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迷跡
銘跡
昧跡
情跡
跧跡
舉跡
剪跡
警跡
杰跡
劣跡
連跡
舋跡
售跡
數(shù)跡
繩跡
《韻府拾遺 陌韻》:迷跡
高翥詩:鳥道秋迷跡,禪房畫掩關(guān)。
《漢語大詞典》:銘跡(銘跡)
在碑石上銘刻文辭。穆天子傳卷二:“天子五日觀于 舂山 之上,乃為銘跡于 縣圃 之上,以詔后世。” 郭璞 注:“謂勒石銘功德也, 秦始皇 、 漢武帝 巡守登名山,所在刻石立表,此之類也?!?/div>
《韻府拾遺 陌韻》:昧跡
魏書肅宗紀(jì):皇太后親覽萬機(jī),詔曰:其有懷道丘園,昧跡板筑,宜廣戔帛,緝和鼎飪。
《漢語大詞典》:情跡
情狀。后漢書·獨(dú)行傳序:“而情跡殊雜,難為條品,片辭特趣,不足區(qū)別?!?清 江藩 《漢學(xué)師承記·王蘭泉》:“勘 方家淵 堤工時(shí),按冊(cè)丈量,無偷減情跡?!?/div>
分類:情狀
《漢語大詞典》:跧跡(跧跡)
謂隱居潛伏。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李匯征》:“老身弱齡不肖,浪游江湖,交結(jié)奸徒,為不平事。后遇 李涉 博士,蒙簡(jiǎn)一詩,因而跧跡?!?/div>
分類:隱居潛伏
《漢語大詞典》:舉跡(舉跡)
發(fā)跡。北齊書·文宣帝紀(jì):“自舉跡藩旟,頌歌總集,入統(tǒng)機(jī)衡,風(fēng)猷弘遠(yuǎn)。”
分類:發(fā)跡
《漢語大詞典》:剪跡
猶滅跡。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愿引身而剪跡,抱末志而幽藏?!?/div>
《漢語大詞典》:警跡(警跡)
見“ 警跡人 ”。
《漢語大詞典》:警跡人(警跡人)
元 制,凡犯盜竊或強(qiáng)盜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項(xiàng)、臂刺字,列入特殊戶籍,加以監(jiān)督,稱之為“警跡人”。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二折:“那里有刺了臂的 王仲宣 ,黥了額的 司馬遷 ,那里有警跡人 賈生 、 子建 ?!?span id="175fphr" class="book">《元史·刑法志二》:“諸有司承告被盜,輒將警跡人,非理枉勘身死,卻獲正賊者,正問官笞五十七,解職?!币嗍》Q“ 警跡 ”。 元 黃溍 《青陽縣尹徐君墓志銘》:“有僧某者,通民婦,為其夫所擊毆而銜之。適有遭劫殺者,賊弗得,僧為飛書誣其夫及有他怨隙者七人,故以書墮邏卒家。七人中或以罪黥,卒得之曰:‘此警跡也?!虿吨尾灰伞>炱鋵w?!眳㈤?span id="7rzrj7b" class="book">《元史·刑法志三》。
《漢語大詞典》:杰跡(傑跡)
猶偉績(jī)。 唐 韋瓘 《南陵縣大農(nóng)陂記》:“ 大農(nóng) 杰跡,功符天作,可以論古對(duì)能,豈有媿乎?”
分類:偉績(jī)
《國語辭典》:劣跡(劣跡)  拼音:liè jī
惡劣的事跡。如:「過去的劣跡一一被揭發(fā)后,他不得不自動(dòng)請(qǐng)辭。」
《漢語大詞典》:連跡(連跡)
亦作“ 連跡 ”。
(1).蹤跡相連。 清 沈名蓀 《長安富人行》:“ 長安 富人多似昔,九陌三衢馬連跡?!?br />(2).追隨,仿效。 三國 魏 伏義 《與阮嗣宗書》:“動(dòng)則不能龍攄虎超,同機(jī) 伊 霍 ;靜則不能珠潛璧匿,連跡 巢 光 。”
《漢語大詞典》:舋跡
罪行,劣跡。《陳書·到仲舉傳》:“二三舋跡,彰於朝野,反道背德,事駭聞見?!?/div>
分類:罪行劣跡
《漢語大詞典》:售跡(售跡)
猶發(fā)跡。謂揚(yáng)名立業(yè)。 唐 司空?qǐng)D 《上譙公書》:“抑自古釣奇而售跡者,既多以分蹇,動(dòng)無所合,且寔必俟臨機(jī),方見其萬一?!?/div>
《漢語大詞典》:數(shù)跡(數(shù)跡)
猶數(shù)理。數(shù)術(shù)之理。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論:“夫煥乎文章,時(shí)或乖用;本乎禮樂,適末或疎。及其陶搢紳,藻心性,使由之而不知者,豈非道邈用表,乖之?dāng)?shù)跡乎?” 李賢 注:“言文章禮樂,其道邈遠(yuǎn),出於常用之表,不可以數(shù)跡求也?!?/div>
《漢語大詞典》:繩跡(繩跡)
衍化蹤跡。 魯迅 《墳·人之歷史》:“ 德 之 黑格爾 者……顧亦不篤於舊,多所更張,作生物進(jìn)化系圖,遠(yuǎn)追動(dòng)植之繩跡,明其蔓衍之由。”
分類: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