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92詞典 9分類詞匯 683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間 → 閑間閒”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692,分47頁顯示  上一頁  19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穿素
花棒
倒會
媽祖婆
捏面人
燒餅歌
鬼子兵
采風(fēng)錄
圓舞曲
北君
纏令
會黨
黃陵曲
霸王鞭
貢余
《國語辭典》:穿素  拼音:chuān sù
民間禮俗在除喪脫白后,更換素服一段時間,俗稱為「穿素」。
《國語辭典》:花棒  拼音:huā bàng
1.一種民間舞蹈用的彩色短棒。參見「霸王鞭」條。
2.比喻好看而沒有實際武藝的棍棒招式?!端疂G傳》第一○二回:「王慶不覺失口笑道:『那漢子使的是花棒?!弧?/div>
《國語辭典》:倒會(倒會)  拼音:dǎo huì
民間的互助會因種種因素,導(dǎo)致無法支付所應(yīng)付的會款時稱「倒會」。有會頭倒會,也有會員倒會的情形。
《國語辭典》:媽祖婆(媽祖婆)  拼音:mā zǔ pó
民間對「天上圣母」親切的稱謂。參見「天上圣母」條。
分類:民間親切
《國語辭典》:捏面人(捏面人)  拼音:niē miàn rén
1.以捏制面人為生的人。捏面是傳統(tǒng)民間技藝,材料是將面粉和糯米用水?dāng)嚢枞嗪?,再放在開水里煮熟。涼了以后,用手揉搓并加入糖或香蕉油,和著五顏六色的食品顏料即可完成。捏面人利用這些材料,借著梳子、剪刀、牛骨簽等工具,結(jié)合他們的巧思、巧手,就可捏出各種可玩又可吃的玩偶人物、飛禽走獸。也稱為「面人兒」、「面塑」。
2.一種傳統(tǒng)民間技藝。以蒸熟的糯米團(tuán)加入色料、糖或鹽搓揉均勻,用手指或梳子、剪刀、生骨簽等工具,以塑造技法捏出各種人物、動物等的樣子。也稱為「米雕」。
《國語辭典》:燒餅歌(燒餅歌)  拼音:shāo bǐng gē
一種流傳民間的預(yù)言歌謠。相傳明太祖方食燒餅,而劉基適至,太祖詢以后世治亂,基作此歌以對,故稱為「燒餅歌」。
《國語辭典》:鬼子兵  拼音:guǐ zi bīng
日本侵略中國時,民間譏稱日本兵為「鬼子兵」。
《國語辭典》:采風(fēng)錄(采風(fēng)錄)  拼音:cǎi fēng lù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間采集詩歌,編成國風(fēng)。后遂稱經(jīng)收集并整理過的民歌集為「采風(fēng)錄」。
《國語辭典》:圓舞曲(圓舞曲)  拼音:yuán wǔ qǔ
Waltz
曲種名。一種每節(jié)三拍的舞曲。源于德國、奧國鄉(xiāng)間的民俗舞曲連德勒(L?ndler),十七、八世紀(jì)流行維也納宮廷后,旋律速度加快,十九世紀(jì)以后風(fēng)靡全歐洲。以史特勞斯一世(Johann Strauss Sr.I)、史特勞斯二世(Johann Strauss Sr.II) 、蕭邦(Frederic Chopin)、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等人的作品最有名。也稱為「華爾滋舞曲」。
《漢語大詞典》:北君
民間畏忌的惡神之一。 漢 王符 潛夫論·巫列:“若乃巫覡之謂獨語,小人之所望畏, 土公 、 飛尸 、 咎魅 、 北君 、 銜聚 、 當(dāng)路 、 直符 七神,及民間繕治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當(dāng)憚也。”
分類:民間畏忌
《國語辭典》:纏令(纏令)  拼音:chán lìng
唱賺曲中有引子尾聲的為「纏令」。金、元時被廣泛運用。如董西廂中有醉落魄纏令、點降唇纏令等。
《國語辭典》:會黨(會黨)  拼音:huì dǎng
清末以反清復(fù)明為宗旨的民間地下秘密組織?!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一五回:「論善士微言議賑捐,見招帖書生談會黨?!?/div>
《漢語大詞典》:黃陵曲
民間曲調(diào)名。 元 李廷臣 《和西湖竹枝詞》:“蕩舟自唱《黃陵曲》,載得山頭月子回?!痹ⅲ骸傲暌蛔髁??!?/div>
分類:民間
《國語辭典》:霸王鞭  拼音:bà wáng biān
1.一種民間舞蹈用的彩色短棒。棒的兩端各控四、五個透空小孔,嵌入銅錢。表演時,藉搖動或碰擊身體,以發(fā)出清脆聲響。也稱為「花棒」、「金錢棒」、「連廂棒」。
2.一種民間舞蹈,源自金時的《連廂詞》。表演時舞動霸王鞭和利用霸王鞭碰擊身體,以發(fā)出清脆聲響。表演人數(shù)不拘,可變化排列各種隊形,熱鬧非凡。也稱為「打連廂」、「連廂舞」、「花棒舞」、「花棍舞」、「金錢棒舞」。
3.植物名。大戟科大戟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莖多分歧,全枝含多量白色乳汁。葉具短柄,互生,倒披針狀長橢圓形或篦形。大戟花序成聚傘花序狀,著生于棱角的凹處。花柱連合,柱頭頭狀。
《漢語大詞典》:貢余(貢餘)
(1). 宋 時對待補太學(xué)生的嘲謔語。 宋 張世南 游宦紀(jì)聞卷二:“ 淳熙 丁酉,議者以混補太學(xué),人數(shù)猥冗,遂立待補太學(xué)生之法。以終場人數(shù)定其額,百人取三,繼又倍之。預(yù)選者,是亦薄收場屋之效。時多嘲謔之語。獨司業(yè) 計 公 衡 ,名之曰‘貢餘’,尤覺雋永?!?br />(2).御膳賜及民間者謂貢馀。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九十:“御饌官廚不較餘, 金門 掌膳意勤如,更分光祿瓶中酒,爛醉歸時月上初”原注:“凡御膳及民間者謂之貢餘?!?br />(3).紙名。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澄心堂紙之外, 蜀 有玉版,有貢餘,有經(jīng)屑,有表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