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43
【介紹】:
宋陵井監(jiān)仁壽人,字迪孺。徽宗崇寧五年進士。知閬中縣,遷祠部員外郎。欽宗靖康二年,聞金人欲廢趙氏立張邦昌,乃捫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掛冠而去,自號捫膝居士。高宗即位,從京師趨行在,復(fù)為郎。因論遷都之害,為李綱所重,除四川撫諭官,督輸四川漕計、羨緡及常平錢物。建炎二年,刷川綱金帛八百余萬緡,乞留用為陜州五路軍糧犒設(shè)之費。紹興元年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上書言蜀守備之策。改夔州路提點刑獄。因勾龍如淵薦,召對,除駕部員外郎,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十年,直秘閣、知遂寧府。有《捫膝稿》。
全宋詩喻汝礪(?~一一四三),字迪孺,仁壽(今屬四川)人?;兆诔鐚幬迥辏ㄒ灰弧鹆┵n學(xué)究出身(《輿地紀(jì)勝》卷一五八)。欽宗靖康初官祠部員外郎,金人陷汴京,立張邦昌為楚帝,汝礪棄官歸邛山之陽,自號捫膝先生。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果州,五年,知普州,九年,提點夔州路刑獄,十年,知遂寧府,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六、八五、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十一年罷,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三年卒(同上書卷一四一、一四八)。有集十四卷,劉光祖為之序(《桯史》卷一四),已佚?!?a target='_blank'>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捫膝稿》一卷。 喻汝礪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卷底本,參?!?a target='_blank'>成都文類》、《全蜀藝文志》等引詩,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八八喻汝礪(?——一一四三),字迪儒,仁壽(今四川仁壽)人。崇寧五年賜學(xué)究出身。政和二年,知閬中縣。遷祠部員外郎。張邦昌僭立,趣百官入賀,汝礪捫膝謂不能為賊臣屈,遂掛冠去,時稱捫膝先生。建炎元年六月為四川撫諭官,二年三月勒停。紹興元年起知果州,五年移知普州,九年改提點夔州路刑獄公事。十年正月除駕部員外郎,遷潼川府路轉(zhuǎn)運副使。十一年罷為直秘閣,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三年卒。著有《捫膝稿》。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三、六、一四、一六、九四、一三一、一三四、一三七,《宋史》卷四五三《孫逄》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九八○向宗厚,字履方。建炎末為樞密院計議官。紹興元年為祠部員外郎、知溫州。歷官吏部郎中、浙西提刑。見《苕溪集》卷四三、四五,《宋會要輯稿》禮一三之九、食貨六一之七、食貨六一之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劉無極,字晞顏,《墨莊漫錄》卷六作希顏,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提舉兩浙路市舶(《宋公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三)。官終尚書郎。嘗與蘇庠唱和。事見《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九。
全宋文·卷三九九八劉無極,字晞顏,潤州丹徒(今屬江蘇鎮(zhèn)江)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第。建炎中提舉兩浙市舶司。紹興初為宗正丞。十一年萬俟卨劾其為孫近之黨,罷屯田員外郎。二十一年嘗充禮部試點檢試卷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一三、職官七○之二五、選舉二○之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八九、一四四,《嘉定鎮(zhèn)江志》卷一八,《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宋詩紀(jì)事》卷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懿成,號竹軒、蘆山老人。徽宗宣和三年進士。為婺州兵曹,釋死囚之無罪者。高宗紹興時以趙鼎薦為臺官,累遷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秦檜主和議,季仲引勾踐事爭之,大忤檜,罷去。后以直秘閣奉祠。有《竹軒雜著》。
全宋詩林季仲,字懿成,號竹軒,晚號蘆川老人(本集卷六《蘇詔君贈王道士詩后》署),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調(diào)婺州司兵參軍,遷仁和令。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趙鼎薦為臺官,以事罷,主管江州太平觀。紹興四年(一一三四),為秘書郎。六年,試太常少卿。七年,知泉州。鼎再相,召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八年,因力沮和議奪職。九年,起知婺州(明萬歷《金華府志》卷一一)。十三年,知處州,旋奉祠。卒于三十一年前。有《竹軒雜著》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翼》卷一○、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四有傳?!×旨局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簡稱鈔本,藏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參校清光緒瑞安孫氏《永嘉叢書》本(簡稱叢書本)。
全宋文·卷三九一八林季仲(一○八八——?),字懿成,晚號蘆山老人,又號竹軒,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宣和三年進士。調(diào)婺州兵曹,遷仁和令。建炎初改宣教郎。紹興四年以趙鼎薦除秘書郎,五年改祠部員外郎,六年七月試太常少卿。七年正月以母老乞補外,除直龍圖閣、知泉州。十月為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八年三月,以御史言罷,尋奪職。九月,起知婺州,復(fù)以奉祠卒。著有《竹軒雜著》(存)。見《南宋館閣錄》卷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一、七七、八五、一○三、一○八、一一六、一一八、一二二,《宋史翼》卷一○,民國《平陽縣志》卷八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潭州長沙人,字彥賓?;兆谡途拍赀M士。為簽書川陜節(jié)度判官。高宗紹興初,知寧化縣,累升祠部員外郎。十四年,被劾為萬俟卨腹心,出知邵州。有《學(xué)林》。
全宋詩王觀國,長沙(今屬湖南)人?;兆谡臀迥辏ㄒ灰灰晃澹┻M士(《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一)。簽書川陜節(jié)度判官。高宗紹興初知汀州寧化縣(《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卷二)。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于知邵州任被劾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一)。著有《學(xué)林》十卷。
全宋文·卷三八○○王觀國,字彥賓,長沙(今湖南長沙)人。政和五年登進士第,簽書川陜節(jié)度判官。紹興中為左承務(wù)郎、知汀州寧化縣。累升祠部員外郎,任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十四年,御史論其附萬俟卨為腹心,出知邵州。著有《學(xué)林》十卷(存),以詳洽精核稱。見《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一,陸心源《儀顧堂題跋》卷八,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一五。
人物簡介
全宋詩熊彥詩,字叔雅,學(xué)者稱曲肱先生,安仁(今江西馀江東北)人?;兆谛土辏ㄒ灰欢模┻M士(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三六、四九)。為國子博士。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知瑞安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四)。四年,以趙鼎薦為守秘書丞(同上書卷八○)。五年,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同上書卷八七)。秦檜當(dāng)政,指為趙鼎客擯不用。后以諂附檜,起知永州(《揮塵錄》后錄卷一一)。
全宋文·卷四○七六熊彥詩,字叔雅,號曲肱先生,饒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熊本孫。宣和六年進士,累官國子博士。紹興初,知瑞安縣。遷守秘書丞。五年,為秘書省著作郎,兼都督府主管機宜文字,尋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六年,為工部員外郎,尋移祠部。七年,知永州。后知鄂州,官終銀青光祿大夫。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二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六四、八五、八六、八七、九七、一○一、一一一,《宋詩紀(jì)事小傳補正》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鄭作肅,字恭老,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士。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為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一),三年,守尚書左司員外郎(同上書卷六九)。歷知常州、吉州、鎮(zhèn)江府,三十年主管臺州崇道觀(同上書卷一八五)。三十二年,改知湖州。事見民國《吳縣志》卷六五。
全宋文·卷四○一三鄭伯肅,字恭老,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絳子。宣和三年進士,紹興五年知常州,歷吉州、湖州,均有惠政。見《吳中人物志》卷五,《宋詩紀(jì)事補遺》卷三六。
全宋文·卷三五○六鄭作肅,字恭老,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絳子。宣和三年進士。為鎮(zhèn)江府學(xué)官。建炎間通判臨安府。紹興中歷監(jiān)察御史、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出知常州、吉州、湖州,均有惠政。為程俱門人。見《吳中人物志》卷五,《宋詩紀(jì)事補遺》卷三六,《宋會要輯稿》食貨六三之一一、六六之七七、刑法二之一○一,及其所作《北山集后序》。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陳誠之,字景明,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一云長樂(今福建長樂)人。紹興十二年進士第一,治詩賦。十三年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十五年除秘書郎、祠部員外郎。除國子司業(yè),后以禮部侍郎知泉州,召為翰林學(xué)士、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二十九年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終端明殿學(xué)士,追封崇國公,謚文恭。見《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二,《宋史》卷三○、三一、一八三、二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嘉猷。高宗紹興末以光祿寺丞兼慶王府直講,除祠部員外郎仍兼。孝宗隆興二年,擢國子司業(yè),再除殿中侍御史,以敢言受帝知,有清直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110前—1174后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一作東陽人,字子象,號西郊野叟。陳闕子。高宗紹興八年以任子中詞科。累官兵部侍郎。有《庚溪詩話》。
全宋詩陳巖肖,字子象,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賜同進士出身。二十五年,由秀州教授改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俄兼權(quán)考功郎官,為禮部員外郎,尋兼權(quán)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九、一七○)。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除秘書少監(jiān),二年,權(quán)工部侍郎(《南宋館閣錄》卷七)。三年,知臺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九)。官至兵部侍郎。著有《庚溪詩話》二卷。事見《金華先民傳》卷四。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四二四五陳巖肖,字子象,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其父靖康中守汴京戰(zhàn)死,巖肖得以任子為官,紹興中為建康府司法參軍。八年,試博學(xué)宏詞合格,賜同進士出身。后為秀州州學(xué)教授,于學(xué)舍為秦檜父子立祠,秦?zé)缢]用之。二十五年,擢諸王宮大小學(xué)教授。俄兼工部郎官,除祠部員外郎,兼中書門下省檢正。二十六年秦檜死后,為臺官論罷。孝宗初,為禮部員外郎。乾道元年,除秘書少監(jiān)。二年,權(quán)工部侍郎,尋除兵部侍郎兼侍講。三年,出知臺州。淳熙中,奉祠,復(fù)起知臺州。十一年,與宮觀。著有《庚溪詩話》二卷(存)。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一六九、一七○,《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九,《南宋館閣錄》卷七,《盤洲文集》卷二一,《宋史全文》卷二四下、二六下、二七上,《敬鄉(xiāng)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