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條悉(條悉)
通曉洞悉。意林卷三引 漢 桓譚 新論:“ 太史公 不典掌書記則不能條悉古今; 揚(yáng)雄 不貧,則不能作《玄》、《言》?!?/div>
分類:通曉洞悉
《漢語大詞典》:邃雅
通曉文學(xué)。新唐書·岑文本虞世南等傳贊:“ 文本 才猷, 世南 鯁諤, 百藥 之持論, 亮 思 之邃雅, 德棻 之辭章,皆治世華采,而淟汩於 隋 ,光明於 唐 ,何哉?”
《漢語大詞典》:達(dá)練(達(dá)練)
通曉熟習(xí);精明干練。后漢書·胡廣傳:“﹝ 胡廣 ﹞達(dá)練事體,明解朝章?!?span id="elnpr3w" class="book">《新唐書·李芃傳》:“達(dá)練事宜,嚴(yán)備常若有敵?!?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序》:“臣 德裕 非 黃瓊 之達(dá)練,習(xí)見故事;愧 史遷 之該博,惟次舊聞。”
《漢語大詞典》:閑達(dá)(閒達(dá))
亦作“閑達(dá)”。 熟悉,通曉。閒,通“ 嫺 ”。后漢書·酷吏傳·陽球:“初舉孝廉,補(bǔ)尚書侍郎,閑達(dá)故事,其章奏處議,常為臺閣所崇信?!?/div>
分類:熟悉通曉
《國語辭典》:萬事通(萬事通)  拼音:wàn shì tōng
通曉各式各樣事物的人。如:「他是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萬事通?!挂沧鳌赴偈峦ā?。
《漢語大詞典》:星工
通曉星象的人。后漢書·公孫瓚傳:“ 紹 令星工伺望祥妖,賂遺財貨,共與飲食?!?李賢 注:“星工,善星者?!?/div>
分類:通曉星象
《漢語大詞典》:智法
智術(shù)能法。謂通曉術(shù)與能行法治。韓非子·孤憤:“智術(shù)之士,明察聽用,且燭重人之陰情;能法之士,勁直聽用,且矯重人之姦行。故智術(shù)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是智法之士與當(dāng)涂之人,不可兩存之仇也?!?陳奇猷 集釋:“智法,即智術(shù)能法,此取其與下句‘當(dāng)涂’相對,故省二字也。”參見“ 智術(shù) ”。
《國語辭典》:智術(shù)(智術(shù))  拼音:zhì shù
智慧謀略?!度龂萘x》第三八回:「備不量力,欲伸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迄無所就?!?/div>
《漢語大詞典》:達(dá)智(達(dá)智)
(1).到達(dá)聰明智慧的境地。文子·道德:“學(xué)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dá)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br />(2).悟性;通曉事理的智力。呂氏春秋·下賢:“ 堯 ,天子也; 善綣 ,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 善綣 ,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 堯 論其德行達(dá)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div>
《漢語大詞典》:通熟
通曉熟練。
《漢語大詞典》:通悉
通曉熟悉。《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jīng)講經(jīng)文》:“《蓮經(jīng)》此處難宣,大王且須通悉。”
《漢語大詞典》:文法吏
通曉法令、執(zhí)法嚴(yán)峻的官吏。漢書·元帝紀(jì):“﹝ 元帝 ﹞見 宣帝 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唐 元稹 《敘詩寄樂天書》:“已后 德宗皇帝 春秋高,理務(wù)因人,最不欲文法吏生天下罪過?!?/div>
《國語辭典》:重舌  拼音:chóng shé
1.通達(dá)外語并能翻譯者?!段倪x。張衡。東京賦》:「重舌之人九譯,僉稽首而來王。」
2.中醫(yī)指舌下生舌的病。
《國語辭典》:舌人  拼音:shé rén
翻譯語言的人。
《漢語大詞典》:解曉(解曉)
理解通曉。 明 唐順之 《胡貿(mào)棺記》:“ 貿(mào) 於文義不甚解曉,而獨(dú)能為此,蓋其天竅使然?!?/div>
分類:理解通曉
《國語辭典》:融解  拼音:róng jiě
物質(zhì)由固體變成液體的過程。如:「山上的積雪已經(jīng)開始融解了。」
《漢語大詞典》:閑解(閒解)
亦作“閑解”。 通曉。閒,通“ 嫺 ”。北史·裴駿傳:“﹝ 裴詢 ﹞美儀貌,多藝能,音律博弈,咸所閑解?!?span id="q72fcrt" class="book">《北史·薛辯傳》:“﹝ 薛慶之 ﹞頗有學(xué)業(yè),閑解幾案,位廷尉丞?!?/div>
分類: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