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字永年。趙令穰弟。官右武衛(wèi)將軍、□州團(tuán)練使。工畫水墨花果及山水,尤以畫狗得名于當(dāng)時(shí)。
全宋詩
趙令松(《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九二作穰,誤),字永年,太祖五世孫。官至右武衛(wèi)將軍、隰州團(tuán)練使,贈(zèng)徐州觀察使。事見《宣和畫譜》卷一四。
趙孟松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宗室。福王趙與芮從子。元兵駐紹興,謀舉兵,事泄被執(zhí)至臨安,不屈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鄧元奎,字松蒼,生平不詳。有挽趙必??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樂安人,字特立。曾續(xù)修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起宋開國至金亡,書法嚴(yán)謹(jǐn)。入元不仕,隱居布水谷以終。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圓智,號松堂。住臨安府顯寧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長靈守卓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huì)元》卷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顧松年,字公茂,一字伯茂,丹陽(今屬江蘇)人。與蔡放、劉翔同稱一代名士?!?a target='_blank'>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九、光緒《丹陽縣志》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少不婚娶,嘗入山采樵遇異人,從此落魄不羈。為人傭工,逢旱災(zāi),主家謂之曰:聞汝素有術(shù),能令水溢否?松以鋤掘地,須臾水漲溢。后坐化于毗山。鄉(xiāng)人塑像祀之。
龔霆松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信州貴溪人,號艮所。潛心理學(xué),曾為漢陽教授。入元不仕,教授講學(xué)以終。嘗折衷朱、陸兩家之說,作《四書朱陸會(huì)同注釋》,時(shí)稱“朱陸忠臣”。
張松兌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八
張松兌,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俊從子。紹興五年召對,由左迪功郎、樞密行府書寫機(jī)宜文字為左承奉郎。乾道間提點(diǎn)利州路刑獄公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四,《宋會(huì)要輯稿》職官四一之一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號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二十三歲受戒于大明寺。首謁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諸老宿之門。后入閩見乾元木庵永禪師,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從之移蔣山、華藏、徑山。密庵遷靈隱,命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陽山澄照寺。后徙江陰軍君山報(bào)恩之光孝寺、無為軍冶父山實(shí)際寺、饒州薦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詔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陸游撰《塔銘》?!〕缭涝?,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以《語錄》卷下單編之偈頌贊及他書所錄編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宗杲于徑山,謁應(yīng)庵華公于蔣山。隆興二年,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謁乾元木庵永禪師、密庵禪師,侍密庵住蔣山、華藏、徑山。木庵遷靈隱,遂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慶元三年,詔住靈隱,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xùn)|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存),編有《密庵禪師語錄》(存)。見《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禪師塔銘》,《補(bǔ)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崇岳。號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幼不好弄。稍長慕出世法。二十三。棄家衣掃塔。服受五戒。首造靈石妙公。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久之。大慧升堂。稱蔣山應(yīng)庵華公。為人徑捷。師聞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奮勵(lì)。中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話?;砣挥械?。以扣應(yīng)庵。庵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師云。鈍置和尚。庵厲聲一喝。自是朝夕咨請。庵大喜。以為法器。說偈勸使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師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罕當(dāng)其意。乃浮海入閩。見木庵永公。木庵。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師云。裂破。木庵云?,樼鸬篮靡欢褷€柴聻。師云。矢上加尖。如是應(yīng)酬數(shù)反。木庵云。老兄下語。老僧不過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yàn)人不得。師云。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難矣。至于驗(yàn)人。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木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后自知。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隨問即答。密庵微笑曰。黃楊禪爾。師切于明道。至忘寢食。密庵移住蔣山華藏徑山。皆從之。一日密庵入室次。問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cè)?;砣淮笪颉D嗽?。今日方知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jī)辯縱橫。鋒不可觸。木庵遷靈隱。遂命師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為密庵嗣。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廢。師一臨之。四方名衲踵至。棟宇亦大興。人謂師能使所居山大。慶元丁巳。被旨住靈隱。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法席為一時(shí)冠。而師有棲隱之志。即上章乞罷住持事。上察其誠許之。退居?xùn)|庵。俄屬微疾。猶不少廢唱道。忽垂一則語。以驗(yàn)學(xué)者。曰。有力量人。為甚么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頭上。又貽書諸嗣法。囑令傳持大法。因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實(shí)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輩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崇岳。號松源。乃龍泉吳氏子也。師事密庵。得法后。凡七豎剎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為人重。嘿每見貴客。則問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見禪流。則問曰。明眼衲僧。因甚腳跟紅線不斷。有對者輒哂而顧之。時(shí)稱岳得應(yīng)庵之機(jī)得密庵之用云。蓋岳早歲厭塵棄家。以白衣參靈石妙。不契即上徑山。徑山萬指軒騰。岳隨眾末聽妙喜杲和尚說法。蒙無所知。但聞杲盛贊。當(dāng)今應(yīng)庵真得臨濟(jì)正傳。岳輒走參應(yīng)庵。應(yīng)庵益難近。岳乃奮勵(lì)。垢面露肘。不暇恤。應(yīng)庵憐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岳隨聲進(jìn)曰。鈍置和尚。應(yīng)庵喝之。岳有省。應(yīng)庵笑曰。者俗漢成得甚么。岳乃求剃發(fā)。時(shí)年三十矣。既受滿分戒。入閩見木庵永。永諦視曰。樹倒藤枯。知落處么。對曰。裂破。曰?,樼鸬篮靡欢巡衤?。對曰。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負(fù)。永曰。公每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yàn)人不得。岳曰。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難矣。驗(yàn)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骨髓。何難哉。永舉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岳憤去之。出嶺逢二道者。耦坐評論諸方。岳所舉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則誰可君意。道者以指。書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節(jié)事之。幾進(jìn)商略。密庵幾笑之。岳復(fù)心疑。乃至密庵移居雙徑。于入室時(shí)始徹。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報(bào)密庵。湖海以岳言行無欺。多從之。遷光孝。遂有大名。慶元間。詔移靈隱。蓋晚年也。是時(shí)門弟有文禮輩。已闡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從未以風(fēng)晨雪夕不打參鐘嘗以秘魔擎叉語。接謙頭陀。以有賊無贓語。接肇道者。以心學(xué)無聞?wù)Z。接陸游樞密。游得證后。隱鏡湖。自稱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眾言別。有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脫去。塔于北高峰。岳居靈隱時(shí)。與密庵尊嚴(yán)無異。初密庵居靈隱。岳首眾僧。密庵常稱疾。闔戶不許通謁。潛上座竊議之。岳曰。不然。師嚴(yán)道尊千古。明鑒當(dāng)今。汲引豪貴者。將謂行道建立為心。殊不知禮。輕則慢易生。辭繁而情識長。塵勞卜度。安有了期。緇俗既為道而來。必發(fā)露真心。至誠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為道種。兜率悅之待張無盡。葉縣省之接浮山遠(yuǎn)。是也。若區(qū)區(qū)老婆禪。何足重哉。 贊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應(yīng)庵語下。固非草草矣。終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奧。如樊將軍擁盾入鴻門。孰得而御之。故驅(qū)耕奪食。于分座靈隱時(shí)。班班著聞見焉。不然。彼天目禮輩。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崇岳,字松源,龍泉吳氏子也。幼卓犖不凡,長慕出世法。年二十三,棄家依埽塔服。謁大慧杲于徑山,杲稱應(yīng)庵華為人徑捷,岳聞之即行,晨夕咨請。應(yīng)庵大喜,以為法器,勸令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眾。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边z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丁松年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紹興府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人。隆興元年(1163年)進(jìn)士?!端蔚强朴浛肌钒矗菏菤q知舉官不用臺(tái)諫官,不用樞密院官為試官,以重邊事故。
張松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八六六
張松,乾道元年權(quán)發(fā)遣襄陽府,以久在邊郡,備見宣力,除直秘閣。改提舉四川茶馬公事。乾道四年直徽猷閣,令再任。乾道六年兼淮西總領(lǐng)。見《宋會(huì)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五、三四之二三,兵二三之二、二三之四、二五之二三,食貨五三之三三、五九之四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松齡,德安(今屬江西)人。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周因?yàn)榈掳步淌跁r(shí)領(lǐng)鄉(xiāng)薦,后舉進(jìn)士。事見《周文忠集》卷七二《邵陽郡丞周府君因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8—1200 【介紹】: 宋豫章人,字仲遠(yuǎn)。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兩試縣令有聲。孝宗即位,銳志恢復(fù),群臣多迎合其意,獨(dú)言宜徐圖之。擢監(jiān)察御史。高宗之喪,金使來吊,受命使金報(bào)謝,以喪不肯受宴樂。使還,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在任首罷征斂,弛利予民。寧宗時(shí),累官至左丞相,一變其素守,唯奉行韓侂胄風(fēng)旨。后以年老乞休。卒謚文忠,改謚莊定。有《松坡集》。
全宋詩
京鏜(一一三八~一二○○),字仲遠(yuǎn),晚號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jìn)士。歷知江州瑞昌縣。孝宗召對稱旨,擢監(jiān)察御史,累遷右司郎官。金人吊高宗喪,鏜為報(bào)謝使。還,除權(quán)工部侍郎。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授四川安撫制置使,知成都府。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召為刑部尚書。五年,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除知樞密院事,累遷左丞相。與韓侂胄共執(zhí)國柄,申黨人之禁。六年卒,年六十三。有詩集七卷、詞集二卷,均佚。事見《誠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九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一一五
京鏜(一一三八——一二○○),字仲遠(yuǎn),號松坡,洪州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登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第。淳熙中以薦召對,言甚切至,擢為監(jiān)察御史,累遷右司郎官,轉(zhuǎn)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使金持節(jié),還權(quán)工部侍郎。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蜀以大治,召為刑部尚書。寧宗即位,拜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慶元元年知樞密院事。二年,除右丞相。六年,進(jìn)左丞相,封冀國公。尋卒,年六十三。謚文忠,改莊定。著有《松坡集》,今存《松坡居士樂府》一卷。見《誠齋集》卷一二三《文忠京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四本傳,雍正《江西通志》卷五○。
史松老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六七一
史松老,乾道時(shí)人,曾任隆州軍州主管學(xué)事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疑與史崧同為一人,松老或?yàn)樽痔?。因無實(shí)據(jù),姑作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