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跡象
美跡
垂跡
浮跡
血跡
沈跡
道跡
近跡
著跡
末跡
屈跡
遐跡
跡印
跡微
同跡
《國語辭典》:跡象(跡象)  拼音:jī xiàng
可供追尋查探的線索、現(xiàn)象。如:「根據(jù)種種跡象顯示,他有重大涉案嫌疑?!埂赌鹾;ā返谌寤兀骸冈星锏摹窗掺澈m〉,自我作古,戛戛獨造,也有求生求新的跡象?!?/div>
《駢字類編》:美跡
隋書高祖紀:芳風美跡。歌頌獨存。王勃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星馳一介,留美跡于芳亭。云委八行,抒勞思于彩筆。
《漢語大詞典》:垂跡(垂跡)
佛教謂佛、菩薩從本體上示現(xiàn)種種化身,濟度眾生。 晉 僧肇 《注〈維摩經(jīng)〉序》:“幽關難啟,圣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
《漢語大詞典》:浮跡(浮跡)
飄泊不定的行蹤。 唐 孟郊 《同年春宴》詩:“浮跡自聚散,壯心誰別離?!?/div>
《國語辭典》:血跡(血跡)  拼音:xiě jī
血液滴落或沾附于各種物體上的痕跡。通??蓳?jù)以偵斷刑案?!度龂萘x》第二○回:「微露素絹,隱見血跡?!埂冻蹩膛陌阁@奇》卷六:「便有個把好事的人盤問他起來,口里含糊,滿牙關多是血跡?!?/div>
分類:留下痕跡
《漢語大詞典》:沈跡(沈跡)
亦作“沉跡”。 隱跡;匿跡。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赫矣 高祖 ,肇載天祿,沉跡中鄉(xiāng),飛名帝録?!?/div>
分類:隱跡匿跡
《漢語大詞典》:道跡(道跡)
亦作“道蹟”。
(1).道家的教義。《南史·顧歡傳》:“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為己。” 唐 郝處俊 《僧道拜君親議狀》:“竊聞道跡希微,立言資於黼帝;釋教虛寂,垂法依於國王。”
(2).道家的事業(yè)。 唐 王紹宗 《兄元宗口授銘》序:“外姻密友,憑真考行,強號曰 太和先生 ,庶追道跡,先眾妙也?!?br />見“ 道跡 ”。
《韻府拾遺 陌韻》:近跡(近跡)
梁書何點傳:又敕點弟胤曰:心游物表,不滯近跡,脫落形骸,寄之遠理。
《國語辭典》:著跡(著跡)  拼音:zháo jī
留下痕跡。
分類:留下痕跡
《漢語大詞典》:末跡
(1).喻晚年。文選·陸機〈嘆逝賦〉:“解心累於末跡,聊優(yōu)游以娛老?!?李善 注:“末跡,喻老。”
(2).次要的事。 清 管同 《〈方植之文集〉序》:“性命修于身,勛業(yè)皆其末跡也?!?王闿運 《御夷論一》:“和戰(zhàn)者,政教之末跡;諍議者,謀國之下道?!?/div>
分類:次要晚年
《漢語大詞典》:屈跡(屈跡)
亦作“ 屈跡 ”。 猶屈身。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 梁武 ﹞博通群籍而讓齒乎一卷之師,劒氣凌云而屈跡於萬夫之下?!?唐 張讀 《人虎傳》:“ 徵 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跡卑僚,嘗鬱鬱不樂?!?span id="mz8vhck" class="book">《新五代史·趙犨傳》:“然 犨 陰識 太祖 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跡,為自託之計。” 金 王若虛 《王氏先塋之碑》:“未冠失怙,迫於家累,屈跡刀筆中?!?/div>
分類:屈身
《國語辭典》:遐跡(遐跡)  拼音:xiá jī
前人的事跡。漢。揚雄河東賦〉:「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div>
《漢語大詞典》:跡印
痕跡。 巴金 《電》三:“我也知道過去的生活在一個人的心靈上留下的跡印是很難消滅的?!?巴金 憶·憶:“那許多被我愛過的生命在我的心上刻劃了那么深的跡印,我能夠把他們完全忘掉么?”
分類:痕跡
《韻府拾遺 微韻》:跡微(跡微)
富珠哩翀詩:忠文峨眉英,始也跡甚微。
《韻府拾遺 陌韻》:同跡
宋書顧覬之傳:忘生而生逾全。遺神而神彌暢。若玉門犁丘蓋。同跡于人。故同人有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