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政跡
溷跡
放跡
云跡
軌跡
寓跡
書跡
芳跡
廁跡
腳跡
逸跡
來跡
幽跡
安跡
龍跡
《漢語大詞典》:政跡(政蹟)
亦作“ 政蹟 ”。
(1).舊時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跡。后漢書·魯恭傳:“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跡耳?!?br />(2).猶政績。資治通鑒·晉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跡者賞之,貪殘者誅之,遠(yuǎn)近肅然?!?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龍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貶 處州 ,是以無政蹟可見?!眳⒁姟罢儭?。
《國語辭典》:政績(政績)  拼音:zhèng jī
官吏治理政務(wù)的績效?!稌x書。卷三。武帝紀(jì)》:「以京兆太守劉霄、陽平太守梁柳有政績,各賜谷千斛?!埂独蠚堄斡洝返诹兀骸敢蛱鞎r尚早,復(fù)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div>
《漢語大詞典》:溷跡(溷蹟)
亦作“ 溷跡 ”。亦作“ 溷蹟 ”。 混跡。 明 李贄 《序匯·史閣款語》:“蓋家大人之少也,溷蹟於軒冕而不知其榮?!?清 戴名世 《河墅記》:“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溷跡於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幽怪二·立誓減壽游庠:“世俗之視秀才也頗重,而得之者也頗難。往往有文學(xué)均優(yōu),寫作俱佳,而佹得佹失,年至班白,猶溷跡于童子軍中者?!?/div>
分類:混跡
《漢語大詞典》:放跡(放蹟)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
(1).猶遠(yuǎn)行。《楚辭·九章·悲回風(fēng)》:“求 介子 之所存兮,見 伯夷 之放跡?!?王逸 注:“放,遠(yuǎn)也;跡,行也。”
(2).猶浪跡。到處漂泊。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銘》:“同列有恃恩自得者,眾皆媚承,公嫉其為人,不直視,由此貶 連州 司戶,移 夔州 司馬,又移 荊南 ……放跡在外,積四年?!?span id="br3sykq" class="book">《新唐書·韓思彥傳》:“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間?!?明 方孝孺 《學(xué)士亭記》:“故或放跡於江海,或養(yǎng)操於山林,求遺世忘累之士而與之游?!?清 顧炎武 《春雨》詩:“放跡江湖間,猶思理墳典?!?/div>
《駢字類編》:云跡(云跡)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昭亭山廣教院文鑒大士喜予往還 馬去侵云跡,風(fēng)來襲野芳。
《國語辭典》:軌跡(軌跡)  拼音:guǐ jī
1.遺留下來的典范。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忠存軌跡,義形風(fēng)色?!?br />2.數(shù)學(xué)上稱某點或某線,適合一定的條件而運(yùn)動時,其徑路全體或所生之部分,稱為此點或此線的軌跡。
《國語辭典》:軌道(軌道)  拼音:guǐ dào
1.遵循法度。《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后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2.供火車、電車行駛的鐵軌。
3.物質(zhì)運(yùn)動時所循的路徑。
《漢語大詞典》:寓跡(寓跡)
亦作“ 寓跡 ”。 猶寄足。暫時寄住。 唐 馬吉甫 《蟬賦》:“聊息心於萬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車志卷四:“有士人寓跡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為托身。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許人也,雖寓跡緇褐,而潛心求道?!?/div>
《國語辭典》:書跡(書跡)  拼音:shū jī
1.筆跡?!端螘?。卷七。前廢帝本紀(jì)》:「世祖西巡,子業(yè)啟參承起居,書跡不謹(jǐn),上詰讓之;子業(yè)啟事陳謝?!?br />2.書法作品。如:「書跡名品藪編」。《舊唐書。卷八○。列傳。褚遂良》:「太宗嘗出御府錦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赍古書詣闕以獻(xiàn),當(dāng)時莫能辯其真?zhèn)?,遂良備論所出,一無舛誤?!?/div>
《漢語大詞典》:芳跡(芳跡)
指前賢的行跡。 梁啟超 《愛國歌》之四:“君不見 博望 、 定遠(yuǎn) 芳跡已千古,時哉后起吾英雄?!?/div>
分類:前賢行跡
《漢語大詞典》:廁跡(廁跡)
亦作“ 廁跡 ”。 插足,置身。南齊書·劉瓛傳:“既習(xí)此歲久,又齒長疾侵,豈宜攝齋 河閒 之聽,廁跡 東平 之僚?”新唐書·高儉竇威傳贊:“ 高竇 雖緣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結(jié)天子,廁跡名臣,垂榮無窮。” 金 王若虛 《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雖不足與聞玄理,廁跡羽流,而杖履往來,陪君為方外之友,庶無愧焉。”
分類:插足置身
《國語辭典》:腳跡(腳跡)  拼音:jiǎo jī
1.腳印、足跡。如:「地上留有一大片零亂的腳跡。」
2.前人的歷史經(jīng)驗。如:「順著前人的腳跡,可發(fā)現(xiàn)許多寶貴的智慧結(jié)晶。」
分類:腳印行蹤
《漢語大詞典》:逸跡(逸蹟)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猶遁跡。指隱居。 漢 王粲 《七釋》:“是以棲林隱谷之夫,逸跡放言之士,鑒乎有道,貧賤是恥?!?唐 皮日休 《七愛詩·盧徵君鴻》:“高名無階級,逸跡絶涯涘。”
(2).指駿馬的快步。 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頓云禽於千仞,騁逸跡以追風(fēng)?!?br />(3).高超的書藝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世之學(xué)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跡,曾不睥睨。”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詞於章句,窺逸跡於篆籀。” 唐 竇暨 《述書賦上》:“達(dá)士逸蹟,乃推 無奕 ,毫翰云為,任興所適?!?唐 司空圖 《月下留丹灶》詩序:“某年中, 廉 帥上聞,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遺蹤;逸事。 唐 韓愈 《復(fù)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div>
《韻府拾遺 陌韻》:來跡(來跡)
宋史日本國傳:重蒙宣恩,忽趁來跡。
《漢語大詞典》:幽跡
(1).隱微的心跡。舊唐書·鄭畋傳:“若匪遭逢圣君,無以發(fā)揚(yáng)幽跡?!?br />(2).隱居的蹤跡。 唐 駱賓王 《上司刑太常伯啟》:“實欲投竿垂餌,晦幽跡於 渭 濱;抱甕灌園,絶機(jī)心於 漢 渚?!?/div>
《國語辭典》:安跡(安跡)  拼音:ān jī
安定、立足。《三國演義》第六○回:「松觀荊州:東有孫權(quán),常懷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鯨吞;亦非可久戀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跡之所?!弧?/div>
分類:立足
《駢字類編》:龍跡(龍跡)
邢子勵地記:龍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龍跡,故以為名。 陳至紅樓院詩:藻井尚寒龍跡在,紅樓初試日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