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脫位(脫位)  拼音:tuō wèi
由于先天性的關節(jié)發(fā)育不全、病變或外傷等原因,導致組成關節(jié)的各個骨頭關節(jié)面失去正常對應關系,稱為「脫位」。也稱為「脫臼」。
《國語辭典》:胃下垂  拼音:wèi xià chuí
胃降至較正常位置為低的現(xiàn)象。多半由于身體衰弱,固定胃的韌帶松弛無力而引起。
《國語辭典》:癱瘓(癱瘓)  拼音:tān huàn
1.神經(jīng)機能發(fā)生障礙,肢體麻痹、不能行動的病癥。也稱為「風癱」。
2.無法正常運作。如:「臺北市的捷運系統(tǒng)正在施工,因此重要路段的交通幾近癱瘓?!?/div>
《國語辭典》:體液(體液)  拼音:tǐ yè
有機體體內(nèi)的液體或半流體的總稱。包括血液、淋巴液、腦脊髓液和一般組織液等。具有運送物質(zhì)、保護組織、調(diào)節(jié)身體機能等作用。
《國語辭典》:眼壓(眼壓)  拼音:yǎn yā
眼球內(nèi)部液體對周圍組織的壓力。正常眼壓一般在十三至二十八公釐水銀柱之間,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眼球機能。如青光眼病人的眼壓就常高于正常值。也稱為「眼內(nèi)壓」。
《國語辭典》:血栓  拼音:xiě shuān
1.血液中由于血小板增多或血脂肪過高,增加血液的凝固性,而在血管中或心臟內(nèi)形成固體凝著狀態(tài)的物質(zhì),使血管硬化、縮小,阻礙血液循環(huán),或脫落后堵塞其他部分的血管,此物質(zhì)即稱為「血栓」。
2.血管發(fā)生栓塞的病癥。形成因素包括血管損傷、正常血流的改變和由于炎癥、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內(nèi)膜或心內(nèi)膜損害。
《國語辭典》:行有馀力(行有餘力)  拼音:xíng yǒu yú lì
完成本分工作后,還有剩馀可用的精力?!墩撜Z。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漢語大詞典》:邪門兒
不正常;反常。例如:他居然考了個不及格,真邪門兒了。
指不正當?shù)拈T路或途徑
《國語辭典》:尿液篩檢(尿液篩檢)  拼音:niào yè shāi jiǎn
尿液的分析檢驗。為人體代謝情形不正常時所做的檢查項目。如:「他從尿液篩檢報告中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div>
《國語辭典》:怪腔怪調(diào)(怪腔怪調(diào))  拼音:guài qiāng guài diào
樂曲的旋律、節(jié)奏走了樣,或者指稱不正常的語調(diào)。如:「這么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讓他演唱起來,顯得有些怪腔怪調(diào)的!」
《國語辭典》:黑字倒閉(黑字倒閉)  拼音:hēi zì dǎo bì
一向經(jīng)營正常、生意興隆的廠商,因受臨時性的金融風暴或其他特殊外在因素拖累,導致現(xiàn)金周轉(zhuǎn)不靈而倒閉。與營運不佳,賠累虧損,終至倒閉的「赤字倒閉」有別。
《國語辭典》:公共設施(公共設施)  拼音:gōng gòng shè shī
政府為了維持居民生活和地方發(fā)展的正常運作,而投資興辦以供民眾使用的設備和服務。如公園、學校、道路等。
《國語辭典》:課后輔導(課后輔導)  拼音:kè hòu fǔ dǎo
正常上課時課程結(jié)束后所進行的課業(yè)輔導。
《國語辭典》:課外輔導(課外輔導)  拼音:kè wài fǔ dǎo
正常課程以外的教學活動。如:「成績未達及格標準的學生,老師特別給予課外輔導?!?/div>
《國語辭典》:靜脈曲張(靜脈曲張)  拼音:jìng mài qū zhāng
指的是不正常擴張的靜脈,類型包括:下肢靜脈曲張、胃腸道靜脈曲張、精索靜脈曲張等。下肢靜脈曲張多因長期久站或其他因素如:懷孕、遺傳等,導致靜脈血液回流受阻無法順利送往心臟,血液淤積于腿部靜脈,使壓力增加,靜脈瓣膜承受更大的破壞,產(chǎn)生不適現(xiàn)象。同時因靜脈壓力增加讓淺部靜脈擴張、扭曲變形,形成青青紫紫、彎彎曲曲的血管??纱椥砸m預防,病癥嚴重者須開刀切除。也稱為「靜脈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