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216,分1748頁顯示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劉臻妻陳氏
衛(wèi)氏
李氏
湛氏
羊氏
釋史宗(麻布道士、麻衣道士 )
阮氏
龍氏(憐 )
張大豫(撫軍將軍、涼州牧 )
毛氏
張蒲(玄則 公正 )
竺道生(別稱 生公、道生 大小二生 )
楊定( 武王 仇池公、假之、隴西王 )
王恭(孝伯 討王愉 阿寧 忠簡 )
孫恩(靈秀 征東將軍 )

人物簡介

晉書·列女傳
劉臻妻陳氏者,聰辯能屬文。嘗正旦獻椒花頌,其詞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圣容映之,永壽于萬。又撰元日及冬至進見之儀,行于世。
衛(wèi)氏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衛(wèi)氏,太保瓘女。
李氏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李氏,東陽太守袁宏妻。
湛氏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湛氏,豫章新淦人,陶侃母。

人物簡介

全晉文
羊氏,王倫妻。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許人。著麻衣加納其上。號麻布道士。喜怒不常。體癬疥。日坐廣陵白土埭。謳唱引?自適。夜不知其歸宿處。江都令檀祗召至。與語詞無畔岸。索紙賦詩曰。有欲苦不足。無欲即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間。汎若不系舟。要當脫塵累。棲志老山丘。檀祗異之。施布若干。宗即以施人。時有一男子。杖負一簏。暮依海鹽令宿。見牧鵝鴨小兒。從令借之。曰數(shù)日當遣還。令許之。即領一兒登一山。山有屋數(shù)椽。道人三四輩。相勞苦。所語小兒一不解。但食一小甌如熟艾。問男子曰。君知史宗否。其謫何當竟。答曰。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埭。計其詞。行當竟矣。問者作書。授男子曰。為我達之。即以系之小兒衣帶。還海鹽。令喜問簏中何有。曰書疏耳。然終不次示令令欲盜觀之而男子輒夜移他處且辭去。且曰吾本欲小留。而君常有盜意。豈復可留耶。令因呼小兒。問前事。小兒曰。前為捉杖飄然去。但聞足下波浪聲。至一山。山中人。寄書。與曰。上埭阿上。即引衣帶開讀。令不能曉。小兒詣史宗。史宗大驚曰。汝乃從蓬萊山來耶。后過漁梁見捕魚者。宗因浴其上流。而魚悉不可捕。又與沙門道開夜語頗。聞蓬萊事。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史宗者。不知何許人。常著麻衣或重之為納。故世號麻衣道士。身多瘡疥性調(diào)不恒。常在廣陵白土??賃??。謳唱引?以自欣暢。得直隨以施人。棲憩無定所。或隱或顯。時高平檀祇為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間。汎若不系舟。方當畢塵累。棲志且山丘。檀祇知非常人。遣還所在。遺布三十匹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隨。嘗逼暮來。詣海鹽令云。欲數(shù)日行。暫倩一人可見給不。令曰。隨意取之。乃選取守鵝鴨小兒形服最丑者將去。倏忽之間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見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中困道人為小兒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狀如熟艾。食之饑止。向冥道人辭欲還去。聞屋中人問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謫何當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上。計其謫亦竟也。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道人以書付小兒。比曉便至縣與令相見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有何等。答云。書疏耳。道人常在廳事上眠。以箱杖著床頭令使持。時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輒高懸箱杖。當下而臥。永不可得。后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近所經(jīng)。小兒云。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蚵勛阆虏ɡ硕?。并說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云。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后南游吳會。嘗過漁梁。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魚皆散。其潛拯物類如此。后憩上虞龍山大寺。善談莊老究明論孝。而韜光隱跡世莫之知。會稽謝邵魏邁之放之等。并篤論淵博皆師受焉。后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頗說蓬萊上事。曉便不知宗所之。陶淵明記。白土??遇三異法師。此其一也?;蛟?。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見一沙門。求寄書與史宗。置書于船中。同侶欲看書。書著船不脫。及至白土??。書飛起就宗。宗接而將去。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常著麻衣。世號麻衣道士。常在廣陵白土埭。憑埭謳唱。引?以自欣暢。得直。隨以布施。棲憩無定所。持高平檀祗。為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披玄裘。浮游一世間。汎若不系舟。方當畢塵累。棲志且山丘。檀祗知非常人。遺布二十疋。悉以乞人。后有一道人。常赍一杖一箱。逼暮。來詣海鹽令云。欲數(shù)日行。暫倩一人??梢娊o不。令曰。隨意取之。乃選取守鵝鴨小兒。形服最丑者將去。倏忽之間。至一山上有屋。屋中有三道人。相見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日中。道人為小兒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甌食。狀如熟艾。食之饑止。向瞑。道人辭欲還。聞屋中人問云。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謫何當竟。道人云。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埭上。計其謫亦竟也。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道人以書付小兒。比曉便至縣。與令相見云。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有何等。答曰書疏耳。道人常在聽事止眠。以箱杖著床頭。令使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輒高懸箱杖。當下而臥。永不可得。后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之。小兒云。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蚵勛阆虏ɡ恕2⒄f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埭。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云。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后南游吳會。嘗過漁梁。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魚皆散。后憩上虞龍山大寺。善談莊老。韜光隱跡。會稽謝邵魏邁之放之等。并篤論淵博。皆師焉。后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頗說蓬萊上事。曉便不知宗之所之。陶淵明記。白土埭。遇三異法師。此其一也。
阮氏 朝代:

人物簡介

全晉文
阮氏,阮咸之姑。
龍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晉西道縣人,字憐。年十三為皮京妻。未逾年京卒,京兩弟亦相次夭亡,絕嗣。憐躬自紡織,貨嫁資舉三喪,鄉(xiāng)里賢之。守節(jié)窮居五十余載,卒。

人物簡介

簡介
張大豫(?—387年),前涼王張?zhí)戾a的世子。淝水之戰(zhàn)后,張?zhí)戾a南奔東晉,前秦長水校尉王穆藏匿了張大豫,與他一起奔河西,依附禿發(fā)思復鞬,禿發(fā)思復鞬送他們到魏安。魏安人焦松、齊肅、張濟等聚兵數(shù)千人,迎張大豫為主。386年二月,攻克呂光占據(jù)的昌松郡,捉住了太守王世強。呂光使輔國將軍杜進進擊,杜進兵敗,張大豫兵臨姑臧(今甘肅武威)。王穆諫曰:「光糧豐城固,甲兵精銳,逼之非利;不如席捲嶺西,礪兵積粟,然后東向與之爭,不及期年,光可取也?!箯埓笤ゲ粡?,自號撫軍將軍、涼州牧,改元鳳凰,以王穆為長史,傳檄郡縣,建康太守李隰、祁連都尉嚴純皆起兵響應,有眾三萬,據(jù)守楊塢。張大豫從楊塢改屯姑臧城西,王穆和禿發(fā)思復鞬子禿發(fā)奚于帥眾三萬屯守城南;呂光出擊,斬禿發(fā)奚于。387年,張大豫從西郡攻入臨洮,掠民五千馀戶,保據(jù)俱城。呂光率領彭晃、徐炅攻張大豫,張大豫奔廣武,王穆奔建康。八月,廣武人押解張大豫送到姑臧,呂光斬張大豫。
毛氏 朝代:前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9 【介紹】: 十六國時前秦武都人。一說籍貫不詳。美而勇,善騎射。太初二年(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苻登立為皇后。四年登攻安定,留毛氏于大界營。姚萇襲之,營壘既陷,毛氏率壯士數(shù)百人與戰(zhàn),眾寡不敵,被執(zhí)。萇欲納之,毛氏大罵,被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5—426 【介紹】: 北魏河內(nèi)修武人,本名謨,字玄則。任后燕慕容寶為陽平、河間二郡太守,尚書左丞。后歸魏,道武帝仍拜為尚書左丞。明元帝即位,為內(nèi)都大官,賜爵泰昌子。參決庶獄,號為公正。泰常初,平丁零翟猛雀起事。太武帝即位,出為相州刺史,在官扶弱抑強,進善黜惡。卒于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55—434 【介紹】: 即道生,俗稱生公。南朝宋僧。鉅鹿人,寓居彭城。俗姓魏。幼從竺法汰出家,隨師姓竺。后游長安,從鳩摩羅什受業(yè)關中,羅什門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預其列。東晉安帝義熙五年還至建康,住青園寺。入宋,深為文帝所敬重。主張“頓悟成佛”、“一闡提人皆有佛性”等。時大經(jīng)未至,聞者難信,忤眾被擯。遂南下虎丘山。傳說曾聚石為徒,講《涅槃經(jīng)》,石為點頭。后入廬山,預蓮社。卒于山中。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傳到建業(yè),一闡提有佛性,果如其說。著述甚多,有《維摩》、《法華》諸經(jīng)義疏及《善不受報義》、《頓悟成佛義》等,多已佚失,今存《法華經(jīng)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師事法汰,初住龍光寺,隆安中入廬山,尋往長安,師事鳩摩羅什。義熙中南歸,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鉅鹿人也。客居彭城。世衣冠。父為廣威令。生幼而卓異。沙門竺法汰見之。大驚曰。此兒豈受功名富貴縛者耶。而生亦欣然。愿隨歸山中為弟子。年十五。便能講授。一時名流。莫敢犯其詞鋒。于是名震法苑。居廬山七年。與慧嚴慧睿入長安。從羅什受業(yè)。什門英豪數(shù)百。無有出其右者。還都館于青園寺。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禮敬。方設大會。帝地坐親同眾齋。食至。眾疑日晚。不敢下箸。帝曰。日未晚也。才中耳。生曰。向日麗天。今天言日中。何得非中。舉缽便食。一眾從之。帝大悅。王弘范泰顏延之。皆造門結(jié)好。生每以真丹所譯經(jīng)文。未能盡達佛旨。而學者又滯見聞。然其所謂。善不受報。頓悟成佛。惟忘言得旨者知之。乃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皆網(wǎng)羅舊說。發(fā)其淵奧。皎如日星。而或者憎嫉之。已而涅槃泥洹前品。先至秦京。生熟讀之曰。一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jīng)未盡耳。于是講輩交攻之。誣以為邪說。據(jù)律當擯。生白眾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jīng)義。愿于此身目見惡報。若實契佛心。愿舍壽時據(jù)獅子座。乃受擯袖手南還。仍館青園。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光射西壁。改名龍光。眾疑其異。俄生果去青園。而至吳之虎丘山。日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jīng)。至闡提有佛性處。則謂石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石皆為動。若首肯之者。遂還廬山銷景巖。及涅槃大本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見而尉喜不自勝。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升法座。詞音朗潤。聽者悅悟。俄麈尾墮地。隱幾而化。有釋慧生者。繼止龍光。有高行。時號大小生以別之。
神僧傳·卷第三
竺道生。本姓魏氏。鉅鹿人。生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后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及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時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詶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初入廬山幽棲七年。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鉆研群經(jīng)。萬里從師不憚???。后游長安從什公受業(yè)。關中僧眾咸謂神悟。還止青園寺。宋太祖文皇深加嘆重。后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于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時涅槃后品未至。生曰。闡提皆當成佛。此經(jīng)來未盡耳。于是文字之師。誣生為邪擯而遣之。生白眾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jīng)義。請于見身即見惡報。若實契佛心愿舍壽時據(jù)師子座。竟拂衣入?yún)侵⑶鹕?。豎石為徒講涅槃經(jīng)。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跡廬山肖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生所說若合符契。生既獲斯經(jīng)。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于廬山升于法座講說涅槃。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幾而卒。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竺道生。本姓魏。鉅鹿人。寓居彭城家世仕族。父為廣戚令。鄉(xiāng)里稱為善人。生幼而穎悟聰哲若神。其父知非凡器。愛而異之。后值沙門竺法汰。遂改俗歸依。伏膺受業(yè)。既踐法門俊思奇拔。研味句義即自開解。故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問辯辭清珠玉。雖宿望學僧當世名士。皆慮挫詞窮。莫敢酬抗。年至具戒器鑒日深。性度機警神氣清穆。初入廬山幽棲七年。以求其志。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故鉆仰群經(jīng)斟酌雜論。萬里隨法不憚???。后與慧?;蹏劳伍L安。從什公受業(yè)。關中僧眾咸謂神悟。后還都止青園寺。寺是晉恭思皇后褚氏所立本種青處因以為名。生既當時法匠。請以居焉。宋太祖文皇深加嘆重。后太祖設會。帝親同眾御于地筵。下食良久。眾咸疑日晚。帝曰。始可中耳。生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取缽便食。于是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樞機得衷。王弘范泰顏延并挹。敬風猷從之問道。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乃喟然嘆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jīng)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于是校閱真俗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又著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等?;\罩舊說妙有淵旨。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與奪之聲紛然競起。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師。生剖析經(jīng)理洞入幽微。乃說阿闡提人皆得成佛。于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fā)獨見忤眾。于是舊學以為邪說譏憤滋甚。遂顯大眾擯而遣之。生于大眾中正容誓曰。若我所說反于經(jīng)義者。請于現(xiàn)身即表厲疾。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愿舍壽之時據(jù)師子座。言竟拂衣而游。初投吳之虎丘山。旬日之中學徒數(shù)百。其年夏雷震青園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因改寺名號曰龍光。時人嘆曰。龍既已去生必行矣。俄而投跡廬山。銷影巖岫。山中僧眾咸共敬服。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果稱闡提悉有佛性。與前所說合若符契。生既獲斯經(jīng)尋即講說。以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于廬山精舍升于法座。神色開朗德音俊發(fā)。論議數(shù)番窮理盡妙。觀聽之眾莫不悟悅。法席將畢忽見麈尾紛然而墜。端坐正容隱幾而卒。顏色不異似若入定。道俗嗟駭遠近悲泣。于是京邑諸僧內(nèi)慚自疚追而信服。其神鑒之至徵瑞如此。仍葬廬山之阜。初生與睿公及嚴觀同學齊名。故時人評曰。生睿發(fā)天真。嚴觀洼流得?;哿x彭享進??軠Y于默塞。生及睿公獨標天真之目。故以秀出群士矣。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世咸玩味。生乃更發(fā)深旨顯暢新異及諸經(jīng)義疏。世皆寶焉。王微以生比郭林宗。乃為之立傳旌其遺德。時人以生推闡提得佛。此語有據(jù)。頓悟不受報等時亦為憲章。宋太祖嘗述生頓悟義。沙門僧弼等皆設巨難。帝曰。若使逝者可興。豈為諸君所屈。后龍光又有沙門寶林。初經(jīng)長安受學。后祖述生公諸義。時人號曰游玄生。著涅槃記及注異宗論檄魔文等。林弟子法寶亦學兼內(nèi)外。著金剛后心論等。亦祖述生義焉。近代又有釋慧生者。亦止龍光寺。蔬食善眾經(jīng)兼工草隸。時人以同寺相繼。號曰大小二生。
楊定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時氐族首領,楊難敵曾孫。仕前秦苻堅為尚書、領軍,盡力于堅。堅死,乃率眾奔隴右,稱藩于晉,自號仇池公,晉孝武帝即以其自號假之,后以為秦州刺史。孝武帝太元中遂擁有秦州之地,自號隴西王,后為西秦乞伏乾歸所殺。謚武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8 【介紹】: 東晉太原晉陽人,字孝伯。王蘊子。起家佐著作郎。孝武帝太元十五年,以中書令都督五州諸軍事,兗、青二州刺史,鎮(zhèn)京口。安帝立,會稽王司馬道子執(zhí)政,寵信王國寶,恭數(shù)諫,為道子所忌。安帝隆安初,起兵討國寶,道子殺國寶,乃罷兵。明年復起兵,號為討王愉、司馬尚之兄弟。其部將劉牢之為司馬元顯收買,擊敗恭,收送京師斬殺。
全晉文·卷二十九
恭字孝伯,小字阿寧,濛孫。歷著作佐郎、秘書監(jiān)、中書郎、吏部郎、建威將軍。太元中為丹楊尹,遷中書令,領太子詹事。孝武以后兄擢都督、兗青冀幽并徐州,晉陵諸軍事、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京口,改號前將軍,尋降號輔國將軍。安帝即位,以為安北將軍,不拜。舉兵討王瑜等,為會稽王道子所殺?;感?zhí)政,贈侍中太保,謚曰忠簡。有集五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2 【介紹】: 東晉瑯邪人,字靈秀。世奉五斗米道。叔父泰以天師道聚眾見殺,恩流亡海島。時會稽王司馬道子之子元顯當權(quán)。安帝隆安三年,元顯發(fā)浙東諸郡免奴為客者當兵,群情激忿,恩因聚眾起事。攻上虞,陷會稽,吳中八郡一時響應,眾至數(shù)十萬。恩自號征東將軍。尋為謝琰、劉牢之所破,逃入海島。次年,再破馀姚、上虞。謝琰敗死,朝廷大震。五年,從水路至京口,圖取建康。東晉傾全力防守,恩入海至郁州,為劉裕所敗。元興元年,攻臨海,為辛景所破,赴海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