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5詞典 11分類詞匯 54
《漢語大詞典》:交賒(交賒)
(1).賒欠。《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高陽樂人歌》:“可憐白鼻騧,相將入酒家;無錢但共飲,畫地作交賒?!?br />(2).紛亂無際。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論》:“物無遁形,但或結(jié)於身,或播於事,交賒紛綸,顯昧渺漫,孰覩其際哉?” 南朝 宋 周續(xù)之 《難釋疑論》:“盈換藏於日用,交賒昧乎理緣?!?br />(3).遠(yuǎn)近。參見“ 交 ”。
《漢語大詞典》:邇遠(yuǎn)(邇遠(yuǎn))
猶遠(yuǎn)近。 元 姚燧 《延厘寺碑》:“無閒邇遠(yuǎn),京師必致。”
分類:遠(yuǎn)近
《漢語大詞典》:賒促(賒促)
遠(yuǎn)近;緩急;長短。《宋書·禮志二》:“今臨軒拜授,則人君之大典,今古既異,賒促不同?!?span id="q2qy5p4" class="book">《南齊書·樂志》:“近世 王韶之 、 顏延之 竝四韻乃轉(zhuǎn),得賒促之中?!?唐 吳兢 貞觀政要·封建:“然命歷有賒促之殊,邦家有治亂之異?!?/div>
《漢語大詞典》:邇遙(邇遙)
猶遠(yuǎn)近。 宋 王安石 《重登寶公塔》詩之二:“他方出沒還如此,與物何心作邇遙?!?/div>
分類:遠(yuǎn)近
《漢語大詞典》:隃邇(隃邇)
遠(yuǎn)近。 章炳麟 《訄書·定律》:“愚以為 震旦 之地,隃邇?nèi)粢患?。?/div>
分類:遠(yuǎn)近
《國語辭典》:禮樂(禮樂)  拼音:lǐ yuè
禮與樂。禮乃行為道德的規(guī)范,而樂能調(diào)和性情、移風(fēng)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抖Y記。禮器》:「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以節(jié)事,脩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可知也?!埂读簳?。卷三五。列傳。蕭子恪》:「伏以圣旨所定樂論鐘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禮樂之教,致治所成?!?/div>
《漢語大詞典》:近遠(yuǎn)(近遠(yuǎn))
(1).指親近或疏遠(yuǎn)的人。漢書·公孫弘傳:“其性意忌,外寬內(nèi)深。諸常與 弘 有隙,無近遠(yuǎn),雖陽與善,后竟報其過,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膠西 ,皆 弘 力也?!?br />(2).近處和遠(yuǎn)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颯秣建國:“進(jìn)止威儀,近遠(yuǎn)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清 宋之繩 《梅花》詩:“漠漠凍云連近遠(yuǎn),荒荒野月照清寒?!?br />(3).謂遠(yuǎn)近的程度。 晉 木華 《海賦》:“徒識觀怪之多駭,乃不悟所歷之近遠(yuǎn)?!?span id="u9oorjc" class="book">《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李陵 問:‘火去此門近遠(yuǎn)?’左右報言:‘火去此間一里?!?宋 陳克 《謁金門》詞:“消息不知郎近遠(yuǎn),一春長夢見?!?br />(4).偏義復(fù)詞。謂遠(yuǎn)。 元 無名氏 《替殺妻》楔子:“不多近遠(yuǎn)有個員外,待要結(jié)義小人做兄弟?!?元 無名氏 《千里獨(dú)行》楔子:“[ 張虎 云:] 張飛 言道, 曹丞相 軍馬,偌近遠(yuǎn)來到這里,人困馬乏,他要今晚夜間,領(lǐng)兵來偷營刼寨?!?/div>
《國語辭典》:親疏(親疏)  拼音:qīn shū
親近與疏遠(yuǎn)。《漢書。卷一○○。敘傳上》:「因召宗族,各以親疏加恩施,散數(shù)百金?!?/div>
《國語辭典》:禹貢(禹貢)  拼音:yǔ gòng
《書經(jīng)》夏書的篇名。載山川道里之遠(yuǎn)近及物產(chǎn)之所宜。
《漢語大詞典》:隱顯(隱顯)
(1).隱沒與顯現(xiàn)。荀子·天論:“故道無不明,外內(nèi)異表,隱顯有常,民陷乃去?!?span id="jiurea5" class="book">《京氏易傳》卷下:“仰觀俯察在乎人,隱顯災(zāi)祥在乎天?!?span id="agauwj8" class="book">《南史·隱逸傳上·漁父》:“落日逍遙渚際,見一輕舟陵波隱顯?!?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今雖未見其畫,讀諸跋,常覺依稀隱顯,都在目中?!?王西彥 《鄉(xiāng)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綠的田野,彎曲如畫的溪流,屏障似的遠(yuǎn)山和散落隱顯的村屋?!?br />(2).特指文義的含蓄和顯露。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shù)?!?清 龔自珍 《春秋決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義之僅存,而得之乎出沒隱顯之間。”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譜》:“回互激射之法備,而后隱顯之義見矣?!?br />(4).默默無聞和名揚(yáng)遠(yuǎn)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傳下·劉炫:“隱顯人間,沉浮世俗?!?明 張三光 《蔣石原先生傳》:“且先生布素終身,隱顯一致,非獨(dú)令后世師吾儉也。”如:我眼見他們的升沉隱顯。
《國語辭典》:天眼  拼音:tiān yǎn
一種能看到眾生死后投生何處、苦樂狀況,以及世間各種形形色色的神通能力。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大士天眼所照,預(yù)睹未來。」
《國語辭典》:侯服  拼音:hóu fú
古代王城外圍,按一定距離所劃分的區(qū)域。夏制指離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參見「五服」2.條。《書經(jīng)。禹貢》:「五百里侯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國語辭典》: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穿王侯的衣服,吃珍美的食物。形容生活極為奢華?!稘h書。卷一○○。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埂稌x書。卷五五。夏侯湛傳》:「湛族為盛門,性頗豪侈,侯服玉食,窮滋極珍。」
《漢語大詞典》:九賦(九賦)
周 代的九類賦稅。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歛財(cái)賄: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郊之賦,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七曰關(guān)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幣餘之賦。” 鄭玄 注:“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此平民也。關(guān)市、山澤謂占會百物,幣餘謂占賣國中之斥幣,皆未作當(dāng)增賦者。”按,前六種賦稅皆以地區(qū)遠(yuǎn)近為區(qū)別,征土地產(chǎn)物;關(guān)市之賦征商旅稅;山澤之稅征礦、漁、林業(yè)稅;幣馀之賦指不屬以上各類的其他賦稅。后以“九賦”泛指各類賦稅。 南朝 宋 鮑照 《喜雨奉勅作》詩:“關(guān)市欣九賦,倉廩開萬箱?!?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武帝紀(jì)》:“軍國器用,動資四表,不因厥產(chǎn),咸用九賦。”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狀》:“示優(yōu)裕之德以周惠,利緩九賦?!?/div>
《漢語大詞典》:闊狹(闊狹)
(1).寬與狹;距離的遠(yuǎn)近。史記·天官書:“大小有差,闊狹有常?!?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闊狹,若三臺星相去遠(yuǎn)近?!?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歸心:“百里之物,數(shù)萬相連,闊狹從斜,常不盈縮?!?span id="wqrtedq" class="book">《水滸傳》第四七回:“不問路道闊狹,但有白楊樹的轉(zhuǎn)灣,便是活路;沒那樹時,都是死路?!?br />(2).猶疏密。史記·李將軍列傳:“ 廣 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射戲求疏密,持酒以飲不勝者?!?br />(3).猶緩急;寬嚴(yán)。漢書·兒寬傳:“ 寛 表奏開六輔渠,定水令以廣溉田,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顏師古 注:“謂有貧弱及農(nóng)要之時不即徵收也?!?span id="ia8ts3t" class="book">《資治通鑒·漢武帝元鼎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余謂闊,謂征斂稍寛、禁防疏闊之時;狹,謂督促迫急之時。闊時不急征收,假貸與民,使?fàn)I生業(yè)。”一說,指寬裕與窘迫。參閱 王先謙 《〈漢書〉補(bǔ)注》。 唐 劉禹錫 《砥石賦》:“得既有自,失豈無因? 漢 氏以還,三光景分。隨道闊狹,用之得人。五百餘年, 唐 風(fēng)始振?!?br />(4).指虛實(shí)、強(qiáng)弱等具體情況。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諸葛瑾 ﹞書與 遜 云:‘大駕已旋,賊得 韓扁 ,具知吾闊狹。且水乾,宜當(dāng)急去?!?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宋書·蕭思話傳》:“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國諱,所承使人,不知闊狹,既還在路,漸有所聞,猶謂人倫無容有此,私懷感慨,未敢在言?!?span id="7enttbo"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 魏 騎潰去, 崇 亦引還,斬首獲生,具言敵中闊狹,眾心稍振?!?/div>
《漢語大詞典》:祫祭
古代天子諸侯所舉行的集合遠(yuǎn)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廟的大合祭。禮記·曾子問:“祫祭於祖,則迎四廟之主。主出廟入廟必蹕?!?孔穎達(dá)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謂當(dāng)?shù)勚陝t祝迎高、曾、祖、禰四廟,而於大祖廟祭之。天子祫祭則迎六廟之主。今言四廟者,舉諸侯言也?!?span id="mttsa8l" class="book">《穀梁傳·文公二年》:“祫祭者,毀廟之主陳于大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范寧 注:“祫祭者,皆合祭諸廟。已毀未毀之主,於大祖廟中以昭穆為次序。”《漢書·韋玄成傳》:“祫祭者,毀廟與未毀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fù)為昭,古之正禮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東觀漢記·張純傳》:“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備禮成,故合聚飲食也?!?清 昭槤 嘯亭續(xù)錄·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歲暮太廟祫祭。凡捧帛執(zhí)爵諸執(zhí)事官,皆用圣祖以下宗支諸王公將軍充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