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舍身飼虎
【佛學(xué)大辭典】
(傳說)(參見:薩埵王子)。又,乾陀尸利國(guó)王之太子以身投餓虎。見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jīng),經(jīng)律異相三十一。
舍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yǔ))或?yàn)閳?bào)恩燒臂燒身,或?yàn)椴际└钊鈼壣?,是名舍身行。梁僧傳有亡身篇。然大小乘異其利,小乘偏以之為破戒,如小乘之律藏。大乘以之為菩薩之持戒,如梵網(wǎng)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寄歸傳四,敘小律之意。萬善同歸集三,述大律之意。六朝時(shí),此風(fēng)盛行。梁武帝,陳武帝,皆嘗舍身寺中為奴。
舍身品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金光明經(jīng)四有舍身品,說過去摩訶羅陀王之第三子摩訶薩埵為餓虎舍身。
舍身
【俗語(yǔ)佛源】
佛教認(rèn)為,身體不過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假合而有的,無常、不凈,是眾苦之本。佛教徒為了行菩薩道,舍己為人、普渡眾生,不惜犧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舍身是釋迦牟尼「本身」故事之一。過去世中,釋迦牟尼曾是薩陲王子。一日,王子人山,見一母虎生下七子,饑餓將死。王子生大悲心,走進(jìn)竹林,脫衣臥地,餓虎驚呆不動(dòng)。王子再?gòu)母呱教拢灾窦獯填i出血。餓虎見狀,遂舐血啖肉。當(dāng)時(shí),諸天雨花,大地震動(dòng)。(見《金光明經(jīng)·舍身品》等。)禪宗也有為法舍身的傳說:《五燈會(huì)元》卷一載:慧可為了向達(dá)摩祖師求法,徹夜立于雪地之中,斬?cái)嘧蟊?,表示義無反顧。入寺院服勞役、作苦行,也稱為舍身。六朝時(shí)盛行此風(fēng),如梁武帝曾三度舍身入同泰寺。又如宋·陶《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mèng)長(zhǎng)人清瘦而斑衣,言舍身為庵中供養(yǎng)具?!狗鸾趟f的舍身,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一種大無畏的菩薩精神。佛教并不贊同無義苦行。后世有些人誤解了舍身的意義,而僅在形式上摹仿,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流弊。如泰山有舍身崖,舊時(shí)常有人投身崖下,以為可得解脫。還有人燃肉身燈,以為可以消除罪業(yè)。這些都是無義苦行,是愚昧無知的表現(xiàn)。后亦用舍身泛指獻(xiàn)身、犧牲自己。如明·葉憲祖《鸞記·秉操》:「我魚惠蘭,只為姊妹情深,舍身相代?!福ɡ蠲鳈?quán))
舍身求法
【俗語(yǔ)佛源】
典出釋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傳釋迦牟尼過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稱「雪山大士」。天地釋見大士苦修,化作羅剎,試探其心,讀了過去諸佛所說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勾笫柯劙胭识南?,為求后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觀經(jīng)·序品》偈謂:「時(shí)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攝身勇猛勤精進(jìn),為求半偈舍全身?!褂帧?a target='_blank'>五燈會(huì)元》卷一載,慧可為向禪宗初祖達(dá)摩求法,徹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誠(chéng)。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奮不顧身地追求真理。如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guó)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qǐng)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梗ɡ蠲鳈?quán))
舍身求法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樂求大乘之法,其心勇猛,雖棄舍身命,亦復(fù)無所顧惜,而廣集一切善根也。
凈背舍身作證
【三藏法數(shù)】
凈,即緣于凈相也。謂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棄外色不凈之相,但于定中練習(xí)八色光明,清凈皎潔,猶如妙寶之色。故云凈背舍。心既明凈,樂漸增長(zhǎng),遍滿身中,悉皆怡悅,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禪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