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67,分38頁顯示  上一頁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踐跡
佛跡
外跡
肇跡
開跡
尋跡
應(yīng)跡
收跡
矯跡
躡跡
粗跡
梗跡
霸跡
縱跡
跡遍
《漢語大詞典》:踐跡(踐跡)
亦作“ 踐跡 ”。
(1).踩著前人的足跡。猶蹈襲,因襲。論語·先進(jìn):“ 子張 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明 李贄 《〈世紀(jì)列傳總目〉后論》:“儒臣雖名為學(xué)而實不知學(xué),往往學(xué)步失故,踐跡而不能造其域,卒為名臣所嗤笑?!?明 袁宏道 《欽叔陽秀才》:“善人不踐跡,彼卻步步學(xué) 堯 舜 ,有恒踽踽涼涼,彼卻與物無忤?!?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踐跡:“服 堯 之服,誦 堯 之言,行 堯 之行,所謂踐跡也?!?王闿運 《江陵書院記》:“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赃h(yuǎn)慕古圣,未若踐跡循涂之易為功也?!?br />(2).實踐,實行。 晉 郗超 《答傅郎》詩:“奇趣感心,虛飇流芳。始自踐跡,遂登慧場?!?br />(3).行跡;行為。 金 王若虛 《復(fù)之純交說》:“慵夫因人而寄聲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謂人之亢;憫我將顛,而子則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踐跡之乖歟!’”
《漢語大詞典》:佛跡(佛跡)
亦作“ 佛跡 ”。
(1).相傳 釋迦牟尼 將入寂滅之時留在石上的足跡。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一:“此塔前有佛跡,起精舍,北戶向塔?!?span id="ktv9ntv" class="book">《菩薩本生鬘論》卷四:“設(shè)不想念,或覩佛跡及行像者,隨分供養(yǎng)生隨喜心,所獲福報不可窮盡。”參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
(2).借指佛法。 南朝 齊 張融 《門論》:“汝可專遵於佛跡,而無侮於道本?!?/div>
《駢字類編》:外跡
易兌彖傳: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疏見內(nèi)德下。
《漢語大詞典》:肇跡(肇跡)
亦作“ 肇跡 ”。 猶肇始,肇興。 晉 陸機(jī) 《漢高祖功臣頌》:“猗歟 汝陰 ,綽綽有裕;戎軒肇跡,荷策來附?!?span id="l7bb877" class="book">《舊五代史·唐書·武皇紀(jì)論》:“ 武皇 肇跡 陰山 ,赴難 唐 室?!?span id="lg2jhgy" class="book">《清史稿·禮志五》:“ 有清 肇跡 興京 ,四祖陵并在京西北,稱 興京陵 ?!?span id="ls6l44q" class="book">《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擬設(shè)國粹學(xué)堂啟》:“昔 西歐 肇跡,兆於古學(xué)復(fù)興之年; 日本 振興,基於國粹保存之論。”
分類:肇始
《漢語大詞典》:開跡(開跡)
發(fā)跡;起家;創(chuàng)業(yè)。 漢 揚雄 《法言·五百》:“曰:‘若是,則 仲尼 之開跡諸侯也,非邪?’曰:‘ 仲尼 開跡,將以自用也?!?汪榮寶 義疏:“開跡即發(fā)跡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文選·班固〈典引〉》:“鋪觀二代洪纖之度,其賾可探也,并開跡於一匱,同受侯甸之服?!?李善 注:“言 殷 周 二代初皆微,開跡於一匱,并受 夏 殷 侯甸之服?!?宋 曾鞏 《隆中》詩:“出身感三顧,魚水相后先;開跡在 庸 蜀 ,欲正九鼎遷?!?/div>
《漢語大詞典》:尋跡(尋跡)
猶尋訪。 宋 吳淑 江淮異人錄·建康異人:“巡使以白上,上令尋跡其出處,而問其所欲。”
分類:尋跡尋訪
《漢語大詞典》:應(yīng)跡(應(yīng)跡)
符合心跡。 宋 程顥 《答橫渠張子厚先生書》:“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yīng)跡,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論衡《問孔》,序意自明,以 仲尼 大圣,其語言應(yīng)跡,有絶出常情者,當(dāng)時門弟子不能極問,故設(shè)疑發(fā)難。”
《漢語大詞典》:收跡
(1).收斂形跡。 漢 蔡邕 《黃鉞銘》:“ 鮮卑 收跡,烽燧不舉。”
(2).停步。《文選·盧諶〈贈劉琨〉詩》:“收跡西踐,銜哀東顧?!?劉良 注:“收彼西踐之跡,銜悲哀在東而顧也。”
《漢語大詞典》:矯跡(矯跡)
(1).高卓的行跡。三國志·蜀志·譙周傳“ 周 三子”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桓溫 平 蜀 ,表薦 秀 曰……‘有洗耳投淵以振玄邈之風(fēng),亦有秉心矯跡以惇在三之節(jié)?!?晉 陸機(jī) 《吳王郎中時從梁陳》詩:“在昔蒙嘉運,矯跡入 崇賢 ?!?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1569' target='_blank'>《文選·江淹〈雜體詩·效陸機(jī)“羈宦”〉》:“服義追上列,矯跡廁宮臣?!?劉良 注:“上列,謂 牧乘 、 相如 ……等,言我舉跡廁于數(shù)人之門?!?br />(2).猶高蹈。指隱逸。 唐 陳子昂 《洪厓子〈鸞鳥詩〉序》:“ 洪厓子 遁我玄魁,賁其默行,矯跡 汾水 ,習(xí)隱 洛陽 ?!?/div>
《漢語大詞典》:躡跡(躡蹟)
亦作“ 躡蹟 ”。亦作“ 躡跡 ”。 追蹤;跟蹤。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緩轡待機(jī),追奔躡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躡蹟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梁啟超 《羅蘭夫人傳》:“忽復(fù)有兩警吏躡跡而來,出示一公文,則再逮捕之命令也?!?br />見“ 躡跡 ”。
分類:追蹤跟蹤
《漢語大詞典》:粗跡(麤跡)
亦作“ 麤跡 ”。
(1).謂大道正理。子華子·晏子:“法也者,制世之麤跡也?!?明 宋濂 《送璞原師還越中序》:“蓋宗儒典,則探義理之精奧,慕真乘,則盪名相之麤跡。”
(2).謂大的事跡。 清 張潮 《幽夢影》:“文章是有字句之錦繡,錦繡是無字句之文章,兩者同出於一原。姑即麤跡論之,如 金陵 、如 武林 、如 姑蘇 ,書林之所在,即機(jī)杼之所在也?!?/div>
《高級漢語詞典》:梗跡
隱約細(xì)微的行跡
《漢語大詞典》:霸跡(霸跡)
亦作“ 霸跡 ”。
(1).猶霸業(yè),王業(yè)。 南朝 梁 劉遵 《和簡文帝賽漢高帝廟》:“分蛇淪霸跡,提劍滅雄威?!?唐 褚亮 《賦得蜀都》詩:“英圖多霸跡,歷選有名臣?!?唐 陳子昂 《薊丘覽古》詩序:“丁酉歲,吾北征,出自 薊門 ,歷觀 燕 之舊都,其城池霸跡已蕪沒矣?!?br />(2).特指建立了赫赫王業(yè)的 漢 朝。《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桓桓 魏武 ,外託霸跡,志掩 衡 霍 ,恃戰(zhàn)忘敵?!?呂向 注:“霸跡,謂 漢 朝也。言其外託事 漢 以示天下而志欲掩取 吳國 ,恃其戰(zhàn)勇,輕忘 吳 敵也?!?/div>
《漢語大詞典》:縱跡(縱跡)
亦作“ 縱跡 ”。
(1).縱,通“ 蹤 ”。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史記·酷吏列傳:“上問曰:‘言變事縱跡安起?’”漢武故事:“ 文成 誅月餘日,使者籍貨 關(guān) 東還,逢之於漕亭。還言見之,上乃疑;發(fā)其棺,無所見,唯有竹筒一枚,捕驗間無縱跡也?!?span id="p7udrx7" class="book">《漢書·張敞傳》:“吏逐捕窮窘,縱跡皆入王宮。” 王先謙 補(bǔ)注:“ 周壽昌 曰:‘縱即蹤,謂蹤跡也?!俦究v作蹤?!?清 陳田 《明詩紀(jì)事丁籤·孫一元》:“蓋其縱跡詭異,當(dāng)時即莫之詳也。”
(2).縱,通“ 蹤 ”。追蹤;跟蹤。明史·孝義傳二·俞孜:“ 孜 扶櫬歸,誓必報讐,縱跡數(shù)十郡不可得?!?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政事二:“每旗以一戶駐 英格 地方,巡緝縱跡?!?/div>
《韻府拾遺 霰韻》:跡遍(跡遍)
張率舞馬賦:若跡遍而忘返,非我皇之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