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4
詞典
1
分類詞匯
10
佛典
3
詞典
相別
分類詞匯
為別
西洲
握別
令書
鄉(xiāng)學
士兵
小帽
遠異
下標
天人永隔
佛類詞典
二相別
自相別
共相別
《漢語大詞典》:
相別
謂彼此分別。 宋
蘇軾
《和子由宿逍遙堂》
序:“﹝余﹞以為今者宦游相別之日淺,而異時退休相從之日長?!?span id="rbjtbjr" class="book">《
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 龐老人 ﹞請眾老人吃些酒食,各人相別?!?br />鬧別扭。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拒婚》
:“他勢壓朝班,威傾京國,你卻與他相別;只怕他轉日迴天,那時須有個決裂?!?錢南揚 校注:“別,即鬧別扭之意?!?/div>
分類:
相別
鬧別扭
彼此
分別
《漢語大詞典》:
為別(爲別)
猶分別,相別。 唐
李白
《送友人》
詩:“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宋
晏殊
《浣溪沙》
詞:“為別莫辭金盞酒,入朝須近玉爐煙?!?/div>
分類:
為別
分別
相別
《漢語大詞典》:
西洲
西方的洲渚。多指情人所在或與情人相別之地。
《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二·西洲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清
龔自珍
《高陽臺》
詞:“南國傷讒,西洲怨別,淚痕掩透重衾?!?/div>
分類:
西方
洲渚
情人
所在
人相
相別
《國語辭典》:
握別(握別)
拼音:
wò bié
握手道別。如:「登機前,他與親友一一握別?!?/div>
分類:
執(zhí)手
手相
相別
《漢語大詞典》:
令書(令書)
指太子所下的書面命令。與皇帝詔書相別。
《
宋書·禮志二
》
:“其時皇太子監(jiān)國,有司奏儀注……若拜詔書除者,如舊文;其拜令書除者,‘令’代‘制詔’,餘如常儀?!?span id="tb3hl5z" class="book">《
南史·王規(guī)傳
》:“﹝ 王規(guī) ﹞侍東宮,太子賜以所服貂蟬,并降令書,悅是舉也?!?/div>
分類:
太子
書面
命令
詔書
相別
帝王
《國語辭典》:
鄉(xiāng)學(鄉(xiāng)學)
拼音:
xiāng xué
鄉(xiāng)里中的學校。
分類:
鄉(xiāng)學
向慕
學問
鄉(xiāng)村
學塾
學校
相別
六鄉(xiāng)
《國語辭典》:
士兵
拼音:
shì bīng
軍隊中的基層戰(zhàn)士。目前我國軍中士兵分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等。
分類:
士兵
軍隊
士大夫
戰(zhàn)斗
成員
軍官
相別
《國語辭典》:
小帽
拼音:
xiǎo mào
1.便帽。相對于禮帽、官帽而言。《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國世家。前蜀世家》:「蜀人富而喜遨,當王氏晚年,俗競為小帽,僅覆其頂,俛首即墮。」
2.瓜皮帽的通稱。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九。冠服》:「豫章漫抄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筒?!弧?/div>
分類:
便帽
后指
禮冠
官帽
六瓣
相別
合縫
《漢語大詞典》:
遠異(遠異)
(1).遠方的珍異之物。 唐
孟郊
《立德新居》
詩:“何必尚遠異,憂勞滿行襟?!?br />(2).遠別;遠相別異。
《
資治通鑒·晉元帝建武元年
》
:“ 廆 ( 慕容廆 )遣使讓 吐谷渾 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異,而令馬有鬭傷!’” 胡三省 注:“遠異者,言遠去以相別異?!卑矗?span id="pldxhfz" class="book">《
晉書·西戎傳·吐谷渾
》作“遠離”。
分類:
遠方
遠別
珍異
相別
《漢語大詞典》:
下標
作下角標志的符號;尤指起同類相別作用的下標符號
常用小號字印在或寫在比其它符號稍低處,但不是緊接它的下方的。例如:H&-{2}O的下標2。
分類:
小號
標志
符號
其它
同類
相別
低處
緊接
下方
《國語辭典》:
天人永隔
拼音:
tiān rén yǒng gé
生死相別離,永遠不能再見面。如:「天人永隔,哀慟逾恒?!?/div>
分類:
生死
死相
相別
別離
永遠
再見
見面
二相別
【三藏法數(shù)】
(出析玄記)
〔一、自相別〕,相即相狀。謂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別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識各別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觀身以不凈為自相,觀受以苦為自相,觀心以無常為自相,觀法以無我為自相,故名自相別。(身受心法即四念處。身謂己身,受謂領納諸事,心謂第六識,法謂善惡等法。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二、共相別〕,謂但約苦、空、無常、無我四種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為共相。而言別者,如觀身為苦時,不能觀空、無常、無我;乃至觀身為無我時,不能觀苦、空、無常。觀身既爾,觀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別。
自相別
【三藏法數(shù)】
相即相狀。謂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別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識各別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觀身以不凈為自相,觀受以苦為自相,觀心以無常為自相,觀法以無我為自相,故名自相別。(身受心法即四念處。身謂己身,受謂領納諸事,心謂第六識,法謂善惡等法。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聲入、香入、味入、觸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也。)
共相別
【三藏法數(shù)】
謂但約苦、空、無常、無我四種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為共相。而言別者,如觀身為苦時,不能觀空、無常、無我;乃至觀身為無我時,不能觀苦、空、無常。觀身既爾,觀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別。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