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闡釋注解的文字合稱為「注疏」。唐。韓愈 冬薦官殷侑狀:「前件官兼通三傳,傍習(xí)諸經(jīng),注疏之外,自有所得?!顾巍?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9666' target='_blank'>邢炳 〈孝經(jīng)注疏序〉:「奧旨微言,已備解乎注疏?!?/div>
《國語辭典》:講解(講解)  拼音:jiǎng jiě
1.解說分析?!端问?。卷三二九。常秩傳》:「秩長于《春秋》,至斥孫復(fù)所學(xué)為不近人情。著講解數(shù)十篇,自謂『圣人之道,皆在于是。』」
2.和解、講和?!妒酚洝>砥?。項(xiàng)羽本紀(jì)》:「項(xiàng)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yè)已講解,又惡負(fù)約,恐諸侯叛之?!?/div>
《漢語大詞典》:大傳(大傳)
(1).周易中解釋經(jīng)(卦辭、爻辭)的傳,凡七種,即《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也稱大傳。史記·太史公自序:“《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br />(2). 漢 初 伏勝 所著尚書大傳的簡稱。晉書·五行志上:“ 漢 興,承 秦 滅學(xué)之后, 文帝 時(shí), 虙生 創(chuàng)紀(jì)《大傳》,其言五行庶徵備矣?!?/div>
《漢語大詞典》:言文
(1).謂解釋法律文字。史記·曹相國世家:“吏之言文刻深,欲務(wù)聲名者,輒斥去之?!?br />(2).言語和文字。 狄平子 《論文學(xué)上小說之位置》:“為今之計(jì),能造出最適之新字,使言文一致者上也?!?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到這里,我想來猜一下古時(shí)候言文是否一致的問題?!?br />(3).專指書面語言。 郭沫若 《沸羹集·正標(biāo)點(diǎn)》:“標(biāo)點(diǎn)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shí)還在其上?!?/div>
《國語辭典》:別致(別致)  拼音:bié zhì
新奇,與眾不同?!都t樓夢(mèng)》第五九回:「怪道人贊你的手巧,這頑意兒卻也別致。」也作「別致」。
《國語辭典》:別致(別緻)  拼音:bié zhì
新奇,與眾不同。如:「這匱子的樣式倒挺別致的?!挂沧鳌竸e致」。
《漢語大詞典》:開白(開白)
解釋表白。新唐書·李絳傳:“ 李吉甫 謂 鄭絪 漏其謀,帝召 絳 議,欲逐 絪 , 絳 為開白,乃免。”
《漢語大詞典》:自釋(自釋)
(1).自我解釋。呂氏春秋·上德:“太子不肯自釋,曰:‘君非 麗姬 ,居不安,食不甘?!煲詣λ?。” 唐 元結(jié) 《文編序》:“叟之命稱,則著于自釋云?!?br />(2).自行寬解。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 元帝 在 江 荊 間,復(fù)所愛習(xí),召置學(xué)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乃至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唐 柳宗元 《與李翰林建書》:“心病言少次第,不足遠(yuǎn)寄,但用自釋。”宋史·田景咸傳:“性鄙吝,務(wù)聚斂……后罷鎮(zhèn),常忽忽不樂。妻識(shí)其意,引 景咸 徧閲囊儲(chǔ), 景咸 方自釋。”
《國語辭典》:義訓(xùn)(義訓(xùn))  拼音:yì xùn
以字義為主的訓(xùn)解方式,即用當(dāng)代通行的語詞解釋古語詞或方言詞的意義。有別于音訓(xùn)及形訓(xùn)。
《國語辭典》:注腳(注腳)  拼音:zhù jiǎo
置于文章字句下面的注解。宋。朱熹答呂子約書〉:「所論甚善,末后注腳尤好?!?/div>
《國語辭典》:注釋(注釋)  拼音:zhù shì
1.解釋文句的意義?!端鍟>砥吡?。文學(xué)傳。潘徽傳》:「總會(huì)舊轍,創(chuàng)立新意,聲別相從,即隨注釋?!顾巍R挕段飨獏舱Z。卷下》:「陶潛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誤,各為注釋之。」
2.解釋文句意義的文字。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論說》:「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huì)是同?!固?。劉知幾《史通。卷五。補(bǔ)注》:「文言美辭,列于章句,委曲敘事,存于細(xì)書,此之注釋,異夫儒士者矣?!?/div>
《漢語大詞典》:妙解
(1).精通。晉書·王珉傳:“時(shí)有外國沙門,名 提婆 ,妙解法理。” 康有為 《大同書》己部第六章:“五年之中,強(qiáng)敏者既聽兼通數(shù)學(xué),中才者亦得以妙解一門?!?br />(2).善于說解,善于應(yīng)對(duì)。 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八:“子之妙解,無為不可。”
(3).精妙的解釋。 唐 梁肅 《天臺(tái)法門議》:“贊 龍樹 之遺論,從 南岳 之妙解?!?宋 秦觀 《次韻奉酬丹元先生》:“二景入妙解,元?dú)夂瑹熢~?!?/div>
《國語辭典》:釋文(釋文)  拼音:shì wén
注釋文字音義。如:「經(jīng)典釋文」。
《國語辭典》:都講(都講)  拼音:dū jiǎng
1.古時(shí)主持學(xué)舍的人。
2.學(xué)舍主講的人?!逗鬂h書。卷三七。丁鴻傳》:「鴻年十三,從桓榮受歐陽尚書,三年而明章句,善論難,為都講。」
3.講唱變文時(shí)擔(dān)任唱經(jīng)的人。
《國語辭典》:都試(都試)  拼音:dū shì
講武考試。漢制以立秋日總試騎士?!稘h書。卷七六。韓延壽傳》:「及都試講武,設(shè)斧鉞旌旗,習(xí)射御之事?!埂稌x書。卷二一。禮志下》:「漢西京承秦制,三時(shí)不講,惟十月都試?!?/div>
《漢語大詞典》:中江
(1).江流的中央;江中。三國志·吳志·周瑜傳“頃之,煙炎張?zhí)臁?裴松之 注引《江表傳》:“時(shí)東南風(fēng)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span id="rr8hcyr" class="book">《北齊書·王琳傳》:“ 太清 二年, 侯景 渡江,遣 琳 獻(xiàn)米萬石,未至,都城陷,乃中江沉米,輕舸還 荊州 ?!?元 范梈 《送吳真人持詔寧親》詩:“明月落中江,倒景射斗牛?!?br />(2).水名。古三江之一。書·禹貢:“東為 中江 ,入于海?!?br />(3). 漢 以后有多種解釋。漢書·地理志指今 安徽 蕪湖 東經(jīng) 江蘇 、 高淳 、 東壩 、 溧陽 至 宜興 通 太湖 一水;初學(xué)記引 鄭玄 說,指 岷江 會(huì)合 北江 、 南江 后的一段; 盛弘之 《荊州記》指 長江 經(jīng)流自今 湖北 江陵 以下至 江西 九江 一段。今 四川 沱江 , 六朝 以來亦有 中江 之稱。
《漢語大詞典》:解經(jīng)(解經(jīng))
解釋經(jīng)義。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朱文公 解經(jīng)自立一説,也是要后人與諸儒參看。” 清 戴震 《書〈小雅·十月之交〉篇后》:“病在析理未精,猥以為經(jīng)解不可盡拘以理,是開解經(jīng)者之弊也。”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解經(jīng)恒例,對(duì)文則異,散文則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