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759,分118頁顯示  上一頁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流膏助鼎
流云自重
佛類詞典
萬松
摩頂松
臨濟栽松
其它辭典
赤松子(世稱 赤松 )
段會宗(子松 )
張竦(伯松、德松 淑德侯 )
梁松(伯孫 陵鄉(xiāng)侯 )
孔喬(子松 )
華松(愛卿 )
樂松
張松
孫松(子喬 )
諸葛喬(伯松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時人。為神農時雨師。一說,嘗為帝嚳之師。后為道教所崇奉。
段會宗 朝代:西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84—前10 【介紹】: 西漢天水上邽人,字子松。元帝竟寧元年以杜陵令五府舉為西域都護、騎都尉光祿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任滿還,為沛郡太守、雁門太守。數年,坐法免。因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成帝陽朔中,復為都尉。元延中,烏孫貴族內爭,會宗以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率兵平定內亂,選精兵三十人擊殺末振將之子番丘,使中原與烏孫融洽。旋病死烏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3 【介紹】: 新莽時京兆杜陵人,字伯松,或作德松。張敞孫。少從杜鄴問學,博學通達,嘗為京兆吏。王莽居攝元年從兄張紹與安眾侯劉崇起兵攻莽,敗。竦與崇族父劉嘉詣闕自歸,上奏頌莽功德,封淑德侯,官丹陽太守。長安語曰:“欲求封過張伯松,力戰(zhàn)斗不如巧為奏?!泵?,為亂兵所殺。
全漢文·卷三十
竦字伯松,敞孫。初為京兆史,累遷至丹陽太守。王莽居攝,封為淑德侯。后免官,以列侯居長安。莽敗,客于池陽,為賊兵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 【介紹】: 東漢安定烏氏人,字伯孫。梁統子。少為郎,尚光武帝女舞陰長公主,遷虎賁中郎將。博通經書,明習故事。光武卒,受遺詔輔政。明帝永平元年,遷太仆。數為私書請托郡縣,被發(fā)覺免官,下獄死。
全后漢文·卷二十二
松,字伯孫,統子。少為郎,尚光武女舞陰長公主,襲封陵鄉(xiāng)侯,再遷虎賁中郎將。永平初,遷太仆,坐罪免,尋下獄死。
孔喬 朝代:東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南陽宛人,字子松。習《古文尚書》、《春秋左氏傳》。幽居修志,銳意典籍。安帝時公車征不行,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人,字愛卿。家本孤微,年十五,從丁恭學《公羊嚴氏春秋》。后擢為司隸校尉。是時貴戚專權仗勢,松閉閣不通私書,不與豪門大族相見,犯奸作惡者,常處以死刑,并上書奏劾馬氏三侯。從此群豪斂跡。
樂松 朝代:東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人。靈帝時宦官,嘗任奉車都尉、侍中、侍中祭酒、中常侍等職。和光元年置鴻都門學,松等多引無行趨勢之徒,當時士大夫恥與為伍。
張松 朝代:東漢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12 【介紹】: 東漢末人。為人短小精敏,有才干,為劉璋別駕。璋遣詣曹操,楊修深器之,薦松于操,不納。松說璋迎劉備,備至涪城,松又勸備襲璋。松兄廣漢太守張肅懼禍及己,以松謀白璋,被斬。
全后漢文·卷九十四
松,蜀郡人。為劉璋別駕從事。
孫松 朝代:孫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31 【介紹】: 三國吳吳郡富春人,字子喬。孫權侄。輕財好施,諸葛亮譽為良器,為射聲校尉,都鄉(xiāng)侯。
諸葛喬 朝代:蜀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04—228 【介紹】: 三國蜀瑯邪陽都人,本字仲慎,改字伯松。諸葛瑾第二子,為諸葛亮嗣子而易字。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
《分類字錦》:流膏助鼎
張說 遙同蔡起居偃松篇不惜流膏助仙鼎 愿將楨干捧明君。
分類:
《分類字錦》:流云自重(流云自重)
王儉 和蕭子良高松賦 上拂天而獨遠,下流云而自重。
分類:
萬松
【佛學大辭典】
(人名)燕京報恩寺萬松行秀禪師,河內人也。于荊州凈土寺出家,遍參諸處,終于磁之大明寺謁雪巖,契悟心印,尋還凈土寺,構萬松軒以自適。金章宗明昌四年(南宋光宗紹熙四年),召師問道,賜錦綺之大僧衣。承安二年,詔師住西山仰山棲隱禪寺。得法者一百二十人,壽八十一。稱萬松老人,報恩老人。見會元續(xù)略一上,師著從容錄,蓋涉于金元兩朝之曹洞禪大宗匠也。
摩頂松
【佛學大辭典】
(人名)佛祖統紀二十九玄奘傳曰:「初游天竺,手摩門徑松曰:吾西求法,可枝向西,吾若言歸,枝可東指。既往枝果西,一日忽東指,弟子曰:教主歸矣。因號摩頂松。」三體詩李洞送僧還南海詩曰:「長安卻回日,松偃舊房枝?!箹|坡詩集和合浦愈上人韻詩曰:「為問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幾時歸。」
臨濟栽松
【佛學大辭典】
(公案)臨濟栽松次,黃檗問深山里栽許可作什么?師云:一與山門作境致,一與后人作標榜。道了,將钁頭打地三下。黃檗云:雖然如是,已吃吾三十棒了也。師又以钁頭打地三下,作噓噓聲。黃檗云:吾宗到汝,大興于世。見臨濟錄,會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