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訥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曰。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修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歲歲此日入內修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字希言。嘉興孫氏子。初依竹庵。次謁證悟于赤城。命首眾座下。暨悟化。遂嗣師道。道大弘。乾道三年。孝宗幸上竺。展敬大士。師接候稱旨。授右街僧錄。因詔。于山中建十六觀堂。仍仿其制。作堂于大內。即詔師領徒五十人。于四月八日。入內觀堂。修金光護國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師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進左街僧錄。九年。召對選德殿。問大士歷代靈跡。及法華經旨。上曰。最初得師。發(fā)明此事。遂以圓覺悟得法門。譬如著棋。勝負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盤亦須一時并去。師曰。并去者。亦不可得。上曰。宗說俱通。其師之謂。有詔令講圓覺。至此虛妄心。若無六塵處。師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上手書其語。以賜。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上曰。朕日讀此經。今更命眾。合誦三萬卷。乃降劄云。平昔以來。所食禽魚之類。傷害為多。今仗般若。為除此過。庶使群生。俱承解脫。時沂王尚幼。上召師入禁中。為王說法摩頂。因以疾乞閒。上曰。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彼此作閒人。水邊石上。共說無生。淳熙十一年。退處興福。特授兩街都僧錄。時光宗在東宮。書歸隱之扁。賜之。仍制贊以稱其德。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召注金剛經。肩輿登殿。止宿殿廬。注成以進。上披覽。益有省發(fā)。紹興二年十月旦。謂侍人曰。吾宗通法華。宜以此終。乃集眾修法華懺。取道具進兩宮。端坐而化。壽八十二。塔于正寢。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世四依也。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备咦谛廊恢掳?。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此盛世之典也。”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僧五十入內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卷?”訥曰:“有本者如是。”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自是每歲此日入內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七年八月,召訥入內,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061—約1115 【介紹】: 宋越州新昌人,字國佐,原名公輔。哲宗元祐六年進士。歷任州縣官,善治獄。召為宗正寺主簿,請徽宗納諫?;兆诖笥^二年拜御史中丞,連上章劾蔡京,建議省冗官。進兵部尚書兼侍讀,諫花石綱,請與民休息。出知揚、襄州。蔡京再相,羅織其罪,責為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逾年,遇赦歸。
全宋詩
石公弼,初名公輔,字國佐,越州新昌(今屬浙江)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明萬歷《新昌志》卷一○)。徽宗大觀中累官御史中丞,劾蔡京,京罷,除兵部尚書兼侍讀。出知揚州,移襄州。京再輔政,羅致其罪,政和四年(一一一四),責授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一)。未幾,以皇太子赦提舉崇道觀,卒,年五十五?!?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三○三七
石公弼,初名公輔,字國佐,越州新昌(今浙江新昌)人。元祐六年登進士第,調衛(wèi)州司法參軍。知廣德縣,召為宗正寺主簿,擢殿中侍御史,改左司諫,遷侍御史。大觀二年拜御史中丞,劾蔡京罪惡,章數(shù)十上,遂罷京。進兵部尚書兼侍讀。四年,出知揚州,徙襄州。蔡京再相,責秀州團練副使,臺州安置。后遇赦歸,卒年五十五。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三一,《東都事略》卷一○五,《嘉泰會稽志》卷一五,《宋史》卷三四八有傳。
宋登科記考
字國佐。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初名公輔,累遷述古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2—1127 【介紹】: 宋應天府谷熟人,字擇之。神宗元豐間進士。授永州東安縣令。徽宗時歷任監(jiān)察御史、尚書右丞等。與童貫議不合,落職知蘄州。久之,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潁昌府,復為童貫所擠奪職。宣和中除侍讀。曾上《備邊御戎》十策,累官觀文殿大學士。欽宗立,金兵犯京師,儲糧列備以抗金。累拜太宰兼門下侍郎,旋罷。高宗建炎初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卒于任所。
全宋文·卷二八七一
徐處仁(一○六二——一一二七),字擇之,應天府谷熟(今河南商丘東南)人。登元豐八年進士甲科,為東安縣令。歷宗正寺丞、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給事中。大觀初遷尚書右丞,忤童貫落職。宣和中拜侍讀,旋出知揚州。起尹應天、大名二府,特升觀文殿大學士。靖康元年拜相,不半年罷為中太一宮使,退居鄉(xiāng)里。次年卒,年六十六。見《三朝北盟會編》卷五一,《宋史》卷三七一有傳。
李永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七
李永言,紹圣間人。又據(jù)《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一一、六六之二一,李永言于元祐間為供奉官。是否為一人,俟考。
劉唐老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四○八
劉唐老,字壽臣,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少有文名。熙寧七年為襄州司戶參軍,隨其父使遼,任書寫機宜文字。元祐二年召試館職合格,授秘閣校理。除太常博士,遷右正言、兵部員外郎。出知絳州,移提點秦鳳路刑獄。紹圣中入元祐黨籍,黜監(jiān)桂陽監(jiān)鹽酒稅。徽宗即位,復朝奉郎直秘閣,知曹州,改相州。崇寧二年除名勒停,再入黨籍,五年復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五、職官六七之一九、選舉三一之三八,《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二五一、三九五、四○八、四四二、四五六、四六八、四七四、四九○、四九三,《東都事略》卷三○,《元祐黨人傳》卷四,《宋史翼》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67—1117 【介紹】: 宋常州宜興人,字淑遇,一作叔遇。哲宗元祐三年進士。復中紹圣二年弘詞科。累遷太學博士?;兆诔貢⌒?,三遷至左司諫,又擢中書舍人、尚書兵部侍郎,頗受知徽宗。為蔡京排擠,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召還,官至刑部尚書。性嗜學,博通經史諸子,詞章雅麗簡古,揮筆立就,一時典冊,多出其手。卒謚文友。有《摛文堂集》。
全宋詩
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宋劉興祖《摛文堂集序》),宜興(今屬江蘇)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調池州銅陵簿,知鄂州崇陽。紹圣二年(一○九五)中宏詞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二之四),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太學博士?;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除秘書省校書郎,擢監(jiān)察御史,中書舍人。大觀元年(一一○七),權翰林學士,除尚書兵部侍郎,改吏部,進兼侍讀,出知汝州。四年,加集賢殿修撰(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二五)。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召兼侍講并議禮局,預修《政和五禮新儀》。六年,除給事中(同上書職官七之二五)。七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年五十一。宣和二年(一一二○)謚文友。有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及內外制、奏議等,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成《摛文堂集》十五卷。事見宋蔣瑎撰《慕容彥逢墓志銘》(《摛文堂集附錄》)?!∧饺輳┓暝姸?,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摛文堂集》為底本,參校清光緒二十三年武進盛氏刊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簡稱盛本)等。另據(jù)《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二
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宜興(今江蘇宜興)人。登元祐三年進士第,調池州銅陵主簿。紹圣初,復中宏詞科,遷淮南節(jié)度推官、越州州學教授。元符元年,擢國子監(jiān)主簿,遷太學博士。崇寧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監(jiān)察御史、左正言、左司諫、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大觀元年,權翰林學士,除尚書兵部、吏部侍郎。嘗忤執(zhí)政,出知汝州。政和元年,復以吏部侍郎召,兼侍講并議禮局。二年冬,擢刑部尚書。政和七年五月,因疾去官,以通奉大夫、刑部尚書致仕。是月卒,年五十一,謚文友。彥逢受知徽宗,列禁近者十馀年,一時典冊,多出其手。所著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內制十卷、奏議五卷、講解五卷,今存《摛文堂集》十五卷。見《摛文堂集》附錄《慕容彥逢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廣安軍人,字才叔。哲宗元祐間進士。紹圣時,通判漢州?;兆谡龠艺?。數(shù)上封事,謂不必盡復神宗舊法,以司馬光、呂公著為賢,又薦蘇軾、蘇轍可用。出通判陳州。在蜀與蔡京相善,及京還朝,欲引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后列諸黨籍。編管虢州,徙鼎、象州。久之復舊官。卒年五十七。追謚節(jié)憫。
全宋詩
張庭堅,字才叔,廣安軍(今四川廣安)人。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進士(清光緒《廣安州新志》卷二三),調成都觀察推官。紹圣中通判漢州。四年(一○九七),入為樞密院編修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二),坐折簡別鄒浩免?;兆诩次?,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出通判陳州。崇寧二年(一一○三),以忤蔡京入黨籍,除名勒停編管鼎州,八年,移象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七、八)。久之,復故官。卒年五十七。謚節(jié)憫(清咸豐《廣安州志》卷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張庭堅,字才叔,廣安軍(今四川廣安)人。元祐六年進士高第,調成都觀察推官,為太學《春秋》博士。紹圣時通判漢州,四年入為樞密院編修文字?;兆谡賹Γ髯衾?,擢右正言。言論深切,頗忤旨,出判陳州。蔡京欲引為己用,不肯往,京大恨,遂列諸黨籍,編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復故官。卒,年五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二,《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黃輔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應圖。黃轍子。神宗元豐間進士。歷官右正言、右司諫,嘗論惠民之政及學校之法。擢起居舍人,命閱元祐臣僚章疏,欲籍為奸黨,輔國不奉詔,出知袁州?;兆诖笥^初,歷知福、泉二州。召為給事中,未赴卒。
全宋文·卷二七○七
黃輔國,字應圖,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登元豐八年進士。歷青州司理、饒州浮梁主簿、南海令,知高郵軍,擢右司諫、起居舍人,出知袁州。大觀初知福州,改泉州。卒年四十七。見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四。
張昌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三
張昌(一○七二——?),字師言,紹興十二年以右承議郎知真州,十五年以右朝散郎知楚州。后主管臺州崇道觀,紹興十八年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兼權提點刑獄。二十年,以不能舉察致賊嘯聚免官。后以右朝散大夫知臺州。紹興二十三年,時已八十九,請主管臺州崇道觀。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五、一五三、一五八、一六一、一六五。又,王明清《揮麈馀話》卷二謂張昌靖康初為上元宰時,替乞祠歸建康之秦檜建涼棚,至檜入相,昌年逾七十,于是就官簿中減去十歲,擢知楚州,疑即其人。
楊嘉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六二二
楊嘉言,字令緒。元祐間官朝奉郎、知涪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2—1128 【介紹】: 宋溫州瑞安人,字少伊,世稱橫塘先生。從程頤學。哲宗紹圣元年進士?;兆谛土?,召授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請削三公權,忤時相王黼;又論童貫不可用;言和買、和糴、鹽法害民;奏免江浙茶鹽比較之法。旋遭斥逐。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進中書舍人,旋因言落職。高宗建炎元年,除御史中丞,為權相黃潛善等譖罷,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至京口卒。謚忠簡。有《橫塘集》。
全宋詩
許景衡(一○七二~一一二八),字少伊,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早年縱學程頤,哲宗元祐九年(一○九四)進士?;兆诖笥^中為敕令所刪定官。久之,除通判大名府,未行,改逮判福州。后奉祠館。宣和二年(一一二○),除殿中侍史。以忤王黼去官。欽宗嗣位,以左正言召,避親嫌改太常少卿,兼太子論德,旋試中書舍人。以為李光等辨白,罷與宮祠。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拜尚書右丞。為黃潛善等排沮,罷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至京口,得暍疾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橫塘集》三十卷,已佚。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橫塘集》二十卷,其中詩六卷。事見《斐然集》卷二六《許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六三有傳?!≡S景衡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橫塘集》為底本,校以瑞安孫氏《永嘉叢書》所收《橫塘集》(簡稱永嘉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五
許景衡(一○七二——一一二八),字少伊,溫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登紹圣元年進士第。宣和六年,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欽宗時,遷中書舍人。建炎元年,除御史中丞,進尚書右丞。黃潛善等惡其異己,譖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二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景衡得程頤之學,學者稱橫塘先生。有《橫塘集》。《宋史》卷三六三有傳,又見《斐然集》卷二六《許公墓志銘》等。
王嘉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崇寧元年(1102)任漳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字雅言。工于詞,自號詞隱?;兆诔鐚幹谐浯箨筛谱R涝掠寐芍圃~,故多應制之作。黃庭堅稱之為一代詞人。有《大聲集》。
陳嘉言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崇寧四年(1105)任漳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湖州長興人,字無言。未冠入太學,與陳亨伯等以八俊稱。哲宗元祐三年進士。蘇軾稱其文章典麗。善書法,筆勢遒勁,召修閣帖。歷任知鄆州、秘閣修撰。有《見南山集》。
全宋詩
劉燾,字無言,長興(今屬浙江)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紹圣元年(一○九四),知鄆州(《北宋經撫年表》卷二)?;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悦貢≌謾嗉嬷ā端螘嫺濉愤\歷一之一八)。政和八年(一一一八),權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同上書職官七七之八)。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提舉嵩山崇福宮(同上書職官六九之五)。七年,除秘閣修纂(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三九)。有《南山集》五十卷,已佚。事見《嘉泰吳興志》卷一七。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九
劉燾,字無言,湖州長興(今浙江長興)人,誼次子。未冠入太學,與陳亨伯等有八俊之譽。元祐三年蘇軾知貢舉,亟稱其文,中進士甲科。紹圣中知潁昌、鄆州。政和末為朝請大夫、提舉淮南東路刑獄。宣和初坐任情廢法,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燾善書,筆勢遒勁,召修閣帖,宣和七年除秘閣修撰,兼權著撰哲宗日歷。著有《南山集》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載詩集二十卷)。見《宋會要輯稿》運歷一之一八、職官六九之五、職官七八之八、選舉三三之三九,《皇宋書錄》卷中,《嘉泰吳興志》卷一七,《宋詩紀事》卷三二,《北宋經撫年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