。宣統(tǒng)元年復(fù)原官。工書法,著有《瓶廬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瓶廬,又號松禪,常熟人。咸豐丙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謚文恭。有《瓶廬詩稿》。
詞學(xué)圖錄
翁同龢(1830-1904) 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修撰。歷官中允、內(nèi)閣學(xué)士、刑部與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與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戶部尚書領(lǐng)協(xié)辦大學(xué)士。以主變法革職回籍。宣統(tǒng)間追謚文恭。詩長于七絕,多托興蕭寥之作。詞風(fēng)類詩。有《瓶廬詩鈔》、《瓶廬文鈔》、《瓶廬詞鈔》。
維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人稱翁帝師、翁師傅,江蘇常熟人,清末大臣、書法家、狀元。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翁同龢幼年時的國學(xué)教育系由其母親與姐姐教導(dǎo)完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參加科舉得恩貢,咸豐二年(1852)壬子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陜西學(xué)政,因病回京。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fā)現(xiàn)諸多疑竇,同治帝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quán)力斗爭。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緒帝讀書。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歷任刑部、工部尚書。光緒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通商十八條,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養(yǎng)心殿面對兩宮皇太后,翁認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條不能應(yīng)允,特別是在西安、漢中設(shè)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兩條不可許。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主張進兵結(jié)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不久,罷直軍機。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jīng)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翁同龢對于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wù)運動頗為排斥,對于該運動也有所批評,并影響往后光緒帝親政后的舉措。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當(dāng)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無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股下?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dǎo)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褂致?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緒帝將其開缺回籍。傳統(tǒng)說法認為翁支持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擬定并頒發(fā)了戊戌變法的綱領(lǐng)性文件《明定國是詔》,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之名加以罷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甲午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在于翁同龢對于北洋艦隊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難所致,有次恭親王奕?病重,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前往探望,光緒皇帝曾詢問恭親王奕?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親王奕?對光緒帝表達反對意見,最后光緒皇帝在與慈禧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戊戌政變后又遭嚴厲斥責(zé),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后回常熟故鄉(xiāng)。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鄉(xiāng)。死后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dǎo)師”。然而,根據(jù)雷家圣《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說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將出一朱諭,強令皇上宣布。…皇上見此詔,戰(zhàn)栗變色,無可如何。此朱諭實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聞系出于榮祿私人李盛鐸所擬云。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然后可以為所欲為也?!箍梢娏T黜翁同龢的詔書,為「榮祿私人」李盛鐸所草擬。但是康有為在《自編年譜》卻記載翁同龢被罷前夕,康有為「為御史李盛鐸草譯書、游歷及明賞罰、辨新舊摺,李上之?!箍梢娍涤袨樘胬钍㈣I草擬之「明賞罰、辨新舊」的奏摺,即是彈劾翁同龢的奏摺,將翁同龢視為「舊」而加之以「罰」。變法派領(lǐng)袖康有為竟然幫「榮祿私人」李盛鐸草擬奏摺,豈非怪事?因此,李盛鐸不但非「榮祿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為的授意與擬稿之下,上書彈劾翁同龢。翁同龢的被罷,不是「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而是康有為「除舊布新」的結(jié)果。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翁同龢獲得官方「平反」,追復(fù)官銜,并追加謚號為文恭。著作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1—1880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舜樂,號子松。咸豐六年進士。同治間累擢兵部侍郎,兼刑部。光緒間遷吏部右侍郎,督江蘇學(xué)政。旋受命巡視黃河,閱沿江炮臺,所奏均合機宜。居官清廉,持家節(jié)儉。卒謚文敬。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夏同善,字子松,仁和人。咸豐丙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吏部侍郎。謚文敬。
維基
夏同善(1831年—1880年),字舜樂,號子松,浙江仁和縣塘棲鎮(zhèn)(今屬臨平區(qū))人。晚清政治人物。夏同善幼年喪母,父夏建寅續(xù)娶烏鎮(zhèn)蕭氏,常隨繼母住外婆家,好讀書,遍讀外祖父蕭麒藏書,與胡雪巖有交情。咸豐六年丙辰科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庶常館庶子、詹事府詹事。善寫文章,時人譽謂“在曾(國藩)、左(宗棠)之上”,甚得慈禧太后賞識。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同善反對議和。太平軍陷杭州,夏同善在家服父喪,攜母到上海。同治六年(1867年),升為少詹事。同治十年(1871年)任兵部右侍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審理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聞名。光緒元年(1875年),與內(nèi)閣學(xué)士翁同龢直毓慶宮授讀。光緒四年,視學(xué)江蘇。光緒六年(1880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文敬。葬于大清嶺。浙江圖書館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牘》。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烏鎮(zhèn)有夏同善翰林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2—1899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嘉魚,又字松生,晚號松存。諸生。同治間,左宗棠下杭州后委其善后,總理賑撫、醫(yī)藥等局,設(shè)粥廠,浚西湖。又以私錢搜求散失之典籍,還給文瀾閣。薦授江蘇知縣,不就。其家原有藏書處名八千卷樓,丁丙又增建善本室,總稱嘉惠堂。利用藏書,輯《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書》、《杭郡詩》三輯。另有《善本室藏書志》、《松夢寮詩稿》等。所作《庚辛泣杭錄》也有史料價值。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七
丁丙,字嘉魚,號松生,晚號松存,錢塘人。諸生,江蘇知縣。有《松夢寮詩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3—1870 【介紹】: 清湖南湘鄉(xiāng)人,字壽卿。初應(yīng)募入湘軍王珍部,咸豐七年,擢守備,領(lǐng)一營,轉(zhuǎn)戰(zhàn)湘鄂贛等省。同治元年,與易開俊分領(lǐng)張運蘭之兵,始自成一軍。四年,從曾國藩鎮(zhèn)壓捻軍,轉(zhuǎn)戰(zhàn)豫陜。官至廣東陸路提督。后從左宗棠進攻陜甘回民軍,于攻金積堡時中炮死。謚忠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3—1880 【介紹】: 清湖南湘潭人,字子美。咸豐間隨曾國荃轉(zhuǎn)戰(zhàn)各省,破安慶,擢參將。同治初從李鴻章破蘇常。后率所部武毅軍鎮(zhèn)壓東西捻軍。官至直隸提督。謚武壯。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松園,姓朱氏,高郵人。幼有疾,久不瘳。醫(yī)者視之皆顰蹙無方,謂已入膏盲不可治,將坐以待斃。一夕夢神人語曰:“汝必出塵,祈佛庇蔭,病始能愈?!卞欢l(fā)誓,遍告親友,而疾果痊,乃依師普潤出家,受具于八寶觀音寺。后棲于城東蝗王祠,勵志苦行,勤修凈土,率眾持名,至忘寢食。一日宵小踰垣入至禪席傍,傾囊發(fā)篋,搜索一空。松園方注想華池,若耳無聞目無見者。侍者至前,始覺有盜,去已遠矣,其精誠如此。凡對人無他,但云:“死心念佛?!本l白悉從化導(dǎo)。同治戊辰仲冬示疾,前數(shù)日謂眾曰:“吾將歸去,汝等無憂戀,助我念佛可也?!庇∮诎巳贞螘r端坐,喃喃誦佛而化。

人物簡介

維基
柏壽(1840—?),字伴松,佟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50名。同年五月,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知縣。
松堉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維基
松堉(1842年—?),字遂生,吳朗吉漢爾門氏,蒙古鑲白旗人。同治甲子舉人,光緒丁丑進士。歷任直隸榆林縣、元氏縣知縣,升用直隸州知州,欽加同知銜。賞戴藍翎,誥授中憲大夫。

人物簡介

維基
黃登瀛(1842年—1883年),又名滄洲,字秀夫、蓬行、詠篷,號松盦,嘉義縣大槺榔東堡北港街(云林縣北港鎮(zhèn)共榮里)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33名。同年五月,經(jīng)吏部掣簽,授即用山西知縣。
童葉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崇明人,字松君,一字松洲,號睫巢,又號松道人。咸豐初官德清知縣,有惠政。光緒間定居蘇州。博學(xué)好古,曾得秦漢古鑒百余種,因名讀書樓為“百鑒”。善畫墨梅,喜作萬玉圖。性巧,曾創(chuàng)《益智圖》。著有《睫巢鏡影》。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六五
郭福衡,字友松,婁縣人。同治癸酉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