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竄跡
抗跡
牛跡
神跡
影跡
撫跡
字跡
顯跡
賤跡
追跡
化跡
跡滅
棲跡
偉跡
高跡
《漢語大詞典》:竄跡(竄跡)
遁跡;隱跡。后漢書·方術(shù)傳上·段翳:“ 翳 遂隱居竄跡,終于家?!?唐 黃滔 《省試一一吹竽》詩:“次第教單進(jìn),宮商乃異宜。凡音皆竄跡,至藝始呈奇。”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柴 歸縣,不喜執(zhí)役。遂竄跡 西蜀 ,游 荊渚 ?!?/div>
分類:遁跡隱跡
《漢語大詞典》:抗跡(抗跡)
亦作“ 抗跡 ”。 高尚其志行、心跡。《楚辭·九章·悲回風(fēng)》:“望 大河 之洲渚兮,悲 申徒 之抗跡?!?晉 何劭 《游仙詩》:“抗跡遺萬里,豈戀生民樂?!?前蜀 杜光庭 《懷古今》詩:“吾所以思,抗跡忘機(jī),用虛無為師范;吾所以思,去奢滅慾,保道德為規(guī)箴。”
《駢字類編》:牛跡(牛跡)
唐 李群玉 規(guī)公業(yè)在凈名得甚深義仆近獲顧長康月宮真影對戴安道所畫文殊走筆此篇以屈瞻禮 但用須彌藏芥子,安知牛跡笑東溟。
元 顧瑛 湖光山色樓口占四首 其三 雨隨牛跡坡坡綠,云轉(zhuǎn)山腰樹樹齊。
《漢語大詞典》:神跡(神蹟)
見“ 神跡 ”。
亦作“ 神跡 ”。亦作“ 神蹟 ”。 神靈的事跡;靈異的現(xiàn)象。 晉 陸機(jī) 《漢高祖功臣頌》:“游精杳漠,神跡是尋。”一本作“ 神跡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薩他泥濕伐羅國:“城西北四五里,有窣堵波……中有如來舍利一升,光明時照,神跡多端。”《太平天囯文書匯編·天王詔書·賜英國全權(quán)特使額爾金詔》:“神蹟權(quán)能言不盡,早到天堂可悟之?!?胡適 《〈西游記〉考證》二:“況且 玄奘 本是一個偉大的宗教家,他的游記里有許多事實,如沙漠幻景及鬼火之類,雖然都有理性的解釋,在他自己和別的信徒的眼里,自然都是‘靈異’,都是‘神跡’。”
《國語辭典》:影跡(影跡)  拼音:yǐng jī
蹤影、痕跡?!端螘?。卷六七。謝靈運(yùn)傳》:「據(jù)左史之攸徵,胡影跡之可量?!埂端疂G傳》第一○三回:「閉門鬧了兩日,家至戶到,逐一挨查,并無影跡?!?/div>
分類:蹤影痕跡
《漢語大詞典》:撫跡(撫跡)
謂追思陳跡往事。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div>
《國語辭典》:字跡(字跡)  拼音:zì jī
字的筆跡、形體。《紅樓夢》第八回:「今若按其體畫,恐字跡過于細(xì)微,使觀者大費(fèi)眼光,亦非暢事?!埂独蠚堄斡洝返谝弧鸹兀骸肝╅L短句子的歌謠最多,俱是手錄,字跡娟好。」也作「字跡」。
《漢語大詞典》:顯跡(顯跡)
(1).美善的德行。 漢 楊修 《答臨淄侯箋》:“君侯忘圣賢之顯跡,述鄙宗之過言,竊以為未之思也?!?span id="vvrhh17" class="book">《后漢書·循吏傳序》:“今綴集殊聞顯跡,以為《循吏篇》云?!?br />(2).顯現(xiàn)跡象。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上:“今 觀世音 像率作婦人,故人間顯跡夢兆,無復(fù)男子相者?!?br />(3).明顯的跡象。《明律·名例一·處決判軍》:“顯跡證佐明白。”
(1).確鑿的證據(jù)。《元典章·戶部七·格前追徵錢糧稟例》:“失陷短少,雖經(jīng)體覆,若無明白顯跡,合無依例追徵。”
(2).顯赫的業(yè)跡。指功名。 明 沈璟 《劉文龍傳奇·賽紅娘》:“我兒離家去求顯跡,爹爹贈與你盤纏費(fèi)?!?/div>
《漢語大詞典》:賤跡(賤跡)
(1).對自身的謙稱。 宋 朱熹 《答孫敬甫書》:“祠官雖幸得請,然時論洶洶,未有寧息之期,賤跡蓋未可保?!?宋 董弅 《閑燕常談》:“適來官人,口不稱名,但稱賤跡不已?!?br />(2).對自己住地的謙稱。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下:“生拜叩曰:‘塵賤之人,幸獲陪侍,乞掛一名,以光賤跡?!?/div>
《漢語大詞典》:追跡(追跡)
亦作“ 追跡 ”。
(1).追蹤;考察。史記·孔子世家:“追跡 三代 之禮,序書傳?!?span id="dbhnr71" class="book">《東觀漢記·光武紀(jì)》:“有司奏議曰:‘追跡先代,無郊其五運(yùn)之祖者?!?魯迅 《墳·人之歷史》:“惟種族發(fā)生學(xué)獨(dú)不然,所追跡者,事距今數(shù)千萬載?!?br />(2).跟隨;效法。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守志 箕山 ,追跡 洪崖 ?!?南朝 梁 江淹 《后讓太傅揚(yáng)州牧表》:“然后追跡 范 張 ,濯纓 汾射 ,臣之志也。” 宋 秦觀 《擬郡學(xué)試近世社稷之臣論》:“ 子房 雖無三子之過,然不能為 漢 制禮作樂,追跡 三代 之隆。”
《漢語大詞典》:化跡
(1).變化之跡;教化之跡。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以為世非 胥庭 ,人乖鷇飲,化跡萬肇,情故萌生?!?唐 盧照鄰 《宴鳳泉石翁神祠詩序》:“夫 圯上 黃公 ,靈期己遠(yuǎn), 湘 中 玄乙 ,化跡難徵。”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開剖太虛,導(dǎo)引元?dú)猓娂娀E,飈飈圣致?!?br />(2).神靈之跡。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詩:“深崖伏化跡,穹岫閟長靈。乘此樂山性,重以遠(yuǎn)游情?!?/div>
分類:神靈教化
《韻府拾遺 屑韻》:跡滅(跡滅)
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jì)世成務(wù)。其卷也,聲銷跡滅。
《漢語大詞典》:棲跡(棲跡)
遁身隱跡。 三國 魏 曹植 《釋愁文》:“趣遐路以棲跡,乘輕云以翱翔?!?/div>
分類:隱跡
《漢語大詞典》:偉跡(偉蹟)
(1).偉大的業(yè)績或事跡。蹟,也寫作“跡”。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鋪張對天之閎休,揚(yáng)厲無前之偉蹟?!?宋 曾鞏 《進(jìn)太祖皇帝總序狀》:“將無以使列圣巍巍之偉跡,焜燿昭徹,布在方冊,此臣之所以惴惴也?!?梁啟超 《中國學(xué)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全盛時代》:“壯哉盛哉!非特 中華 學(xué)界之大觀,抑亦世界學(xué)史之偉蹟也?!?br />(2).指不朽的文物古跡。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后來還是中央政府派員保護(hù)了這歷史的偉跡?!?/div>
《漢語大詞典》:高跡(高跡)
亦作“高蹟”。
(1).高尚的德行。 漢 傅毅 《七激》:“達(dá) 羲 農(nóng)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墳,遵 孔氏 之憲則,投 顏 閔 之高跡?!?br />(2).指超世俗的人。 唐 李頻 《過四皓廟》詩:“東西南北人,高跡自相親?!?明 申涵光《懷太原傅青主》詩:“幸將卷帙傳高跡,日向晴窗展畫看?!?br />見“ 高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