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70,分45頁顯示  上一頁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達善
達言
達奚
達窮
達巷
達志
三達尊
鄉(xiāng)達
哈達
撐達
北達
感達
送達
智達
達政
《漢語大詞典》:達善(達善)
(1).表達善意。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br />(2).薦舉善人。 晉 潘岳 《九品議》:“薦賢達善,各以類進。”
《漢語大詞典》:達言(達言)
超脫豁達的言談。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 敬禮 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后世誰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嘗嘆此達言,以為美談?!?晉 陸云 《歲暮賦》:“鑒通人之炯戒兮,懼 晏平 之達言。”《宋書·謝晦傳》:“御 莊生 之達言,請承風以為則。”
《漢語大詞典》:達奚(達奚)
復姓。 北周 有 達奚寔 。見周書本傳。
《漢語大詞典》:達窮(達窮)
將人民困窮之情上達于天子。周禮·夏官·太仆:“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連逆御僕與御庶子?!?鄭玄 注:“ 鄭司農(nóng) 云:‘窮謂窮寃失職則來擊此鼓以達於王,若今時上變事?lián)艄囊印?玄 謂達窮者,謂司寇之屬朝士,掌以肺石,達窮民,聽其辭以告以王?!?/div>
《漢語大詞典》:達巷(達巷)
處于重要交通地帶的巷子。 南朝 梁 劉孝綽 《棲隱寺碑銘》:“衢交達巷,門臨樹屏?!?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於五 印度 城邑、鄉(xiāng)聚、達巷、交衢,建立精廬,儲飲食,止醫(yī)藥,施諸羈貧,周給不殆?!?/div>
《漢語大詞典》:達志(達志)
(1).實現(xiàn)了愿望。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lián)句》:“喜顏非忸怩,達志無隕穫?!?br />(2).表達心意;表示出意愿。《宋史·樂志十二》:“皇天降物,屢化若神。圣實先識,躬以教民。功被天下,為萬世文。幣以達志,庶幾徹聞?!?/div>
《漢語大詞典》:三達尊(三達尊)
謂天下共同尊重的三個方面:爵位、高齡、德行。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趙岐 注:“三者天下之所通尊也?!?/div>
《漢語大詞典》:鄉(xiāng)達(鄉(xiāng)達)
指同鄉(xiāng)顯達的官吏。 清 李漁 《風箏誤·賀歲》:“賴有鄉(xiāng)達 戚補臣 ,係先君同盟好友?!?/div>
《國語辭典》:哈達(哈達)  拼音:hā dá
西藏、蒙古人用以敬佛或饋贈,表示恭敬和祝賀之物。為藏語kha btags的音譯。為絲或絹制成的長條型絲布,有白、黃、藍等色,傳統(tǒng)上多為白色,代表吉祥。藏人初次見面時皆獻上哈達為禮以表示恭敬。
《國語辭典》:撐達(撐達)  拼音:chēng dá
1.懂事、通曉事理。元。張壽卿《紅梨花》第一折:「這秀才忒撐達,將我問根芽。」明。高明《琵琶記。伯喈思家》:「這壁廂道咱是個不撐達害羞的喬相識,那壁廂道咱是個不睹是負心的薄幸郎?!?br />2.漂亮、美麗。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撐達,服色盡奢華。」
3.周到。元。喬吉《揚州夢》第三折:「性格穩(wěn)重,禮數(shù)撐達。」元。童童學士〈新水令。燒痕回綠套。錦上花〉曲:「想著他錦繡充腸,諸馀俊雅,山海填胸,所事?lián)芜_?!?/div>
《駢字類編》:北達(北達)
史記楚世家:西結(jié)境于趙,而北達于燕。三國布??則從,不待約而可舉也。
《漢語大詞典》:感達(感達)
猶感通。 北齊 魏收 《冊命齊王九錫冊文》:“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率民興行,感達區(qū)宇?!?/div>
分類:感通
《國語辭典》:送達(送達)  拼音:sòng dá
1.法律上指法院依法定方式,將判決書及訴狀等親自交付或由郵政單位送至訴訟關系人。若不能交付時,會使其具有知悉機會的行為。
2.把東西送到當事人手中。如:「收發(fā)人員將公文、卷宗送達各專屬單位辦理?!?/div>
《漢語大詞典》:智達(智達)
聰慧敏達。《后漢書·袁譚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span id="cdz4sfo" class="book">《三國志·吳志·孫霸傳》:“咸謂二宮,智達英茂。”
分類:聰慧
《漢語大詞典》:達政(達政)
猶達治。晉書·王導傳:“昔 魏武 ,達政之主也?!?span id="p82htot" class="book">《南史·孔琳之傳》:“乃舉朝大議,精才達政之士,莫不以宜復用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