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和親(和親)  拼音:hé qīn
1.和睦親善?!抖Y記。樂記》:「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2.敵對雙方為求和平而聯(lián)婚交誼?!稘h書。卷五○。汲黯傳》:「與胡和親,毋起兵?!埂度龂萘x》第四四回:「昔單于屢侵疆界,漢天子許以公主和親,今何惜民間二女乎?」
《國語辭典》:開闔(開闔)  拼音:kāi hé
《國語辭典》:臣妾  拼音:chén qiè
稱服賤役的男女?!缎⒔?jīng)。孝治章》:「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況于妻子乎。」《史記。卷六六。伍子胥傳》:「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div>
《國語辭典》:主帥(主帥)  拼音:zhǔ shuài
率領軍隊的主要將帥。如:「薛仁貴是唐朝征討高麗、突厥的主帥。」
《漢語大詞典》:長人(長人)
(1).為人君長,指統(tǒng)治者。易·乾:“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唐 柳宗元 《種樹郭橐駝傳》:“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宋 曾鞏 《亳州謁夫子廟文》:“ 鞏 長人於此,敢不嚴事。”
(2).指居上位者、官長。墨子·雜守:“有長人,有謀士?!?span id="6ykaqqu" class="book">《新唐書·循吏傳序》:“至宰相名臣,莫不孜孜言長人不可輕授亟易?!?宋 范仲淹 《邠州謝上表》:“假禁廷之要職,居郡國之長人?!?/div>
《國語辭典》:島夷(島夷)  拼音:dǎo yí
海外蠻荒的種族。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詩:「海內(nèi)求民瘼,城隅見島夷?!?/div>
《國語辭典》:行次  拼音:háng cì
工作、職務?!都t樓夢》第九三回:「你去歇歇去罷,等這里用著你時,自然派你一個行次兒?!?/div>
《漢語大詞典》:作則(作則)
禮記·哀公問:“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鄭玄 注:“君之行雖過,民猶以為法?!北局^統(tǒng)治者的言行為百姓所效法。后指做榜樣。 宋 曾鞏 《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制》:“以稱朕所以作則垂法,始今行后之意?!?宋 曾鞏 《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作則垂憲,克紹克類?!?明 無名氏 《玉環(huán)記·童兒暗毒》:“職居宰相,作則君民,何乃心地朦朧,黑白妍媸辯不真?!?/div>
《國語辭典》:烏孫(烏孫)  拼音:wū sūn
國名。漢時建于西域,其位置相當于今新疆境內(nèi)溫宿縣以北,伊寧市以南之地。
《國語辭典》:勞役(勞役)  拼音:láo yì
出勞力以供役使?!痘茨献?。泰族》:「無隱士,無軼民,無勞役,無冤刑,四海之內(nèi),莫不仰上之德。」《文選。鐘會。檄蜀文》:「憫此百姓,勞役未已。」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顓頊 、 帝嚳 、 帝堯 、 帝舜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 黃帝 ,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br />(2).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堯 、 舜 、 禹 、 湯 。 漢 焦贛 《易林·復之大過》:“ 堯 、 舜 、 禹 、 湯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無窮,旅人相望,未同朝鄉(xiāng)?!?br />(3).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伏羲 、 軒轅 ( 黃帝 )、 高辛 ( 帝嚳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圖, 軒轅 受符, 高辛 受天經(jīng), 夏禹 受《洛書》,四圣稟其神靈,五老現(xiàn)於河渚,故三墳五典,常道之教也?!?br />(4).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禮記·保傅》載, 成王 中立而聽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八氖ゾS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br />(5).四位圣明的統(tǒng)治者。指 唐 代 肅宗 、 代宗 、 德宗 、 順宗 。 唐 韓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萬邦。孰居近土,襲盜以狂。往在 玄宗 ,崇極而圮。 河 北悍驕,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屢興師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醫(yī)家稱 黃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鵲 )、 張機 為“四圣”。 清 黃元御 著醫(yī)書有四圣心源《四圣懸樞》等,見清史稿·藝文志三。
(7).佛教語。十界中,聲聞、緣覺、菩薩、佛四界稱“四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稱“六凡”。
(8).佛教語。禪林稱 阿彌陀佛 、 觀世音菩薩 、 大勢至菩薩 、 大海眾菩薩 為“四圣”。
《國語辭典》:東夷(東夷)  拼音:dōng yí
商周時代對山東地區(qū)一些少數(shù)民族或邦國的通稱?!段倪x。揚雄。長楊賦》:「其后熏鬻作虐,東夷橫畔?!埂段倪x。王褒。四子講德論》:「昔文王應九尾狐而東夷歸周?!?/div>
《漢語大詞典》:求詩(求詩)
(1).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間歌謠,供統(tǒng)治者察風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風、采詩。《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漢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xiāng)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br />(2).謂尋覓詩句。 宋 陸游 《別王伯高》詩:“傾家釀酒猶嫌少,入海求詩未厭深。”
《國語辭典》:順民(順民)  拼音:shùn mín
1.順從民心?!段倪x。鐘會。檄蜀文》:「應天順民,受命踐祚?!?br />2.順天而無貪欲的人。《列子。楊朱》:「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br />3.屈服在異族侵略壓迫之下的人民。如:「朱舜水因為不愿意做滿清的順民,所以亡命于日本?!?/div>
《國語辭典》:人治  拼音:rén zhì
認為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在于統(tǒng)治者的賢能與否,而不在于法律的一種主張。相對于法治而言。如:「講求民主與法治精神,排除人治的施政理念,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的發(fā)展趨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