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1  2  4  5  6  7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故跡
宦跡
履跡
晦跡
墨跡
托跡
托跡
奇跡
接跡
遠跡
游跡
滅跡
混跡
發(fā)跡
聲跡
《漢語大詞典》:故跡(故跡)
亦作“故蹟”。 舊跡;遺跡。《漢書·溝洫志》:“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跡而穿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穀水:“雖石磧淪敗,故跡可憑?!?宋 曾鞏 《墨池記》:“ 羲之 嘗慕 張芝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 許地山 《女兒心》三:“她只想著去看 安期生 升仙的故跡?!?br />見“ 故跡 ”。
分類:遺跡
《漢語大詞典》:宦跡(宦蹟)
做官的事跡;政績。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雜志·世事相反》:“今世人事亦有相反者……官愈尊則愈言欲退休,官愈不達則愈自述宦蹟?!?清 姚瑩 《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記》:“其生平宦蹟事功文章,著於史傳?!?清 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詩:“此地宦蹟多,異政丹青揭?!?br />亦作“ 宦跡 ”。 謂做官的經(jīng)歷、行蹤。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宦跡浮沉,餘生淹滯,新添明鏡鬢邊絲?!?清 蔣士銓 臨川夢·寄曲:“自二姑亡后,幾番要將他手評《牡丹亭》本子寄與 湯爺 。怎奈他宦跡轉(zhuǎn)遷, 張 許 二位相公,又各有事於四方,因循躭閣,不覺二十餘載。” 清 張佩綸 《論閨秀詩》之二十:“幽篁逸韻勝 鷗波 , 趙管 風流奈爾何;似悔王孫留宦跡,小詩時復入禪多?!?/div>
《漢語大詞典》:履跡(履跡)
亦作“ 履跡 ”。
(1).謂踏著前人的足跡。指承襲祖業(yè)。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躡基履跡,播德芳聲。”
(2).足跡。 南朝 陳 何楫 《班倢伃》詩:“履跡隨恩故,階苔逐恨新?!?唐 岑參 《長門怨》詩:“緑錢生履跡,紅粉濕啼痕。”
(3).事跡。 清 劉大櫆 《〈王天孚詩集〉序》:“余讀其詩,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 履跡 ”。
《國語辭典》:晦跡(晦跡)  拼音:huì jī
隱藏行蹤,不與人交往。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昔遭衰世皆晦跡,今幸樂國養(yǎng)微軀。」
分類:隱居匿跡
《國語辭典》:墨跡(墨跡)  拼音:mò jī
手寫所留的原本。也指書畫的真跡?!端螘>砹?。范曄傳》:「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挂沧鳌改E」。
《國語辭典》:托跡(託跡)  拼音:tuō jī
寄托形跡。有寄托身心的意思?!段倪x。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托跡黃老,辭世卻粒?!挂沧鳌竿蟹帧埂?/div>
《漢語大詞典》:托跡(托跡)
亦作“ 托跡 ”。 猶寄身。多指寄身方外,或遁處深山或賤位,以逃避世事。 明 高啟 《送呂山人入道序》:“而其隱也,皆托跡山林為 老氏 之徒?!?明 夏完淳 《獄中上母書》:“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 清 新小武 《易水餞荊卿》:“因此隱忍遷就,托跡屠沽?!?/div>
《國語辭典》:奇跡(奇跡)  拼音:qí jī
異于尋常、令人無法理解的跡象或事情。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無知睿敏,獨昭奇跡。」也作「奇跡」。
《國語辭典》:奇跡(奇蹟)  拼音:qí jī
自然界或人世間異于尋常、令人無法理解的怪異現(xiàn)象或事情。如:「他大難不死,真是一個奇跡。」也作「奇跡」。
《漢語大詞典》:接跡(接跡)
亦作“接蹟”。 足跡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趙璘 因話錄·徵:“銅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趨?!?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聲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微子之命:“后之經(jīng)生不知此義,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跡于天下矣?!币嘀^相繼。 唐 韓愈 《伯夷頌》:“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劉基 《送黃叔旸歸金華覲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訓,以接跡於古昔圣賢而后已也?!?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覺世訓》:“歷 漢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憲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號。”
見“ 接跡 ”。
《漢語大詞典》:遠跡(遠跡)
亦作“ 遠跡 ”。
(1).遠大的業(yè)績。管子·小匡:“昔吾先王 周昭王 穆王 ,世法 文 武 之遠跡,以成其名?!?漢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昔 夫差 承 闔閭 之遠跡,用 申胥 之訓兵,棲越 會稽 ,可謂強矣。”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長算屈於短日,遠跡頓於促路?!?李善 注:“跡,功業(yè)也。”
(2).猶遠游。后漢書·張衡傳:“盍遠跡以飛聲兮,熟謂時之可蓄?” 李賢 注:“言何不遠游以飛聲譽,誰謂時之可待?”參見“ 遠游 ”。
(3).遠竄。漢書·公孫弘卜式等傳贊:“ 公孫弘 、 卜式 、 兒寬 皆以鴻漸之翼困于燕爵,遠跡羊豕之間?!?顏師古 注:“遠跡,遠竄其跡也?!?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三:“ 漢靈帝 時, 陳留 蔡邕 ,以數(shù)上書陳奏,忤上旨意,又內(nèi)寵惡之,慮不免,乃亡命江海,遠跡 吳會 。” 南朝 梁 沈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蝝蝗弗起,豺虎遠跡?!?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土番點卯》:“為民牧者,能畜盜以捕盜,亦猶畜猴以嚙鼠,俾盜皆遠跡,而不為民害?!?br />(4).蹤跡遠離塵世。謂隱居。《宋書·隱逸傳·雷次宗》:“吾少嬰羸患,事鐘養(yǎng)疾,為性好閑,志棲物表,故雖在童稚之年,已懷遠跡之意?!?宋 曾鞏 《冬望》詩:“我生智出豪俊下,遠跡久此安蒿萊?!?清 黃景仁 《僧舍夜月》詩:“遠跡已堪鄰虎豹,定心可許問魚龍?!?/div>
《國語辭典》:遠游(遠遊)  拼音:yuǎn yóu
1.到遠處旅游?!墩撜Z。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八:「奈吾師遠游,急切未來?!?br />2.《楚辭》的篇名。王逸以為屈原所作,托意與仙人遠游山川,無所不到;后世懷疑非屈原之作。
《漢語大詞典》:游跡(遊跡)
猶浪跡,漫游。 清 周亮工 《題與然大師畫冊前》:“棄家薙髮為 罻麟和尚 弟子,游跡 浙 中。”
游覽所到之地。 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大中橋 外,本來還有一座 復成橋 ,是船夫口中的我們的游跡盡處,或也是 秦淮河 繁華的盡處了。” 林建征 《鶯歌?!?/span>:“然而,它最偏僻的這一角,就是游跡最廣的 蘇軾 也沒到過?!?br />猶游蹤。 晉 陶潛 《悲從弟仲德》詩:“宿草旅前庭,階除曠游跡?!?span id="rgd61yh" class="book">《禪真逸史》第四十回:“世子稱孤丕振家,先君游跡遍天涯。”
《國語辭典》:滅跡(滅跡)  拼音:miè jī
消滅蹤跡?!段倪x。李陵。答蘇武書》:「滅跡掃塵,斬其梟帥?!?/div>
《國語辭典》:混跡(混跡)  拼音:hùn jī
使行跡混雜在群眾當中。多指隱身不露。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毀容懷赤紱,混跡戴黃巾。」宋。陸游 好事近。混跡寄人間詞:「混跡寄人間,夜夜畫樓銀燭?!?/div>
《國語辭典》:發(fā)跡(發(fā)跡)  拼音:fā jī
發(fā)達、得意。《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德璉發(fā)跡于此魏,足下高視于上京。」《喻世明言。卷一一。趙伯升茶肆遇仁宗》:「我狀元到手,只為字黜落。知命中該發(fā)跡,在茶肆遭遇大官人,原來正是仁宗皇帝?!挂沧鳌赴l(fā)積」。
《漢語大詞典》:聲跡(聲跡)
亦作“ 聲跡 ”。
(1).聲望與事跡。后漢書·李法傳:“﹝ 李法 ﹞出為 汝南 太守,政有聲跡。”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大統(tǒng)寺:“ 蘇秦 時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應是碑銘之類,頌其聲跡也?!?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平生仕宦,聲跡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臺綱二·體察》:“提刑按察司除聲跡不好者,仰御史臺體察,雖未任滿,許行奏代?!?明 李東陽 《武昌府學重修記》:“ 張公 以春秋舉進士,績學翰林,歷著聲跡。”續(xù)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邊遠見職有聲跡者,使之內(nèi)遷?!?br />(2).猶言音訊行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惡分疏:“ 宋 人 許晝 , 閩 人 黃遘 , 遘 嘗宰 滑州 衛(wèi)南 ,與 畫 聲跡不疎?!?span id="alvscpi"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一旦聲跡彰露,親庭罪責,將妾拘繫于內(nèi),郎趕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卻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錄音機或語音學儀器記錄下來的聲音。 陳原 《社會語言學》9.1:“由于現(xiàn)代錄像和錄音技術(shù)的發(fā)展,所有聲跡或圖像,都能很方便地錄下來給人研究?!?/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