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23
詞典
1
分類詞匯
6
佛典
15
其它
1
共23,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詞典
空觀
分類詞匯
空想
空性
十二門論
解像力
凌濛初
防空哨
佛類詞典
二空觀
人空觀
三空觀門
生法二空觀
成實偏空觀
空觀
空觀破怖畏
法空觀
《漢語大詞典》:
空觀(空觀)
佛教語。對空諦的觀想。以體認無相為宗。亦指天臺宗所立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之一。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壁立招提精舍》
詩:“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
之一:“空觀假觀第一觀,佛言世諦不可亂。” 清
龔自珍
《正譯第五》
:“修三止者,是體真止依止。修三觀者,是空觀依止?!眳⒁姟?空諦 ”。
分類:
空觀
佛教語
觀想
無相
相為
《漢語大詞典》:
空諦(空諦)
佛教語。天臺宗所立“空、假、中”三諦之一。闡明緣生不實的真理。 清
龔自珍
《最錄〈永嘉集〉》
:“
《奢摩它頌》
,天臺空諦也?!?/div>
分類:
佛教語
天臺宗
闡明
不實
真理
《國語辭典》:
空想
拼音:
kōng xiǎng
不切實際憑空冥想?!冻蹩膛陌阁@奇》卷六:「看到看得仔細了,空想無用,越看越動火,怎生到得手便好?」
分類:
空想
佛教語
徒然
不切實際
思念
想法
空觀
幻想
《漢語大詞典》:
空觀(空觀)
佛教語。對空諦的觀想。以體認無相為宗。亦指天臺宗所立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之一。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壁立招提精舍》
詩:“禪室棲空觀,講宇析妙理?!?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
之一:“空觀假觀第一觀,佛言世諦不可亂。” 清
龔自珍
《正譯第五》
:“修三止者,是體真止依止。修三觀者,是空觀依止。”參見“ 空諦 ”。
分類:
空觀
佛教語
觀想
無相
相為
《漢語大詞典》:
空性
佛教語。即真如。謂悟入空觀所顯示的真實的本體。 唐
皎然
《答俞校書冬夜》
詩:“詩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靜?!?/div>
分類:
佛教語
真如
悟入
空觀
顯示
真實
本體
《國語辭典》:
十二門論(十二門論)
拼音:
shí èr mén lùn
佛教典籍?!而F摩羅什譯,一卷》。內容分十二門解釋大乘空觀。中國佛教三論宗,將它和中論、百論合稱「三論」。是三論宗主要依據的論典。在中國和日本頗受重視。
分類:
佛教
佛教典籍
教典
典籍
十二門
解釋
大乘
乘空
空觀
《國語辭典》:
解像力
拼音:
jiě xiàng lì
1.攝影材料每一公分的區(qū)間內所顯示出的線條數。解像力愈強,線條數愈多,清晰度愈高。也稱為「分解力」。
2.在高空觀測地面時,所能分辨地上物體與物體間隔的最小距離。
分類:
攝影
高空
材料
空觀
觀測
測地
地面
一公
公分
區(qū)間
分辨
顯示
線條
間隔
距離
《國語辭典》:
凌濛初
拼音:
líng méng chū
人名。(西元1584~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空觀主人,亦名凌波,明浙烏程人。善于創(chuàng)作平話,又喜作小說、戲曲,是明代著名的話本作家。作品有話本《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雜劇《虬髯翁》及《顛倒因緣》等二十馀種。
分類:
凌濛初
人名
空觀
主人
公元
《漢語大詞典》:
防空哨
擔任對空觀察及報警的哨所。 劉白羽
《揚著灰塵的路上》
:“我們小山頭上放的防空哨打了槍。” 茹志鵑
《剪輯錯了的故事》
六:“得在倉庫前面站一個崗,村前村后是巡回流動哨,祠堂的屋頂高,在那里再安一個防空哨。”
分類:
擔任
空觀
觀察
報警
哨所
二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無生觀,法無自性而相由故生,雖生而非實有,則是即為空,性自不生,故曰無生。是與南山所立三觀中之性空觀相同也。二、無相觀,性無體,相即無相。見有相,猶凡夫之妄情也。離妄法而無相,如明眼而無空華。是南山所立三觀中之相空觀也。見游心法界記上?!居帧克嘉┤丝瘴铱绽碇^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人空觀和法空觀。觀五蘊之中無人我故,不見有眾生相,名人空觀;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并無實體,不見有法相,名法空觀。
人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了人空之理之觀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觀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三空觀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解脫門之異名。舊譯仁王經上曰:「三空觀門,四諦十二因緣?!?參見:三三昧)
【佛學常見辭匯】
三解脫門的別名。(參見: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雇略唬骸缸】諢o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勾蟪肆x章二曰:「言無愿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
【佛學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
生法二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生空觀與法空觀也。大乘菩薩之觀道也。觀人為空法亦為空,以斷我執(zhí)法執(zhí)而證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也。小乘之行人,唯修生空觀。不修法空觀。故不能斷法執(zhí)。見百法問答鈔七。
【佛學常見辭匯】
生空觀與法空觀。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大乘菩薩不但觀人為空,就是觀法亦空,以去除我執(zhí)與法執(zhí),而證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卻不然,他們只修生空觀,所以只能斷我執(zhí)而不能斷法執(zhí)。
成實偏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我法二執(zhí)雖空,然偏于空之一邊,不知空即不空,故稱之為偏空觀,而大乘諸宗擯斥之。即四見,又四執(zhí)之一。
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諸法皆空之理也。一切諸法,盡為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也。中觀論四諦品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勾酥^空諦之理,觀此空諦之理曰空觀。此空觀有四教之別,藏教分析諸法而觀空理,故謂為析空。通教不要分析,譬之幻夢之體,而直證空,故謂為體空。別教于假中之外觀空,故謂為偏空。圓教觀假中即空,故謂為圓空。有如此四種之別者,以機有利鈍之別故也。利鈍之機雖有別。而以空觀為入理之門則一也。演密鈔三曰:「三乘之人,同以空為門,入諸法真實之性?!蛊浣鈭A空者,則如三藏法數十曰:「空者離相離性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光明玄義拾遺記五曰:「三觀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諦故。初云即空,非即偏空,乃觀一念即圓空也。此空能破三諦相著,故云一空一切空也?!怪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br />
【佛學常見辭匯】
觀察諸法皆空的道理。
【三藏法數】
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蓋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見、思、塵沙、無明,即三惑也。)
空觀破怖畏
【佛學大辭典】
(雜語)小乘有魔鬼等之怖畏時,以三念八念破之。大乘修空觀破之。但大乘中有相違,顯教觀豁虛無物為空,本來無物,則誰為能障,誰為所障。密教不然,觀我之身口意,與佛之身口意,魔之身口意,平等而周遍于法界,泯此中自他能所之相,為不二一如也。
法空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二空觀之一。觀見色心等之諸法,由因緣而生無有自性也。是大乘菩薩之觀見,非小乘比丘之分。
【佛學常見辭匯】
二空觀之一,即觀色(物質)心(精神)等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空,無作者,無受者,這是大乘菩薩的觀慧。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