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55分類詞匯 555
共555,分37頁顯示  上一頁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金湯匙
金黃藻
金露花
金梅草
金木犀
麗春花
雷公藤
臘腸樹
空心菜
苦苣苔
苦楝子
藍(lán)鼓藻
狼尾草
欖仁樹
吳茱萸
《國語辭典》:金湯匙(金湯匙)  拼音:jīn tāng chí
植物名。水龍骨科石韋屬,常綠多年生草本。根莖細(xì)長,匍匐,葉廣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厚革質(zhì),背面密被星狀毛,營養(yǎng)葉葉柄長二至四公分,孢子葉葉柄長六至九公分。孢子囊群著葉背,為星狀毛所隱沒。由于葉片中的花青素和胡蘿卜素比例很高,所以葉片老化,葉綠素褪掉之后,金黃和鮮紅的顏色就顯得特別耀眼,故稱為「金湯匙」。一般供觀賞用,原產(chǎn)中國大陸東北至西南及韓國、俄羅斯。也稱為「有柄石韋」、「石茶」。
《國語辭典》:金黃藻(金黃藻)  拼音:jīn huáng zǎo
植物名。海水、淡水及濕泥中常見的一群藻類,為構(gòu)成海洋中浮游生物的重要部分。單細(xì)胞或呈疏松排列的群體。細(xì)胞內(nèi)有明顯的核、液泡及色素體,含大量葉綠素及胡蘿卜素,呈深金黃色或黃褐色,大部分具有矽質(zhì)的壁,體呈輻射對稱或兩側(cè)對稱,細(xì)胞壁狀如由上、下二殼嵌合而成,含有多量矽化物,并呈現(xiàn)各種微細(xì)花紋。
《國語辭典》:金露花  拼音:jīn lù huā
植物名。馬鞭草科金露花屬,常綠灌木。小枝方形,葉有短柄,對生,橢圓形或倒卵形,鋸齒緣?;ㄝ嗤残危ü谒{(lán)紫色或白色。核果球形,熟時(shí)金黃色。果入藥,治跌打胸痛,但孕婦忌用。也稱為「臺(tái)灣連翹」、「苦林盤」、「小本苦林盤」。
《國語辭典》:金梅草  拼音:jīn méi cǎo
植物名。毛茛科金梅草屬,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高六十至九十公分。葉厚,五角形掌狀,三全裂,中裂片菱形,三深裂,側(cè)裂片斜扇形,二深裂至基部,表面有光澤,邊緣密生不整齊鋸齒?;ù蠖?,金黃色,單生于莖與枝之頂端。原產(chǎn)華北、東北及日本。
《國語辭典》:金木犀  拼音:jīn mù xī
植物名。木犀科木犀屬,「桂花」或「木犀」品種之一,常綠灌木。莖高三公尺,葉長橢圓形,對生,邊緣有鋸齒?;ㄩ偌t至金黃色,香味濃烈。也稱為「丹桂」。參見「木犀」條。
《國語辭典》:麗春花(麗春花)  拼音:lì chūn huā
植物名。罌粟科罌粟屬,越年生草本。高三十至六十公分,原產(chǎn)于歐洲。莖、葉被粗毛,具乳汁。葉互生,羽狀分裂,裂片線狀披針形,粗鋸齒緣。夏季開花,花單生,具長梗,花瓣嫩薄而微皺;花色有白、黃、粉紅、紅、紫等多種。蒴果于柱頭下方一輪孔裂。一般多用作觀賞,亦可入藥。也稱為「虞美人」。
《國語辭典》:雷公藤  拼音:léi gōng téng
植物名。衛(wèi)矛科雷公藤屬,蔓性灌木。小枝紅褐色,有圓形小瘤狀突起。葉卵形或長卵形,葉面多無毛,鈍鋸齒緣,葉柄有褐色絨毛。聚傘狀圓錐花序,花瓣五片,白色。果具有三翅。莖與根入藥,性毒,味苦,可用來治療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腰帶瘡、下痢等病癥。產(chǎn)華南、華西及臺(tái)灣北部。
《國語辭典》:臘腸樹(臘腸樹)  拼音:là cháng shù
植物名。紫葳科臘腸樹屬,喬木。羽狀復(fù)葉,小葉七至九枚,橢圓形或倒卵形。夏天開花,花朵暗紅,花序呈長串下垂?fàn)?。果肉質(zhì),圓柱形,成熟時(shí)褐色,因果形似臘腸,故稱為「臘腸樹」。因果肉纖維質(zhì),不供食用。原產(chǎn)于非洲。
《國語辭典》:空心菜  拼音:kōng xīn cài
植物名。旋花科牽?;▽?,一年生蔓性草本,具乳汁。莖粗壯,節(jié)間中空。葉互生,卵形。腋生聚傘花序具一至數(shù)朵花,花冠漏斗形,白或紫紅色。蒴果近球形。性喜高溫多濕,分布熱帶各地。發(fā)根力極強(qiáng),可插枝繁殖,是重要蔬菜。因莖部中空,故稱為「空心菜」。也稱為「蕹菜」。
《國語辭典》:苦苣苔  拼音:kǔ jù tái
植物名??嘬奶瓶嘬奶?,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長于山中潮濕的巖壁上,葉片質(zhì)厚而軟,狹橢圓形至近圓形,不規(guī)則細(xì)齒牙緣。聚傘花序長三至八公分,具六至二十三朵花;花冠紫色,五深裂。蒴果室背開裂。全草藥用,亦做觀賞植物。
《國語辭典》:苦楝子  拼音:kǔ liàn zǐ
植物名。楝科,落葉喬木。葉呈羽狀復(fù)葉,先端尖銳,靠近葉柄呈圓形,每年五月下旬開紅白色花。分布于中國南方各省、印度和日本。材質(zhì)硬度適中,可制成家具。亦常栽培以作行道樹。
《國語辭典》:藍(lán)鼓藻(藍(lán)鼓藻)  拼音:lán gǔ zǎo
植物名。漿果藻科。是一種單細(xì)胞植物。細(xì)胞壁多生膠質(zhì)物,使多數(shù)細(xì)胞團(tuán)聚一處。多生于潮濕的磚石上。
《國語辭典》:狼尾草  拼音:láng wěi cǎo
植物名。禾本科狼尾草屬,多年生草本。莖高三十至一百二十公分,直而堅(jiān),葉狹長,平行脈,葉鞘光滑?;ㄗ仙?。多于原野及路旁叢生。夏、秋日時(shí)莖頂生圓柱形穗狀圓錐花序,小穗下具綠色或紫褐色長刺毛,花序狀似狼尾而得名。主要供畜牧上青刈或青儲(chǔ)之用。
《國語辭典》:欖仁樹(欖仁樹)  拼音:lǎn rén shù
植物名。使君子科欖仁樹屬,落葉大喬木。老樹根株生有顯著之板根,側(cè)枝輪生,平出。葉具短柄,倒卵形,叢生,秋季葉落前常變?yōu)樽霞t色。腋生穗狀花序,雌雄花同序。核果扁橢圓形,果皮富于纖維,種子富油分。
《國語辭典》:吳茱萸(吳茱萸)  拼音:wú zhū yú
植物名。蕓香科吳茱萸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dá)十七公尺,樹皮平滑,暗褐色。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小葉五至十一枚,橢圓形,枝葉均生軟毛。夏季開花,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雄花疏離,雌花密集,花瓣五枚,淡黃色。蒴果紫紅色,可入藥,具有驅(qū)風(fēng)、收斂之效,并可治療霍亂及中暑。也稱為「毛臭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