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稅銀(稅銀)
猶稅金。舊時海關稅收按銀兩計算,故名。《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考核一》:“各關額稅銀二萬兩以上者,仍照前例議敘?!?span id="uckswgk" class="book">《清會典事例·戶部·關稅考核一》:“ 粵 海關稅銀,總以關期報滿六箇月內(nèi)迅速奏解?!?/div>
《國語辭典》:洋關(洋關)  拼音:yáng guān
舊時海關為外國人所管理,故稱為「洋關」?!段拿餍∈贰返诙寤兀骸高@人還算懂得道理的,你沒有看見那次洋關上的簽子手嗎?戴著奴隸帽子,穿著奴隸衣服,對著自己同類,氣昂昂的打開他行李?!?/div>
《漢語大詞典》:請關(請關)
貨物進出口,先向海關陳報,請求準許,叫做“請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五一回:“公司執(zhí)事人聽得督辦夫人要開船,不知是何等大事,那里敢違拗,只得援例請關,報關出口?!?/div>
《漢語大詞典》:退關(退關)
出口貨物經(jīng)海關查驗放行后,因故不能裝運出口,由貨物所有人或代理人向海關辦理退運手續(xù)。
《國語辭典》:押放  拼音:yā fàng
海關處理私貨時,對容易腐敗、不易保存或有時間性效益的貨品,容許貨主提供擔保而領回處理,稱為「押放」。
《漢語大詞典》:洋禁
封閉海關,不與外國通商往來。清史稿·世宗紀:“辛丑,開 閩省 洋禁?!?/div>
《漢語大詞典》:逃匯(逃匯)
謂違反國家外匯管理規(guī)定,逃避國家銀行或海關監(jiān)督,將應該售給國家的外匯私自轉讓、買賣或存放國外等。《新華月報》1952年第5期:“他們集團走私,逃匯套匯?!?/div>
《國語辭典》:關稅自主(關稅自主)  拼音:guān shuì zì zhǔ
主權國家自訂關稅制,并管理海關及其收支的權力。
《國語辭典》:公許碼頭(公許碼頭)  拼音:gōng xǔ mǎ tou
海關指定貨物上陸的地方。
《國語辭典》:無形貿(mào)易(無形貿(mào)易)  拼音:wú xíng mào yì
不經(jīng)過海關手續(xù)而行使的貿(mào)易。如勞役、專利權等的交易即是。
《國語辭典》:完稅貨價(完稅貨價)  拼音:wán shuì huò jià
海關對于進口貨物,依照關稅法的規(guī)定,計算課徵該進口貨物關稅或其他稅捐的基準價格。
《國語辭典》:關稅率(關稅率)  拼音:guān shuì lǜ
海關課稅標準,無論從值稅或從量稅,在一定時期內(nèi),必按一定稅率,稱為「關稅率」。
《漢語大詞典》:子口稅
舊 中國 海關征收的一種國內(nèi)關稅。凡進口洋貨運銷 中國 內(nèi)地或出口土貨從內(nèi)地運銷國外,除在口岸海關完納值百抽五的進口稅或出口稅外,另繳2.5%的子口稅,以代替沿途所經(jīng)各內(nèi)地關、卡應征的稅、捐和厘金。這種代替內(nèi)地關、卡應征的各種捐稅稱“子口稅”。子口稅的開征,始于1858年 中 英 《天津條約》的規(guī)定,其目的為便于帝國主義在 中國 內(nèi)地傾銷洋貨和掠奪原料。1931年,子口稅與厘金同時廢止。 鄭觀應 《盛世危言·稅則》:“有代用護照包送無運照之土貨者。且同一土貨,由 香港 來,則準其報半稅,無釐捐,若由 粵 省來,則不準報子口稅,必報釐捐……無異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爵。”
《漢語大詞典》:總稅務司(總稅務司)
舊 中國 各口岸主管海關稅務的官員稱稅務司;統(tǒng)管全國海關的官員稱總稅務司。 咸豐 九年(1859年) 英國 人 李泰國 任總稅務司,此后九十年間,總稅務司一職始終為帝國主義分子所把持。解放后, 中國 人民自己掌握了海關,取消總稅務司和稅務司。《清會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總稅務司為總理衙門所派,其各關稅務司則由總稅務司酌設,及各項辦公外國人等均責成總稅務司管理,凡關稅由稅務司經(jīng)徵?!?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四節(jié):“ 奕訢 掌握了總理衙門以后,與外國侵略者有了更多的交往,而且任命 英國 人為總稅務司?!?/div>
《國語辭典》:驗貨單(驗貨單)  拼音:yàn huò dān
為進口報關時應填送海關單子之一。于船舶抵埠時,與進口報單、提貨單等一并送關,備作驗關時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