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77詞典 10分類詞匯 67
《漢語大詞典》:若若
(1).長而下垂的樣子。《漢書·佞幸傳·石顯》:“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綬若若邪!” 顏師古 注:“若若,長貌。” 唐 柳宗元 《故尚書戶部侍郎王君先太夫人河間劉氏志文》:“若若紫綬,榮于高堂?!?清 錢謙益 《渡淮河聞何三季穆之訃》詩:“自言星星髮,不紆若若綬。”
(2).眾多的樣子。列子·力命:“今昏昏昧昧,紛紛若若,隨所為,隨所不為。”
(3).每每,常常。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猴》:“女自是精爽迷罔,頓如癡人,正晝眠睡,暮則華妝艷飾,伺夜,若若有所之?!?/div>
《國語辭典》:沿溯(沿泝)  拼音:yán sù
順流或逆流。唐。獨孤及 雨晴后陪王員外泛后湖得溪字詩:「沿溯任舟楫,歡言無町畦?!?/div>
《漢語大詞典》:洄沿
謂逆流而上與順流而下。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寧墅》詩:“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唐 韓愈 《送靈師》詩:“尋勝不憚險, 黔江 屢洄沿?!?清 龔自珍 《桐君仙人招隱歌》:“兩家息壤殊不遠, 江 東 浙 東一棹堪洄沿?!?/div>
《漢語大詞典》:溯游(泝游)
順流而下。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div>
分類:順流而下
《漢語大詞典》:沿波
(1).順著水流。亦指順流而下的水波。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淮水:“ 油水 又東曲,岸北有一土穴徑尺,泉流下注,沿波三丈?!眳⒁姟?沿波討源 ”。
(2).比喻承襲過去的事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 枚 賈 追風以入麗, 馬 揚 沿波而得奇?!?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偶然寄興,借此消閒,名士風流,往往不免,乃至元邱校尉,亦復沿波?!?葉景葵 《〈蔽廬叢志〉序》:“ 唐 宋 而后,情貌日渝,沿波逐靡,取徑殊涂?!?/div>
《國語辭典》:沿波討源(沿波討源)  拼音:yán bō tǎo yuán
沿著河流探求水源。語本《文選。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比喻探究事物本末。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知音》:「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挂沧鳌秆亓饔懺础?、「沿流溯源」。
分類:深究本末
《漢語大詞典》:哀痛詔(哀痛詔)
封建帝王因災害頻至、民不聊生、內(nèi)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詔書。漢書·西域傳贊:“﹝ 武帝 ﹞末年遂棄 輪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韋莊 《贈薛秀才》詩:“但聞哀痛詔,未睹凱旋歌?!?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一引 清 蔣琦齡 《中興十二策》:“不幸而運值中否,災害并至,則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責,期與天下更始。”
《國語辭典》:臆斷(臆斷)  拼音:yì duàn
憑一己的臆測作主觀的判斷。《抱樸子。內(nèi)篇。微旨》:「世人信其臆斷,仗其短見,自謂所度,事無差錯?!骨?。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灤陽消夏錄一》:「漢儒或執(zhí)舊文,過于信傳;宋儒或憑臆斷,勇于改經(jīng)?!?/div>
《漢語大詞典》:還拜(還拜)
回答別人的跪拜敬禮而下拜。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那 十三妹 把身子閃在一旁,也不來拉,也不還拜,只説了一句:‘這倒不敢當此大禮。’”
《漢語大詞典》:縋城(縋城)
由城上緣索而下。舊唐書·李絳傳:“ 絳 初登陴,左右請 絳 縋城,可以避免, 絳 不從?!?宋 沈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此卒夜縋城走,投 曹翰 ,具言城中虛實?!?/div>
分類:城上而下
《漢語大詞典》:注坡
謂從斜坡上急馳而下。宋史·岳飛傳:“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子 云 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一:“ 杜牧之 ,如銅丸走阪,駿馬注坡?!?/div>
《國語辭典》:山洪  拼音:shān hóng
因暴雨或積雪融化,從山中奔瀉而下的大水。如:「山洪暴發(fā),沖毀了下游的道路和橋梁?!?/div>
《漢語大詞典》:小支
即胡,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后漢書·呂布傳:“ 布 彎弓顧曰:‘諸君觀 布 射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鬭?!?李賢 注:“周禮·考工記曰:‘為戟博二寸,內(nèi)倍之,胡參之,援四之?!?鄭 ( 鄭眾 )注云:‘援,直刃;胡,其孑也?!≈?,謂胡也。即今之戟傍曲支?!?北周 庾信 《周使持節(jié)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彎弓則戟破小支,抽劍則泉飛枯井。”
《國語辭典》:肉飛仙(肉飛仙)  拼音:ròu fēi xiān
隋人沈光能在高空跳下,用手掌著地倒行,當時人稱他為「肉飛仙」。見《隋書。卷六四。沈光傳》。后以「肉飛仙」稱行動敏捷的人。
《漢語大詞典》:畫幡(畫幡)
亦作“ 畫旛 ”。 有畫飾的長方而下垂的旗子。史記·封禪書:“其秋,為伐 南越 ,告禱 太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為太一鋒,命曰‘靈旗’?!?明 袁宏道 《侵曉見閨人禮懺》詩:“殘月微微散曉星,牕風吹動畫旛鈴。”
《漢語大詞典》:懸注(懸注)
傾流而下;從高處下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鍾水:“山壁高聳,三面特峻,石泉懸注,瀑布而下?!?清 何琇 樵香小記·山下出泉:“水出高原,懸注而莫之遏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