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相關(guān)人物
燭之武


《春秋左傳·僖公三十年》
鄭大夫燭之武「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弧?/span>

例句

東道聽游子,夷門歌主人。 于武陵 送鄮縣董明府之任

南館星郎東道主,搖鞭休問路行難。 王初 送王秀才謁池州吳都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鄭國人。文公時大夫。鄭文公四十三年,晉秦圍鄭,文公用佚之狐言,使夜縋出城,說秦穆公與鄭結(jié)盟,留杞子等三將戍鄭,圍得解。
《韻府拾遺 支韻》:燭之(燭之)
蘇軾黠鼠賦: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
分類:燭之
《國語辭典》:花燭之期(花燭之期)  拼音:huā zhú zhī qí
婚期?!?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一○回:「兩公子就托陳和甫選定花燭之期。陳和甫選在十二月初八不將大吉,送過吉期去?!?/div>
分類:婚期
《國語辭典》:炳燭之明(炳燭之明)  拼音:bǐng zhú zhī míng
微弱的光明。后比喻人老而好學(xué)。漢。劉向《說苑。卷三。建本》:「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漢語大詞典》:跋燭之咨(跋燭之咨)
舊唐書·柳公權(quán)傳:“每 浴堂 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燭,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焙笠浴鞍蠣T之咨”指君王之恩遇征詢。 宋 汪藻 《謝除翰林學(xué)士表》:“學(xué)非閎博,難酬跋燭之咨;思或淹滯,將誤掣鈴之召?!?/div>
《漢語大詞典》:燭影(燭影)
(1).燈燭的光亮。 唐 杜甫 《夜》詩:“絶岸風(fēng)威動,寒房燭影微?!?span id="mrk2iak" class="book">《宋史·鎮(zhèn)王竑傳》:“未幾,遙見燭影中一人已在御坐。”《花月痕》第四二回:“忽聽颼颼的風(fēng)起,檐下一樹丁香花紛紛亂落,瞥見金光一閃,燭影無焰,有個垂髫女子……空手站在炕前?!?瞿秋白 《餓鄉(xiāng)紀程》十二:“黯黯的燭影,寂寂的風(fēng)聲?!?br />(2).燈燭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 唐 李嶠 《銀》詩:“思婦屏輝掩,游人燭影長?!?唐 盧綸 《送黎兵曹往陜府結(jié)親》詩:“步帳歌聲轉(zhuǎn),妝臺燭影重。”
《漢語大詞典》:佛火
指供佛的油燈香燭之火。 唐 孟郊 《溧陽唐興寺觀薔薇花》詩:“忽驚紅琉璃,千艷萬艷開。佛火不燒物,浄香空徘徊?!?清 陳維嵩 《多麗·初夏游南岳小憇楓隱寺》詞:“畫廊欹,半龕佛火。雕欄換一抹寒田?!?清 黃景仁 《僧齋夜詠》:“經(jīng)魚敲落月,佛火引深宵。”
《國語辭典》:蘭燼(蘭燼)  拼音:lán jìn
古人煎蘭草為油來點燈,所以爆出的燈花也稱為「蘭燼」。唐。李賀惱公〉詩:「蠟淚垂蘭燼,秋蕪掃綺櫳?!固?。皇甫松 夢江南。蘭燼落詞:「蘭燼落,屏上暗紅蕉?!?/div>
分類:燭之匯解
《漢語大詞典》:然脂
泛指點燃火炬、燈燭之屬。三國志·魏志·劉馥傳:“ 孫權(quán) 率十萬眾攻圍 合肥 ……夜然脂照城外,視賊所作而為備?!?南朝 陳 徐陵 《〈玉臺新詠〉序》:“於是然脂暝寫,弄筆晨書,選録艷歌,凡為十卷?!?清 納蘭性德 《鳳皇臺上憶吹簫·除夕得梁汾信》詞:“荔粉初裝,桃符欲換,懷人擬賦然脂?!?/div>
《漢語大詞典》:樺煙(樺煙)
樺燭之煙。 唐 白居易 《早朝》詩:“月堤槐露氣,風(fēng)燭樺煙香。” 前蜀 薛昭蘊 《喜遷鶯》詞:“樺煙深處白衫新。認得化龍身。” 南唐 張泌 《浣溪沙》詞:“鈿轂香車過柳堤。樺煙分處馬頻嘶?!?/div>
分類:燭之
《漢語大詞典》:文燭(文燭)
灌木名。南燭之赤者。生 江 東。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冬生紅子作穗。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南燭。
《漢語大詞典》:花宵
花燭之夜。指結(jié)婚那天的晚上。 郭沫若 《黑貓》三:“晚上鬧花宵也沒有甚么可以記述?!?巴金 《秋》二一:“第二天晚上是‘花宵’, 周 家舉行簪花的禮節(jié)?!?/div>
《漢語大詞典》:淬兒(焠兒)
古時一種引火物,并可代燈燭之用。 明 陶宗儀 輟耕錄·發(fā)燭:“ 杭 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鎔硫黃,涂木片頂分許,名曰發(fā)燭,又曰焠兒,蓋以發(fā)火及代燈燭用也?!?/div>
《國語辭典》:東道主(東道主)  拼音:dōng dào zhǔ
春秋時鄭大夫燭之武見秦穆公,要求秦軍停止進攻鄭國,鄭國今后作為東路上的居停主人招待來往的秦國使者。因鄭國在秦國東面,所以稱為「東道主」。語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购蠼枰苑悍Q接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唐。李白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君為東道主,于此臥云松。」也作「東道」、「東道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