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55分類詞匯 555
共555,分37頁顯示  上一頁  26  27  28  29  30  32  33  34  35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勿忘草
香水花
象牙木
夏枯草
土馬騣
菟絲子
烏毛蕨
烏心石
文珠蘭
萬壽菊
網(wǎng)水綿
網(wǎng)傘菌
羊帶來
羊蹄甲
羊躑躅
《國語辭典》:勿忘草  拼音:wù wàng cǎo
植物名。紫草科勿忘草屬,多年生草本。原產(chǎn)于歐洲。莖高三十至五十公分。葉互生,狹倒披針形,兩面被毛。春夏開花集成卷傘花序,花冠高蝶形,分青白、桃紅各色。小堅果卵圓形。西方男女喜摘花莖系襟上,以示勿相忘。
《國語辭典》:香水花  拼音:xiāng shuǐ huā
植物名。薔薇科薔薇屬。枝長而蔓生,有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五至七枚,鋸齒緣。花單生或二至三朵聚生,梗被腺毛,單瓣至重瓣,夏開白色、淡紅色或黃色的花,香味甚濃,可提煉為香水的原料。也稱為「芳香月季」。
《國語辭典》:象牙木  拼音:xiàng yá mù
植物名。柿樹科象牙樹屬,常綠喬木。樹皮灰黑色。側(cè)枝繁密,幼枝被短毛。葉倒卵形,互生。雌雄異株,雄花一至三朵聚生,雌花單生,花冠鐘形,三裂。漿果橢圓形,熟時黃紅色至紫黑色。心材漆黑褐,質(zhì)密堅,屬黑檀類,為貴重的裝飾用材。產(chǎn)臺灣南部、琉球等地。
《國語辭典》:夏枯草  拼音:xià kū cǎo
植物名。唇形科夏枯草屬,多年生草本。高三十馀公分。莖方形不分枝,葉長卵形、對生,二者皆有毛茸。輪傘花序密集,頂生排成穗狀、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白色。全草入藥,制為利尿劑,亦具降血壓效用。
《國語辭典》:土馬騣(土馬騣)  拼音:tǔ mǎ zōng
植物名。土馬騣科土馬騣屬。常綠苔蘚植物。莖細(xì)長而直立,高十至三十公分;葉披針形,粗鋸齒緣,不向后反卷。孢蒴四棱形;蒴齒三角形。在中藥里常用為止血劑。也稱為「大金發(fā)苔」、「獨(dú)根草」。
《國語辭典》:菟絲子(菟絲子)  拼音:tù sī zǐ
1.植物名。參見「菟絲」條。
2.一種中藥。為草本寄生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細(xì)小,淡褐色或棕色。有補(bǔ)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
《國語辭典》:烏毛蕨(烏毛蕨)  拼音:wū máo jué
植物名。烏毛蕨科烏毛蕨屬,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密布暗褐色絲狀鱗片。一回羽狀復(fù)葉,長一至二公尺,葉柄剛硬,羽片多數(shù),線形,長十至二十公分。孢子囊群長線形,著生于羽片背面靠近中肋兩側(cè),連續(xù)不間中斷,苞膜線形,開口向羽軸。產(chǎn)亞洲熱帶至溫帶、澳洲及太平洋諸島。
《國語辭典》:烏心石(烏心石)  拼音:wū xīn shí
植物名。木蘭科含笑花屬,常綠喬木。全株幼嫩部分及芽鱗均生茶褐色絹毛。葉互生,革質(zh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全緣而呈波狀,長七至十公分,寬二至三點(diǎn)五公分。花腋生,花被片十二枚,淡黃白色。材質(zhì)堅硬且強(qiáng)韌,黃褐色,具絹質(zhì)光澤,為貴重之建筑、家具用材。產(chǎn)臺灣、日本及琉球。
《國語辭典》:文珠蘭(文珠蘭)  拼音:wén zhū lán
植物名。石蒜科文珠蘭屬,多年生草本。莖肉質(zhì),高達(dá)一公尺許。葉闊大,革質(zhì)而滑澤,鮮綠色,開展,先端下垂。夏季,葉腋出肉質(zhì)花莖,莖端著生十馀朵兩性花,白色,有芳香。果實(shí)圓形,種子頗大。生于暖地的海岸,可供觀賞。也稱為「文殊蘭」。
《國語辭典》:萬壽菊(萬壽菊)  拼音:wàn shòu jú
植物名。菊科萬壽菊屬,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全體有氣味。羽狀裂葉,互生,裂片具鋸齒。夏日開黃花,頭狀花序單生枝頂,總梗棍棒狀,外圍舌狀花冠黃色或橙黃色,中間筒狀花冠黃色。一般供觀賞用。
《國語辭典》:網(wǎng)水綿(網(wǎng)水綿)  拼音:wǎng shuǐ mián
植物名。網(wǎng)水綿科網(wǎng)水綿屬。生于淡水中。體為圓柱狀的單細(xì)胞,多數(shù)聚成網(wǎng)狀,故稱為「網(wǎng)水綿」。
《國語辭典》:網(wǎng)傘菌(網(wǎng)傘菌)  拼音:wǎng sǎn jùn
植物名。擔(dān)子菌類鱉蕈科竹蓀屬。生長在竹林濕地中,高十五至二十五公分,菌傘廣鐘形,長闊約三公分,有明顯網(wǎng)格,菌柄圓柱形,白色,中空。也稱為「羅傘菇」、「仙人帽」、「竹蓀」、「竹笙」。
《國語辭典》:羊帶來(羊帶來)  拼音:yáng dài lái
植物名。菊科蒼耳屬,一年生草本。莖高約二公尺,葉三角狀卵形或略心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互生。夏秋開花,雌雄同株。瘦果長橢圓形,具鉤狀硬刺,常鉤著衣物而散布種子。其幼苗、嫩芽以鹽水沖燙后可食,種子炒熟去皮磨粉后可制餅,亦可熬油點(diǎn)燈。根、葉、果實(shí)以水煎服,可治頭痛、耳痛、風(fēng)邪等。
《國語辭典》:羊蹄甲  拼音:yáng tí jiǎ
植物名。豆科羊蹄甲屬,落葉性小喬木。腎形單葉,先端內(nèi)凹如羊蹄,故稱為羊蹄甲。葉面暗綠色,掌狀脈脈紋明顯,背面微有毛。冬末盛開粉紅與紫紅相間的花,總狀花序,有香味。莢果扁平,長線形,內(nèi)有十至十二顆種子。原產(chǎn)中國大陸云南及印度,栽種庭園供觀賞并為行道樹。
《國語辭典》:羊躑躅(羊躑躅)  拼音:yáng zhí zhú
植物名。杜鵑科杜鵑屬,落葉灌木。幼枝被柔毛及剛毛,葉倒長卵形或披針形,有細(xì)鋸齒,具毛茸。春季開黃花,總狀傘房花序頂生,具九至十三朵花,花冠鐘狀及漏斗狀,雄蕊五枚。蒴果卵狀圓柱形。全株有毒,可作殺蟲劑。也稱為「巴山虎」、「鬧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