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918
典故
42
詞典
630
分類詞匯
49
佛典
126
其它
71
共126,分9頁顯示
1
2
3
4
5
6
7
8
9
2
3
4
5
下一頁
佛類詞典
七母天
七佛父母姓字經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
七俱胝佛母尊
三世覺母
佛母大孔雀明王咒經
大白傘蓋佛母
大覺母
五母子經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父母
一切男女我父母
無明父貪愛母
三昧父般若母
父母恩
七母天
【佛學大辭典】
(名數)又稱七姊妹。遮文荼,矯吠利,吠瑟拿,嬌摩野,燕捺利,咾哪利,未羅弭之七天也。其曼荼羅,存于理趣經十七段曼荼羅中。大黑天及焰摩天之眷屬也。
七佛父母姓字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失譯。增一阿含十不善品之別譯也。
七佛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法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唐善無畏譯。七俱胝佛母尊之儀軌也。
七俱胝佛母尊
【佛學大辭典】
(菩薩)準提觀音之異名也,胎藏界曼荼羅第二佛母院七尊中之一,俱胝者七億也。釋迦如來在給孤獨園,入準提三摩地,說過去七億佛所說之準提陀羅尼,故約過去佛之所說,謂之七俱胝。約陀羅尼之主,謂之準提,是為蓮華部之母(諸佛有部母與部主),司生蓮華部諸尊功德之德,故名佛母尊。白黃色,十八臂,遍身有白色輕羅錦之文。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曰:「憫念未來薄福惡業(yè)眾生故,即入準提三摩地,說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梵Saptakot!ibuddha-matr!。
三世覺母
【佛學大辭典】
(菩薩)文殊菩薩之異名。由出生智慧之意。故云覺母。蓋文殊菩薩,司毗盧舍那之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也。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吉祥。」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br />
【佛學常見辭匯】
文殊菩薩的別名,因文殊菩薩司毗盧舍那的大智,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故名。
佛母大孔雀明王咒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三卷,唐不空譯。佛在祇園,莎底苾芻為眾破薪,螫于黑蛇,苦痛甚,阿難向佛求救,佛為說大孔雀咒,諸譯中,今此本流通。
大白傘蓋佛母
【佛學大辭典】
(菩薩)此佛母尊有大威力,放光明,表覆蓋一切眾生,以大白傘為三昧耶形,故名大白傘蓋佛母。佛母者,諸佛之母之義也。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曰:「于其空中華月輪上想白色唵字唵字放光,其光復回,字種變成白傘金柄;柄上嚴唵字,其字放光復回,字種變成白傘蓋佛母。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剛跏趺而坐,右手作無怖畏印,左手執(zhí)白傘當胸,嚴飾種種瓔珞,身色潔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悅相,顯無自性,應觀如鏡中像然。」
大覺母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覺母是文殊之異名,大者尊稱也。(參見:覺母)
【佛學常見辭匯】
文殊師利菩薩的別名。
五母子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五母子經,一卷,吳支謙譯。說八歲沙彌,從阿羅漢學道,遂得五通,以宿命而生自己,前五生之母,悲吾子之早世,空自憂愁。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佛學大辭典】
(經名)一卷,不空譯。文殊師利問經字母品之別譯。
父母
【佛學大辭典】
(雜語)梵語雜名曰:「父比多,母莽多?!筆itr!(N。sg。pita%),Ma%tr!(N。sg。ma%ta%)。梵網經下曰:「孝順父母師僧三寶?!褂^無量壽經曰:「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剐牡赜^經三曰:「慈父悲母長養(yǎng)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div>
一切男女我父母
【佛學大辭典】
(雜語)心地觀經二曰:「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div>
無明父貪愛母
【佛學大辭典】
(雜語)貪愛長養(yǎng)諸業(yè)譬如母,無明發(fā)生諸惑譬如父。入楞伽經四曰:「貪愛名為母,無明名為父?!?/div>
三昧父般若母
【佛學大辭典】
(雜語)智度論三十四曰:「般苦波羅蜜多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div>
父母恩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恩之一。
【三藏法數】
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蓋父母長養(yǎng)之恩,廣大無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順,死即墮于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男女,孝養(yǎng)父母,承順無違,常為諸天護念,福樂無盡??v能一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yǎng)父母,尚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三藏法數】
謂稟父母遺體而得成人,其生成養(yǎng)育之恩,如天罔極;復令出家,進修道業(yè),是為父母恩。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