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9詞典 5分類詞匯 74
《國語辭典》:說書(說書)  拼音:shuō shū
1.講解經(jīng)書義理。《墨子。耕柱》:「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埂睹魇?。卷一四○。列傳。魏觀》:「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說書,及授諸王經(jīng)。」
2.一種流行于民間的說唱藝術(shù)。如宋代的講史、元代的平話以及評話、彈詞等?!都t樓夢》第四三回:「園中人都打聽得尤氏辦得十分熱鬧,不但有戲,連耍百戲并說書的男女先兒全有?!埂独蠚堄斡洝返诙兀骸该鲀喊祖ふf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也稱為「挑閃」。
3.職官名。宋朝設置,陪侍天子內(nèi)廷講說經(jīng)書。掌進讀書史,講釋經(jīng)義,備顧問應對等事。
《國語辭典》:說經(jīng)(說經(jīng))  拼音:shuō jīng
1.講述經(jīng)書?!稘h書。卷三○。藝文志》:「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也。」
2.一種流行于宋代的說唱藝術(shù),多在演述佛經(jīng)故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說經(jīng)謂演說佛書?!顾?。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說經(jīng):長嘯和尚、彭道安、陸妙慧、陸妙凈?!?/div>
《國語辭典》:經(jīng)笥(經(jīng)笥)  拼音:jīng sì
笥,書箱。經(jīng)笥指裝經(jīng)書的箱子。比喻學識廣博的人?!稌x書。卷三五。陳騫等傳。贊曰》:「鉅鹿自然,亦云經(jīng)笥?!鼓铣悺?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0152' target='_blank'>徐陵 〈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學則經(jīng)笥,文為世珍。」也稱為「經(jīng)史笥」。
《國語辭典》:常經(jīng)(常經(jīng))  拼音:cháng jīng
1.固定不變的法律規(guī)章?!豆茏印枴罚骸竾谐=?jīng),人知終始,此霸王之術(shù)也?!埂稇?zhàn)國策。趙策二》:「國有固籍,兵有常經(jīng),變籍則亂,失經(jīng)則弱?!?br />2.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稘h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div>
《漢語大詞典》:三經(jīng)(三經(jīng))
(1).謂天時、地利、人和。管子·版法:“凡將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三經(jīng)既飭,君乃有國?!?郭沫若 集校:“三經(jīng),謂天時、地利、人和?!颂熘病乩?;‘風雨無違’,天時也;‘遠近高下各得其嗣’,人和也?!?br />(2).儒家的三部經(jīng)書。指、春秋漢書·五行志下之下:“是故圣人重之,載于三經(jīng)?!?顏師古 注:“謂、、春秋。”
(3).儒家的三部經(jīng)書。指、周禮。 王安石 曾撰《毛詩義》《尚書義》、周官新義,合稱《三經(jīng)新義》。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制科詞賦三經(jīng)宏博:“詞賦既罷,而士之所習者皆三經(jīng)。所謂三經(jīng)者,又非圣人之意,惟用 安石 之説以增廣之,各有套括?!?br />(4).儒家的三部經(jīng)書。指孝經(jīng)、論語、孟子。宋史·藝文志一有 劉元剛 《三經(jīng)演義》, 清 黃丕烈 輯《三經(jīng)音義》,均指上述三書。
(5).指六義中的賦、比、興。朱子語類卷八十:“三經(jīng)是賦、比、興,是做詩底骨子。”一說指《風》、《雅》、《頌》。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風、雅、頌以性質(zhì)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是為之三經(jīng)?!?/div>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唐。韓愈 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諸經(jīng),注疏之外,自有所得。」宋。邢炳孝經(jīng)注疏序〉:「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
《國語辭典》:誦言(誦言)  拼音:sòng yán
公正或公開的說話?!稘h書。卷三。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也作「訟言」。
《漢語大詞典》:典誥(典誥)
(1).尚書《堯典》、《湯誥》等篇的并稱。亦泛指經(jīng)書典籍。漢書·王莽傳中:“各策命以其職,如典誥之文。” 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 孟堅 辭惟溫雅,理多愜當。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風,翩翩奕奕,良可詠也?!?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迨已極其暴厲恣睢之能事,猶恐力有弗逮,則又文之以古昔之典誥,夸之以神武之聲威?!?br />(2).指典章詔令一類文字。三國志·吳志·王蕃華覈等傳論:“ 華覈 文賦之才,有過於 曜 ,而典誥不及也?!?南朝 梁 沈約 《修定樂書疏》:“《檀弓》殘雜,又非方幅典誥之書也?!?br />(3).指草擬詔令的官職。 宋 蘇軾 《張文定公墓志銘》:“近者,代言之臣未嘗副吾意;若使居典誥之任,亦國華也?!?/div>
《國語辭典》:真經(jīng)(真經(jīng))  拼音:zhēn jīng
道家的經(jīng)書。唐玄宗天寶年間稱莊子、列子、庚桑子三人的著作為「真經(jīng)」。
《漢語大詞典》:本經(jīng)(本經(jīng))
(1).據(jù)以進行傳解的經(jīng)書。《〈書〉序》:“ 濟南 伏生 ,年過九十,失其本經(jīng),口以傳授。”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及 左 氏之為傳也,雖義釋本經(jīng),而語雜他事?!?br />(2).指本人所治之經(jīng)。 明 邵璨 《香囊記·講學》:“正是,都要把本經(jīng)講一篇?!?/div>
《國語辭典》:中經(jīng)(中經(jīng))  拼音:zhōng jīng
1.宮中秘藏的經(jīng)籍?!稌x書。卷三九。荀勖傳》:「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勖撰次之,以為中經(jīng),列在秘書。」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于是采公曾之中經(jīng),刊弘度之四部?!?br />2.唐、宋國子監(jiān)教諸生讀經(jīng)或進士考試時,依文字的多寡,將經(jīng)書分為大、中、小三級。隋唐稱《詩經(jīng)》、《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宋稱《書經(jīng)》、《易經(jīng)》、《公羊》、《谷梁》、《儀禮》為「中經(jīng)」。
3.中間經(jīng)過。如:「從臺北到高雄,中經(jīng)臺中?!?/div>
《漢語大詞典》:論經(jīng)(論經(jīng))
講論經(jīng)典;評論經(jīng)書。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安禪合掌,説偈論經(jīng),滴海未盡,其書懸河,不窮其義?!?元 楊載 《奉題伯父雙峰樵隱》詩之四:“祇應老崖谷,束帶尚論經(jīng)?!?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顧炎武》:“於同時諸君子,雖以苦節(jié)推 百泉 、 二曲 ,以經(jīng)世之學推 棃洲 ,至於論經(jīng)評史,亦不茍同也?!?/div>
《漢語大詞典》:經(jīng)說(經(jīng)説)
(1).經(jīng)書的解說。墨子經(jīng)說上下篇。漢書·藝文志《老子傅氏經(jīng)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jīng)說》六篇。 清 惲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序》:“ 熙寧 、 寶慶 之會,時師破壞經(jīng)説,其失也鑿;陋儒襞積經(jīng)文,其失也膚?!?金松岑 《文學觀》:“爰舉其説,蓋有六焉,作者之林,視此可矣。一曰傳注,經(jīng)説是也?!?br />(2).指佛經(jīng)的言論。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如此皆是經(jīng)説,不可不信?!?
《漢語大詞典》:經(jīng)目(經(jīng)目)
(1).過目。 晉 夏侯諶 《東方朔畫贊序》:“經(jīng)目而諷於口,過耳而闇於心?!?span id="ziee0wr" class="book">《新唐書·王起傳》:“天下之書無不讀,一經(jīng)目,弗忘也?!?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公短小精敏,機警過人,凡案籍經(jīng)目,終身不忘?!?br />(2).經(jīng)書的名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昔 仲尼 微言,門人追記,故仰其經(jīng)目,稱為論語?!?范文瀾 注:“‘仰其經(jīng)目’疑當作‘抑其經(jīng)目’,謂謙不敢稱經(jīng)也?!?/div>
《漢語大詞典》:七經(jīng)(七經(jīng))
(1). 漢 以來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經(jīng)典。七經(jīng)名目,歷來說法不一。 東漢 《一字石經(jīng)》、、儀禮、春秋、《公羊》論語;后漢書·張純傳 唐 李賢 注作、、《樂》、、春秋、論語; 宋 劉敞 《七經(jīng)小傳》、周禮、儀禮、禮記《公羊》、論語; 清 康熙 《御纂七經(jīng)》、、春秋周禮儀禮、禮記。
(2).道家七類經(jīng)書。即《仁經(jīng)》、《禮經(jīng)》、《信經(jīng)》、《義經(jīng)》、《智經(jīng)》、《德經(jīng)》、《道經(jīng)》。見云笈七籤卷九。
(3).佛家凈土宗的七種經(jīng)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大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稱贊凈土佛攝授經(jīng)》、《鼓音聲王陀羅尼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