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5  6  7  8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掃跡
削跡
手跡
圣跡
隱跡
投跡
筆跡
妙跡
朝跡
異跡
斂跡
萍跡
王跡
實(shí)跡
前跡
《漢語大詞典》:掃跡(掃跡)
見“ 掃跡 ”。
亦作“掃蹟”。
(1).掃帚掃過的痕跡。 晉 左思 《嬌女》詩:“明朝弄梳臺(tái),黛眉類掃跡?!?br />(2).掃除車輪痕跡。表示謝絕賓客。 南朝 齊 孔稚圭 《北山移文》:“或飛柯以折輪,乍低枝而掃跡?!?br />(3).指絕跡。 宋 陸游 《山園雜詠》之三:“俗客年來真掃跡,清樽日暮獨(dú)忘歸?!?/div>
《國語辭典》:削跡(削跡)  拼音:xuè jī
隱藏起來,消聲匿跡?!肚f子。漁父》:「丘再逐于魯,削跡于衛(wèi),伐樹于宋,圍于陳蔡?!埂读凶?。楊朱》:「孔子明帝王之道,應(yīng)時(shí)君之聘,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div>
《國語辭典》:手跡(手跡)  拼音:shǒu jī
手寫的墨跡或所畫的圖畫。如:「這幅山水畫是張大千的手跡。」也作「手跡」。
《國語辭典》:圣跡(聖蹟)  拼音:shèng jī
圣人的遺跡。如:「山東省曲阜縣有許多與孔子有關(guān)的圣跡,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成為觀光景點(diǎn)了?!?/div>
《漢語大詞典》:隱跡(隱跡)
見“ 隱跡 ”。
亦作“隱蹟”。 隱藏蹤跡。指隱居。后漢書·方術(shù)傳下·郭玉:“弟子 程高 尋求積年,翁乃授之。 高 亦隱跡不仕?!?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bǔ)編·葉法善》:“汝當(dāng)輔我 睿宗 及 開元 圣帝,未可隱跡山巖,以曠委任?!?王西彥 《靜水里的魚》:“哪里能夠了解另一個(gè)隱跡山林的人的心境呢?”
《國語辭典》:投跡(投跡)  拼音:tóu jī
投身。《文選。揚(yáng)雄。解嘲》:「是以欲談?wù)?,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埂段倪x。鐘會(huì)。檄蜀文》:「誠能深鑒成敗,邈然高蹈,投跡微子之蹤,措身陳平之軌?!?/div>
《國語辭典》:筆跡(筆跡)  拼音:bǐ jī
1.字跡?!度龂萘x》第三六回:「程昱賺得徐母筆跡,乃仿其字體,詐修家書一封?!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七:「那筆跡從來認(rèn)得,且詞中意思有在,真是拙妻所作無疑。」
2.書畫的真跡。唐。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詩:「貴戚權(quán)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div>
《漢語大詞典》:妙跡
(1).指佳妙的書法作品。《晉書·王羲之傳》:“吾昔有 伯英 章草十紙,過 江 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絶?!?宋 黃庭堅(jiān) 《跋〈蘭亭〉》:“及 蕭 氏 宇文 焚蕩之餘,千不存一。 永 師晚出,所見妙跡,唯有《蘭亭》。”
(2).謂不平凡的事跡。 唐 李嶠 《紙》詩:“妙跡 蔡侯 施,芳名 左伯 馳。”
《漢語大詞典》:朝跡
在朝廷的蹤跡。謂在朝做官。 宋 陸游 《村飲示鄰曲》:“七年收朝跡,名不到權(quán)門。”
《漢語大詞典》:異跡(異跡)
(1).不同的行為、行跡。 晉 慧遠(yuǎn) 《沙門袒服論》:“於是服膺圣門者,咸履正思順,異跡同軌,緬素風(fēng)而懷古,背華俗以洗心?!?br />(2).優(yōu)異的政績(jī)。漢書·路溫舒?zhèn)?/a>》:“遷 臨淮 太守,治有異跡,卒於官。” 晉 袁宏 后漢紀(jì)·明帝紀(jì)上:“ 鴻 官至 瑯邪 太守,所在有異跡。” 宋 王安石 《答戚郎中啟》:“民無隱情,治有異跡?!?br />(3).反叛的形跡。南史·劉季連傳:“ 季連 有憾於 遙欣 ,乃密表 明帝 言其有異跡?!?span id="shxf2p2" class="book">《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包藏禍心者,謂之異志。形見於事為,謂之異跡?!?br />(4).奇異的事跡。 宋 蘇軾 《趙先生舍利記》:“ 盎 與先生異跡極多, 張道安 作先生墓誌,具載其事?!?/div>
《國語辭典》:斂跡(斂跡)  拼音:liàn jī
1.隱蔽起來,不敢露面?!侗阕?。外篇。知止》:「夫矰繳紛紜則鴛雛徊翮,坑阱充蹊則麟虞斂跡?!?br />2.退隱?!稌x書。卷八六。列傳。張軌》:「加以寢患委篤,實(shí)思斂跡避賢?!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14000' target='_blank'>岑參 〈終南山雙峰草堂作〉詩:「斂跡歸山田,息心謝時(shí)輩?!?br />3.自我約束,不敢放縱。《新唐書。卷一七五。列傳。劉棲楚》:「棲楚一切窮治,不閱旬,宿奸老蠹為斂跡?!埂缎咽篮阊浴>砣?。汪大尹火焚寶蓮寺》:「蒞任之后,摘伏發(fā)隱,不畏豪橫,不上半年,治得縣中奸宄斂跡,盜賊潛蹤,人民悅服?!?/div>
《漢語大詞典》:萍跡(萍跡)
亦作“ 萍跡 ”。 喻人四處漂流,行蹤無定。 唐 牟融 《有感》詩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臨一悵神?!?宋 黃公度 《春日懷王慶長(zhǎng)》詩:“王孫緣底事,萍跡久他鄉(xiāng)?!?明 徐霖 《繡襦記·套促纏頭》:“金盡牀頭惹厭憎,風(fēng)波萍跡任浮沉?!?/div>
《國語辭典》:王跡(王跡)  拼音:wáng jī
顯赫的王業(yè)。《書經(jīng)。武成》:「至于大王,肇基王跡?!埂稑犯娂>砹摹ks曲歌辭四。晉。陸機(jī)。吳趨行》:「王跡頹陽九,帝功興四遐。」
《漢語大詞典》:實(shí)跡(實(shí)跡)
見“ 實(shí)跡 ”。
亦作“實(shí)蹟”。 真確的事實(shí)。亦偏指業(yè)績(jī)。明史·孝宗紀(jì):“壬戌,諭吏部、都察院,人材進(jìn)退,考察務(wù)得實(shí)跡,不可偏聽枉人?!?span id="rik88v7"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況且‘捉姦捉雙’,我和你又無實(shí)跡憑據(jù),隨他説長(zhǎng)説短,官府不過道是攔詞抵辯,決不反為兒子究問娘姦情的?!?清 何琇 樵香小記·焚廩浚井:“焚廩浚井之説,亦姑與就事論事,不必果以為實(shí)跡也?!?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吏治下》:“觀其頗有聲名、素稱才能之員,一一考其實(shí)跡?!?梁?jiǎn)⒊?《民約論鉅子盧梭之學(xué)說》:“ 盧梭 民約之説,非指建邦之實(shí)跡而言,特以為其理不可不如是云爾?!?/div>
《駢字類編》:前跡(前跡)
唐 李白 同友人舟行游臺(tái)越作 蹇予訪前跡,獨(dú)往造窮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