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法朗者。梵名達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陽人也。住靈集寺。俗姓安。實乃家傳禮義門襲冠纓。童年出家欽修是務。遂離桑梓游涉嶺南。凈至番禺報知行李。雖復學悟非遠而實希尚情深。意喜相隨同越滄海。未經一月屆乎佛逝。亦既至此業(yè)行是修。曉夜端心。習因明之秘冊。晨昏勵想。聽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簣已傾。庶罔隤于九仞。三藏虔念。擬剋成乎五篇。弗憚劬勞性有聰識。復能志托弘益抄寫忘疲。乞食自濟但有三衣。袒膊涂跣遵修上儀。雖未成于角立。終有慕于囊錐。凡百徒侶咸希自樂。爾獨標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專思至理。若能弘廣愿于悲生。冀大明于慈氏。年二十四矣。 其僧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學經三載梵漢漸通。法朗須往訶陵國。在彼經夏遇疾而卒。懷業(yè)戀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貞固道宏相隨。俱還廣府。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貞固遂于三藏道場敷揚律教。未終三載染患身亡。道宏獨在嶺南。爾來迥絕消息。雖每顧問音信不通。嗟乎四子俱汎滄波。竭力盡誠思然法炬。誰知業(yè)有長短各阻去留。每一念來傷嘆無及。是知麟喻難就危命易虧。所有福田共相資濟。龍華初會俱出塵勞耳。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平不詳,南詔清平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見于《太平廣記》卷四八三引《玉溪編事》。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明達師者。不知其所來。于閿鄉(xiāng)縣住萬回故寺。往來過客皆謁明達以問休咎。明達不答。但見其旨趣而已。曾有人謁明達問曰。欲至京謁親。親安否。明達授以竹杖。至京而親亡。又有謁達者。達取寺家馬令乘之使南北馳。馳訖勒去。其人至京授采訪判官。乘驛無所不至。又有謁達者。達以所持杖畫地為堆阜。以杖撞筑之。地因坑臼人不曉。至京背有發(fā)腫。割之血流迨地。李林甫為黃門侍郎。扈從西還謁達加秤于其肩。至京而作相。李雍門為湖城令。達忽請其小馬。雍門不與。間一日乘馬將出。馬忽庭中人立寺門墜馬而死。如此頗眾。達又嘗當寺門北望。言曰。此川中兵馬何多。又長嘆曰。此中觸處總是軍隊。及哥舒翰擁兵潼關拒逆胡。關下閿鄉(xiāng)盡為戰(zhàn)場矣法秀。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僧法達者。以誠素見稱。供嚫之直用寫華嚴八部般若。燒香自讀一百馀遍。而生常清潔不畜門人。單己自怡食無馀粒。斯亦輕清之高士也。年登七十。便赍所讀經贈同行者。但捧勝天一部以為終老。即擲公名趣云陽巖中。擁緣送死。經于四載遂卒彼山。并是即目近事。且夫讀誦徵感。其類繁焉。別有紀傳。故不曲盡。略引數條。示光緒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雍州人。年三十始出家。棲止無定所。而一以尋師訪道。為急務。久之未有所遇。乃入太白山。啖草庇樹端坐五年。一日以木擊土塊。塊隨粉碎無馀。因大悟。后住京師律藏寺。一裙一帔。不易寒暑。嘗于講席評敘玄奧。不肖之夫。動相矛盾。至其飲啖無異俗人。達曰。大乘之學固如爾乎。若指圣懷。斯實凡庶。左仆射房玄齡。聞而韙之。迎至其第。待以師禮。達性無拘檢。而言恒縱放。玄齡處以物表。莫之乖忤。貞觀來稍顯神異。每詣人家。歡笑則吉。愁慘則兇?;蛴兴?。宜從而予之。不然亦失。以故京師貴賤。咸候之以占禍福。大將軍薛萬鈞。致之供養(yǎng)。忽破戒夜食。又欲入內宿臥。將軍之弟。怒捶之幾死。遽使作湯曰。我身沾污如此。能無一浴乎。湯方沸涌。即解衣躍入鑊內。宛轉摩撫自若。旋語爨者加火。薛氏愧駭。自是寢處無所禁。嘗欲設大齋會。且先令寺家作疏請客。時米方騰貴。物料索然。明日赴者數千。而寺家不知所給。眾以咎達。達曰。渠許送供。計非妄語。至日中赴者將散。忽見盈車美膳。充塞道路。用以施設。厭足有馀。求其所謂送供者莫之識。然后知其德通幽顯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通達。雍州人。三十出家。棲止無定。初辭世壤遍訪明師。委問道方皆無稱悅。乃入太白山。不赍糧粒不擇林巖。饑則食草息則依樹。端坐思玄動逾晦序。意用漠漠投解無歸。經跨五年棲遑靡息。因以木打塊。塊破形銷。既睹斯緣廓然大悟。晚住京師律藏寺。游聽大乘。情量虛蕩。一裙一帔布納重縫。所著麻鞋經三十載??暡s飾未曾冠體。冬夏一服不蔽冰炎。常于講席評敘玄奧。而不肖之夫言行矛楯。及至飲啖無異俗人。達曰。大乘之學豈其爾耶。若指圣懷斯寔凡庶。余不同也。左仆射房玄齡。聞而異焉。迎至第中。父事隆重。而達體。道為功性不拘檢?;騿稳孤陡?。或放達馀言。玄齡以風表處之。不以形言致隔。其見貴如此也。常以飲水啖菜。任性游縱?;驍堈圯锼y生宛而食。至于桃杏瓜果必生吞皮核。人問所由。云信施難棄也。貞觀已來稍顯神異。往至人家。歡笑則吉愁懆必兇。或索財賄。或索功力。隨命多少則須依送。若違其語后失過前。有人騎驢歷寺游觀。達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驢尋死。斯例不一也。故京室貴賤。咸宗事之。福禍由其一言。說導唯存離著。所得財利并營寺宇。大將軍薛萬均。初聞異行。迎宅供養(yǎng)百有馀日。不違正軌。忽于一夜索食欲啖。初不與之??嗲蟛灰?。試與遂食。從爾已后稍改前跡。專顯變應。其行多僻。欲往入內宿。將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凈??勺鳒?。待沸涌已。脫衣入鑊。狀如冷水。旁人怖之。猶索加火。遂合宅驚奉恣其寢處。曾負人錢百有馀貫。后既辦得無人可送。乃將錢寺門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倩達西市。眾皆止之。而達付而不禁。及往勘當不失一文。斯達量虛懷。定難準也。時逢米貴欲設大齋。乃命寺家多令疏請。及至明旦。來赴數千。而供度闃然不知何擬。大眾咎之。達曰。他許送供。計非妄語。臨至齋時僧徒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即用施設。乃大馀長。并供僧庫。都不委其所從來。食訖須臾人車不見。今盛業(yè)京輦。朝野具瞻。敘事而舒。故不曲盡。
神僧傳·卷第六
釋通達。雍州人。三十出家棲止無定。常以飲水啖菜任性游從?;驍堈圯镛缴蓝场V劣谔倚庸瞎厣唐ず?。人問所由。云信施難棄也。貞觀己來稍顯神異。往至人家。歡笑則吉。愁慘則兇。或索財賄?;蛩鞴αΑkS命多少即須依送。若違其語后失過前。有人騎驢歷寺游觀。達往就乞惜而不施。其騎尋死。京室貴賤咸宗事之。禍福由其一言。說導唯存離著。所得財利并營寺宇。大將軍薛萬鈞。初聞異行迎宅供養(yǎng)。百有馀日不違正軌。忽于一夜索食欲啖。初不與之苦求不已。試與遂食。從爾已后稍改前跡。專顯變應其行多僻。欲往入內宿。將軍兄弟大怒打之幾死。仰而告曰。卿已打我身肉都毀。血污不凈可作湯洗。待沸涌已脫衣入鑊。狀如冷水傍人怖之。猶索加火。遂合宅驚奉恣其寢處。曾負人錢百有馀貫。后既辦得無人可送。乃將錢寺門伺覓行人。隨負多少償達西市。眾皆止之。而達付不禁。及往勘償不失一文。時逢米貴欲設大齋。乃命寺家多令疏請。及至明旦來赴數千。而供度闃然不知何擬。大眾咎之。達曰。他許送供計非妄語。臨至齋時僧徒欲散。忽見熟食美膳連車接輿充道而來。即用施設。乃大馀長并供僧庫。都不委其所從來。食訖須臾人車不見。后不知其終。

人物簡介

簡介
未詳。
韓伯達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畫馬如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本于闐國人,名尸羅達摩。通華、梵語。德宗貞元中北庭節(jié)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戒法為譯主,譯《十地經》、《回向輪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尸羅達磨。華言戒法。于闐人。居北庭。為大法師。貞元中。沙門悟空。偕節(jié)度使楊襲古。于北庭龍興寺。請法為譯主。出十地回向輪等經。法躬讀梵文。兼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既繕寫。屬沙門不通所譯經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由回鶻路入朝進上。梵夾留龍興寺藏。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尸羅達摩。華言戒法也。本于闐人。學業(yè)該通善知華梵。居于是國為大法師。唐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節(jié)度使楊襲古。與龍興寺僧請法為譯主。翻十地經。法躬讀梵文并譯語。沙門大震筆受。法超潤文。善信證義。悟空證梵文。又譯回向輪經。翻傳才畢繕寫欲終。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訖回。與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鍔等。相隨入朝。為沙河不通取回鶻路。其梵夾留北庭龍興寺藏。赍所譯唐本至京。即貞元五載也。法譯事方終。卻回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嶺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語云瞿薩怛那。華言乳國。亦云地乳也。
薛公達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3—809 【介紹】: 唐河中寶鼎人,字大順。薛播子,出嗣伯父薛據。始舉進士,不與先輩揖,作《胡馬》及《圓丘》詩,京師遍傳。德宗貞元九年擢進士第。補家令主簿,出佐鳳翔軍。以善射名,而為帥邢君牙不喜。后佐河陽軍。憲宗元和初,拜國子助教,分教東都生。暴疾而卒。
釋寶達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杭州靈隱寺僧也。素以持誦秘祝。獲效于世。故其所居之院。有印沙床照佛鑒等法器。浙江之潮。視天下尤險壯。秋高氣盛。則波濤湍激。至敗堤防。冒城郭。為生民患。于是達禱禳之。忽夜見偉人玄冠朱衣。擁徒從造前。謂達曰。弟子蓋吳之伍員也。昔以復仇雪恥之志。寓憤怒于天地間。以隳凌品匯。則其獲譴訶于善類多矣。茲賴師以慈憫悲悼之誠。使患解脫纏蓋。則庶幾以升濟矣。言訖而隱。后西岸果沙漲。人謂達所感致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寶達者。不知何許人也。遁是名山高乎道望。號剎利法師。以持密咒為恒務。其院中有印沙床照佛鑒。往者浙江也。驚濤巨浪為害實深。其潮大至則激射今湖上諸山焉。達哀其桑麻之地悉變?yōu)榻?。遂誦咒止?jié)裰?。一夜江濤中有偉人。玄冠朱衣導從甚繁而至。謂達曰。弟子是吳伍員。復仇雪恥者。非他人也。師慈心為物。員已聞命矣言訖而滅。明日寺僧怪問。昨夜車馬之喧為誰。具言其事。其冥感神理多此類也。自爾西岸沙漲彌年。還為百姓殖利。時所推稱翕然敷化。后罔知所終。 系曰。印沙床者何。通曰。有道之士居山必非寶器。疑其范筑江沙巧成坐榻歟。照佛鑒者何。通曰。即鑒燈耳。以其陸鴻漸貞元中多游是山述記。記達師節(jié)儉而明心之調度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0—836 【介紹】: 唐僧。天水人,俗姓趙。十歲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師,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德宗時被征,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順宗親之若兄弟,恩禮特隆。憲宗時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卒謚大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趙氏。居天水。世為秦著姓。母張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見所夢僧。白晝入室。摩其頂曰。教法必賴以大興。言訖訖失所在。甫高顙深目。大頤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鐘。始十歲。以沙彌。事崇福寺道悟禪師。十七歲。受具戒為比丘。隸安國寺。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傳唯識論于安國寺素法師。究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既而甫夢。梵僧以琉璃器。滿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盡納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謁文殊于清涼。闡華嚴于太原。其聲聞之美。達于帝聰。德宗朝。出入宮禁??拐撊宓?。詔賜紫方袍。歲時錫子異等夷。順宗在春坊。相與臥起。視若兄弟。恩禮特隆厚。憲宗御極。數幸其寺。常承顧問。待之不啻賓友。而甫儀范超邁。辭辯華贍。雖造次應對。未嘗不推致佛乘。而揚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靈。開秘殿以請福。錄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闡揚涅槃唯識。課持瑜伽悉地。轉上所施。以崇飾塔廟。務極雕繪。而丈室單床。惟日誦金剛經。默觀凈二而已。王公輿臺。壹以誠接。然豪門貴族。莫不瞻向。議者以為其有常不輕行。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長樂之南原。獲舍利圓瑩。謚大達。塔號玄秘。壽六十七。臘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輩。會昌中。相國斐公休頌德樹碑原上。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端甫。俗姓趙氏。天水人也。世為秦著姓焉。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歟。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正度為比丘。隸安國寺。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師。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傳唯識于安國寺素法師。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于當時。囊括川注逢源會委。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夫將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辯歟。無何謁文殊于清涼。眾圣皆現。演大經于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歲時錫施異于他等。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注納偏厚。而甫符彩超邁辭理響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子益知佛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qū)夏。縛吳斡蜀潴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甫率緇屬迎真骨于靈山。開法場于秘殿。為人請福親奉香燈。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蒼海無驚波。蓋參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歟。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標表凈眾者凡一十年。講涅槃唯識經論。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運三密于瑜伽。契無生于悉地。日持諸部十馀萬遍。指凈土為息肩之地。嚴金經為報法之恩。前后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而方丈單床靜慮自得。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向。薦金寶以致誠。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數不可殫書。而甫即眾生以觀佛。離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無丘陵。王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為成就常不輕行者。唯甫而已矣。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終夕而異香猶郁。其年七月六日遷于長樂之南原。遺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謚曰大達。塔曰玄秘。俗壽六十七。僧臘可數。門弟子僧尼約千馀輩。或講論玄言?;蚣o綱大寺。修禪秉律。分作人師五十。其徒皆為達者。會昌中相國裴公休。為碑頌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趙。天水人。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師。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傳唯識于安國寺素法師。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于當時。無何謁文殊于清涼。眾圣皆現。演大經于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子益知佛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賜謚曰大達。塔曰玄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蘇州吳人,字達夫。憲宗元和元年進士。歷遷秘書丞、江西觀察判官。剖斷公事,人人不冤。終日長吟,不視公牘,觀察使王仲舒微言之,竟拂衣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達夫,湖州(今屬浙江)人。早年受知于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因獻《蜀道易》詩以美之。憲宗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官太子率府參軍,遷殿中侍御史。穆宗長慶初(821)自秘書丞出為江西觀察使王仲舒判官。文宗大和九年(835)以前鳳翔少尹預誅鄭注,遷鳳翔行軍司馬。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中《吳門秀》、《尚書故實》、《新唐書·鄭注傳》等。暢才思敏捷,善以詩調戲。胡震亨云:“陸暢貴主催妝句,捷成得譽,觀他絕,兼亦興豪。”(《唐音癸簽》卷七)《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句。
唐詩匯評
陸暢,生卒年不詳,字達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貞元中,客游西蜀,作《蜀道易》稱美西川節(jié)度使韋皋,皋禮遇之。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為太子府僚屬。長慶初,為江西觀察使從事,大和初,入段文昌淮南幕,官監(jiān)察御史,后歷秘書丞,觀察判官。九年,因斬鄭注功,自前鳳翔少尹授鳳翔行軍司馬。暢工詩,才思敏捷。有《陸暢集》一卷(《宋史?藝文志》《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云溪友議
(暢)初為西江王大夫仲舒從事,終日長吟,不親公牘。府公微言,拂衣而去……及登蘭省,遇云陽公主下降劉都尉,百僚舉為儐相詩題之者,頃刻而成,其詩亦麗也?!瓋热艘躁懢齾且?,才思敏捷,凡所調戲,應對如流;復以詩嘲之,陸亦酬和。六宮大眙,凡十馀篇,嬪娥皆諷埔之。
尚書故實
陸暢字達夫,嘗為韋南康作《蜀道易》,首句“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蹦峡荡笙?,贈羅八百匹。
唐詩紀事
暢、字達夫,吳郡人。韋皋雅所厚禮。天寶時,李白為《蜀道難》以斥嚴武;暢更為《蜀道易》以美皋。
四溟詩話
陸暢作《蜀道易》以諛韋皋,翻案太白,辭義粗淺。
唐音癸簽
陸暢《貴主催妝》句,捷成得譽;觀他絕,兼亦興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營州柳城人,字達夫。徐知仁孫。憲宗元和初,官祠部員外郎。武元衡領蜀,辟為從事。入朝為屯田員外郎。六年,出為臺州刺史。九年,移衢州刺史。能詩工書,所書《徐偃王碑》極有楷法。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達夫,柳城(今遼寧朝陽)人。憲宗元和元年(806)為祠部員外郎。次年西川節(jié)度使武元衡辟為從事。五年奉召還京,武元衡有《西亭早秋送徐員外》等詩。六年以屯田員外郎出為臺州刺史,九年遷衢州刺史,寄物慰問朗州司馬劉禹錫,劉禹錫有《衢州徐員外使君遺以縞纻兼竹書箱因成一篇用答佳貺》詩記其事。徐放工書法,所書《徐偃王廟碑》,明陶宗儀以為“極有楷法”(《書史會要》卷五)。事跡略見《元和姓纂》卷二、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度圃娡饩帯费a詩1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1—874 【介紹】: 唐僧。海隅人,俗姓顧,字文舉。游學江淮諸勝寺,專講《南山律鈔》,又通《陰符》、《老子》、《莊子》等百家之書。宣宗時居吳郡破山寺。工詩,長于元和體。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1—874 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詩僧。初出家于何陽大福山,后游學江淮諸名剎。諳習佛典,兼通老莊百家之言。武宗滅佛時,退隱山間。宣宗大中間住持蘇州破山寺。《宋高僧傳》卷一六有傳。曾以五言詩效元和體作《青山履道歌》,已逸。今存詩集1卷,收《破山山居八詠》。《全唐詩》收入時,題作《山居八詠》。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字文舉。姓顧氏。世居海隅。蚤歲自河陽大福山。游學江淮諸剎。納戒之馀。專講南山律鈔。兼治涅槃圓音法華止觀。涉獵陰符老莊之書。模勒二王之筆跡。后參禪指。頗臻其妙。會武宗惑邪說。廢大教。嘆曰。我生不辰。有如此者。由是山棲野處。以適其變。宣宗時。佛法薦興。伽藍蘭若。往往脩舉。視鄉(xiāng)里尤甚焉。則達疇昔之化然也。太守韋曙加敬慕。咸通十二年。合郡四眾。請紹教戒。而達則嘯傲坰牧。不入城府。動經數載。雖貴士單事詣門。莫得而見。工詩章。喜唱和。用元和體。著青山履道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方臥疾。因絕食七日而逝。壽七十四。臘五十一。門人會清等。奉柩殯于寺東南三百步。既三年。就墳建塔焉。潁川陳言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常達。字文舉。俗姓顧。海隅人也。發(fā)跡何陽大福山。游學江淮諸勝寺。達允迪中和克完戒法。專講南山律鈔。后求涅槃圓音法華止觀。復通陰符老莊百家之書。其馀分時之學盡二王之筆跡。后隨方參禪詣于宗極。俄屬武宗滅法。嘆曰。我生不辰不自我后。由是寢默山棲。委裘遁世而無悶焉。宣宗重建法幢薦興精舍。合境民人皆達之化導。故太守韋曙特加崇重。身不衣繒纊。室唯蒙薜蘿。四眾知歸諸方慕化。其潔白鶴鷺如也。咸通十二年合郭。僧民請紹四眾教誨。或游遨坰牧?;驀[傲海壖。不出林麓動經數載。雖貴士單車詣門。莫得而見于七五言詩追用元和之體。著青山履道歌。播人唇吻。忽于自恣明辰鳩眾于長廊。合掌遂申長別。辭甚剛正。因臥疾不起。絕食七日而逝。實咸通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也。春秋七十四。僧臘五十一門人會清傳郎奉靈柩殯于寺之東南三百步。后年即墳起塔。穎川陳言撰塔銘。邑大夫汝南周思輯為檀信。乾符四年立碑焉。
李讓夷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隴西人,字達心。元和十四年擢進士第。初為鎮(zhèn)國李絳府判官,又從西川杜元穎幕府,累進諫議大夫。文宗開成初拜中書舍人。武宗初,李德裕秉政,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宣宗立,進司空、門下侍郎。拜淮南節(jié)度使,以疾還,卒于道,贈司徒。讓夷廉介不妄交,位雖劇顯,猶儉約自守,為世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