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通洞
通曉明察。文子·守真:“通洞條達(dá),澹然無事?!?span id="7scvjc1" class="book">《淮南子·修務(wù)訓(xùn)》:“若夫 堯 眉八彩,九竅通洞,而公正無私。” 高誘 注:“洞達(dá)圣道也。”
《漢語大詞典》:天士
通曉天文陰陽術(shù)數(shù)的人。 漢武帝 封方士 欒大 為天士將軍。參閱《史記·封禪書》。《漢書·李尋傳》:“宜急博求幽隱,拔擢天士,任以大職。” 顏師古 注引 李奇 曰:“天士,知天道者也?!?/div>
《漢語大詞典》:遍通
全部通曉。 漢 王充 論衡·實知:“雖有一能,未能徧通?!?span id="owypbxs" class="book">《宋書·恩倖傳序》:“ 孝建 、 泰始 ,主威獨運,官置百司,權(quán)不外假,而刑政糾雜,理難徧通,耳目所寄,事歸近習(xí)?!?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歜音義:“日知録忽以此一字,譏 陸 孔 諸儒不能徧通南北之學(xué),請得質(zhì)之?!?/div>
分類:遍通通曉
《漢語大詞典》:該極(該極)
謂全部通曉,并達(dá)到極高水平。 晉 摯虞 《神農(nóng)贊》:“ 神農(nóng) 居世,通變該極?!?宋 葉適 《司農(nóng)卿胡公總領(lǐng)詹公墓志銘》:“已而徧觀諸書,博求百家,融會通浹。天文、地理、象數(shù)、異書,無不該極。”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審聲(審聲)
(1).古指辨別宮。商、角、徵、羽五聲。禮記·樂記:“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2).辨別金鼓之聲。國語·吳語:“大夫 皋如 進(jìn)對曰:‘審聲則可以戰(zhàn)乎?’”
(3).通曉聲韻、格律。 明 何景明 《〈明月篇〉序》:“意調(diào)若髣髴四子,而才質(zhì)猥弱,思致庸陋,故摛詞蕪紊,無復(fù)統(tǒng)飭,姑録之,以俟審聲者裁制焉?!?/div>
《國語辭典》:通史  拼音:tōng shǐ
貫通古今,連貫各朝代史實的史書。如《史記》。
《國語辭典》:通譯(通譯)  拼音:tōng yì
1.翻譯兩方語言使其相通。如:「他通譯得很好,使得雙方在溝通上沒有障礙。」
2.稱通曉多種語言文字,能作口頭翻譯的人。如:「對外貿(mào)易的公司通常需要雇用專業(yè)通譯?!?/div>
《漢語大詞典》:達(dá)經(jīng)(達(dá)經(jīng))
通曉經(jīng)義。 唐 柳宗元 《斷刑論下》:“經(jīng)也者常也,權(quán)也者達(dá)經(jīng)者也,皆仁智之事也。離之滋惑矣?!?/div>
《漢語大詞典》:通律
通曉詩律。 唐 元稹 《酬樂天江樓夜吟稹詩因成三十韻》:“思鄙寧通律,聲清遂扣玄?!?/div>
分類:通曉詩律
《漢語大詞典》:通講(通講)
通曉講習(xí)。北史·儒林傳序:“論語、孝經(jīng),諸學(xué)徒莫不通講。諸儒如 權(quán)會 、 李鉉 、 刁柔 …… 馬敬德 之徒,多自出義疏?!?/div>
《漢語大詞典》:肉譜(肉譜)
指通曉姓氏族譜的人。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秦王 府倉曹 李守素 ,尤精譜學(xué),人號為肉譜。”宋史·韓溥傳:“ 溥 博學(xué),善持論,詳練臺閣故事,多知 唐 朝氏族……號為肉譜?!?元 柳貫 《今體詩六十韻贈餞正傅之官池陽》:“雞窠對翁穉,肉譜繫仍昆?!?/div>
《漢語大詞典》:明醫(yī)(明醫(yī))
(1).通曉醫(yī)學(xué)。遼史·蕭胡篤傳:“曾祖 敵魯 ,明醫(yī)。人有疾,觀其形色即知病所在?!?br />(2).高明的醫(yī)生。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序例》:“書凡一卷, 金 易州 明醫(yī) 張元素 所著。”《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若請個明醫(yī)來看,或者還有救星,也不可知?!?br />(3). 清 末維新派提出的考試科目名。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明醫(yī)一科,以能通全體學(xué),識萬國藥方,知中西病名證治者為及格?!?/div>
《漢語大詞典》:達(dá)樂(達(dá)樂)
(1).通曉樂理。《詩·周南·關(guān)雎序》“聲成文謂之音” 毛 傳“聲成文者,宮商上下相應(yīng)” 唐 孔穎達(dá) 疏:“取彼歌謡,播為音樂,或辭是而意非,或言邪而志正,唯達(dá)樂者曉之?!?南唐 李煜 《昭惠周后誄》:“審音者仰止,達(dá)樂者興嗟。”
(2).天下通用的樂歌。 姚華 《曲海一勺·明詩》:“《風(fēng)》、《雅》、《頌》謂之達(dá)樂,燕、享、祀謂之達(dá)禮?!?/div>
《漢語大詞典》:童子郎
漢 魏 時授予通曉儒經(jīng)的年幼者的稱號。后漢書·左雄傳:“ 汝南 謝廉 、 河 南 趙建 年始十二,各能通經(jīng), 雄 并奏拜童子郎?!?span id="qzpm3ww" class="book">《后漢書·臧洪傳》:“ 洪 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學(xué)。” 李賢 注:“ 漢 法,孝廉試經(jīng)者為郎。 洪 以年幼才俊,故拜童子郎也。”三國志·魏志·司馬朗傳:“﹝ 朗 ﹞十二試經(jīng),為童子郎?!?/div>
《國語辭典》:聰明人(聰明人)  拼音:cōng míng rén
資質(zhì)靈敏、通曉事理的人。《大宋宣和遺事。亨集》:「你是個聰明人,何為因一匪人,將功名富貴廢了?」《紅樓夢》第六七回:「怎么柳相公那樣一個年輕的聰明人,一時糊涂就跟著道士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