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望塵追跡(望塵追跡)
比喻趕上別人的前進速度。 孫中山 《建國方略·知行總論》:“ 唐 虞 三代甫由草昧而入文明,乃至 成周 ,則文物已臻盛軌,其時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學術工藝,幾與近代之 歐 美 并駕齊驅,其進步之速,大非 秦 漢 以后所能望塵追跡也?!?/div>
《分類字錦》:投跡王庭
顏延之 逮事休命始,投跡階王庭。
分類:
《高級漢語詞典》:希蹤禹跡
向大禹學習,希望得到成功
《漢語大詞典》:畏影避跡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焙笠浴拔酚氨苒E”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擾。陳書·蕭允傳:“時寇賊縱橫,百姓波駭,衣冠士族,四出奔散, 允 獨不行。人問其故, 允 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豈可逃而獲免乎…… 莊周 所謂畏影避跡,吾弗為也?!碎]門靜處,并日而食,卒免於患?!币嘧鳌?畏影而走 ”。 宋 歐陽修 《六一居士傳》:“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 莊生 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div>
分類:事理
《國語辭典》:無跡可尋(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沒有蹤跡可以尋求。指做事不著痕跡?!端螘?。卷五三。謝方明傳》:「有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跡可尋?!?/div>
《漢語大詞典》:無跡可求(無跡可求)
見“ 無跡可尋 ”。
《國語辭典》:無跡可尋(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沒有蹤跡可以尋求。指做事不著痕跡?!端螘?。卷五三。謝方明傳》:「有必宜改者,則以漸移變,使無跡可尋。」
《漢語大詞典》:縮跡(縮跡)
隱藏蹤跡。 宋 蘇舜欽 《上孫沖諫議書》:“茍非遇大賢君子,智識度越,則縮跡避訕,碌碌走趨之不暇也?!?/div>
《分類字錦》:蹋石有跡(蹋石有跡)
漢書武帝紀:獲汗血馬來。注:應劭曰:大宛舊有天馬種,蹋石汗血,汗從前肩膊出如血,號一日千里。師古曰:蹋石者,謂蹋石而有跡,言其蹄堅利。
分類:
《駢字類編》:壇跡(壇跡)
唐書禮樂志:唐太宗已平突厥,而年榖屢豐,群臣請封泰山。太宗初頗非之,已而遣中書侍郎杜正倫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壇跡,以是歲兩河大水而止。
《漢語大詞典》:肆跡
放開腳步。謂到處游覽。 清 黃鷟來 《題毛闇齋采芝圖》詩:“肆跡斂文藻,委懷在長年;安得 筇 竹杖,相從住云端?!?/div>
《漢語大詞典》:韜神晦跡(韜神晦跡)
謂隱藏蹤跡。隋書·薛道衡傳:“粵若 高祖文皇帝 ,誕圣降靈則赤光照室,韜神晦跡則紫氣騰天?!?/div>
《國語辭典》:韜聲匿跡(韜聲匿跡)  拼音:tāo shēng nì jī
隱匿起來,不再露面。《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昔聞投簪逸海岸」句下李善注引晉。摯虞 徵士胡昭贊:「投簪卷帶,韜聲匿跡。」
《漢語大詞典》:韜跡隱智(韜跡隱智)
謂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北齊 劉晝 新論·韜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跡隱智,以密其外。”
《國語辭典》:韜光晦跡(韜光晦跡)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ī
比喻隱藏才能,不露于外?!缎咽篮阊浴>硭摹?。馬當神風送滕王閣》:「單說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懷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異寶、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挂沧鳌富捋E韜光」。
《漢語大詞典》:韜光斂跡(韜光斂跡)
同“韜光晦蹟”。 明 袁宏道 《德山麈譚》:“學道人須是韜光斂跡,勿露鋒芒,故曰潛曰密。若逞才華,求名譽,此正道之所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