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斬樓蘭
 
刺樓蘭
 
破樓蘭
 
都護樓蘭返
 
返樓蘭

相關(guān)人物
劉徹(漢武帝)


《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列傳·傅介子〉~3002~
介子與士卒俱赍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即出金幣以示譯。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雇跗痣S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zhì)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fā)兵殺略衛(wèi)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jié)印獻物,甚逆天理。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眾。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士刺王者皆補侍郎?!?/span>
《漢書》卷九十六上〈西域傳上·鄯善國〉~3875~
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guān)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武帝感張騫之言,甘心欲通大宛諸國,使者相望于道,一歲中多至十馀輩。樓蘭、姑師當?shù)溃嘀?,攻劫漢使王恢等,又數(shù)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漢使。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兵弱易擊。于是武帝遣從票侯趙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shù)萬擊姑師。王恢數(shù)為樓蘭所苦,上令恢佐破奴將兵。破奴與輕騎七百人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因暴兵威以動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恢為浩侯。于是漢列亭障至玉門矣。樓蘭既降服貢獻,匈奴聞,發(fā)兵擊之。于是樓蘭遣一子質(zhì)匈奴,一子質(zhì)漢。后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后過者,欲絕勿通。時漢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關(guān),為貳師后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上詔文便道引兵捕樓蘭王。將詣闕,簿責王,對曰:「小國在大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愿徙國入居漢地。」上直其言,遣歸國,亦因使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親信樓蘭。征和元年,樓蘭王死,國人來請質(zhì)子在漢者,欲立之。質(zhì)子常坐漢法,下蠶室宮刑,故不遣。報曰:「侍子,天子愛之,不能遣。其更立其次當立者?!箻翘m更立王,漢復責其質(zhì)子,亦遣一子質(zhì)匈奴。后王又死,匈奴先聞之,遣質(zhì)子歸,得立為王。漢遣使詔新王,令入朝,天子將加厚賞。樓蘭王后妻,故繼母也,謂王曰:「先王遣兩子質(zhì)漢皆不還,奈何欲往朝乎?」王用其計,謝使曰:「新立,國未定,愿待后年入見天子。」然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常主發(fā)導,負水儋糧,送迎漢使,又數(shù)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后復為匈奴反間,數(shù)遮殺漢使。其弟尉屠耆降漢,具言狀。元鳳四年,大將軍霍光白遣平樂監(jiān)傅介子往刺其王。介子輕將勇敢士,赍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既至樓蘭,詐其王欲賜之,王喜,與介子飲,醉,將其王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殺之,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漢罪,天子遣我誅王,當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自令滅國矣!」介子遂斬王嘗歸首,馳傳詣闕,縣首北闕下。封介子為義陽侯。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宮女為夫人,備車騎輜重,丞相將軍率百官送至橫門外,祖而遣之。

簡釋

斬樓蘭:喻殺敵建功立業(yè)。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p>


例句

猶道樓蘭十萬師,書生匹馬去何之。 嚴維 送房元直赴北京

擬膾樓蘭肉,蓄怒時未揚。 孟郊 猛將吟

前年斬樓蘭,去歲平月支。 岑參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渾驅(qū)大宛馬,系取樓蘭王。 岑參 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

自然來月窟,何用刺樓蘭。 張九齡 送趙都護赴安西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 李白 出自薊北門行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 塞下曲六首

盧綰須征日,樓蘭要斬時。 杜甫 暮冬送蘇四郎徯兵曹適桂州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杜甫 秦州雜詩二十首

樓蘭徑百戰(zhàn),更道戍龍城。 武元衡 石州城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

橫行俱足封侯者,誰斬樓蘭獻未央。 翁綬 隴頭吟

馬蹄經(jīng)月窟,劍術(shù)指樓蘭。 高適 東平留贈狄司馬

典故
漢都護


《后漢書》卷四十七〈班梁列傳·班超〉~58~
明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乃以超為都護,徐干為長史。拜白霸為龜茲王,遣司馬姚光送之。超與光共脅龜茲廢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將尤利多還詣京師。超居龜茲它乾城,徐干屯疏勒。西域唯焉耆、危須、尉犁以前沒都護,懷二心,其馀悉定。
《國語辭典》:都護(都護)  拼音:dū hù
漢唐時管理邊政事務(wù)的官吏。《樂府詩集。卷二七。相和歌辭二。梁。戴皓。度關(guān)山》:「將軍一百戰(zhàn),都護五千兵?!固啤a瘏ⅰ窗籽└杷臀渑泄贇w〉詩:「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div>
《國語辭典》:大都護(大都護)  拼音:dà dū hù
職官名。唐置,職掌統(tǒng)領(lǐng)諸蕃,撫慰征討,總判府事。安西、北庭等地設(shè)有大都護府,置大都護一人。
《漢語大詞典》:邊都護(邊都護)
界方的謔稱。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文具·鎮(zhèn)紙:“《文房圖贊》:邊都護,名鎮(zhèn),字叔重,號句曲山民。又名妥,字元安,號如石靜君。按:此乃鎮(zhèn)壓紙旁之物,今所謂界方是也。”參見“ 界方 ”。
分類:謔稱
《國語辭典》:界方  拼音:jiè fāng
1.用以壓紙的條狀文具。一般為木制,也有用玉石、象牙、水晶等為材料者?!队魇烂餮浴>矶?。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書案上文房四寶,壓紙界方下露出些紙,信手取看時,是一幅詞。」
2.醒木。說書人拍案引起聽眾注意,所使用的硬木,稱為「界方」?!端疂G傳》第五一回:「拈起鑼棒,如撒豆般點動。拍下一聲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詩?!?/div>
《漢語大詞典》:亦都護(亦都護)
突厥語音譯。我國古代 高昌回鶻 等突厥語諸部首領(lǐng)的稱號,意為“幸福之主”或“神圣陛下”。一說,借用漢語官名“都護”加詞首元音“亦”而成。元史·巴而朮阿而忒的斤傳:“亦都護者, 高昌 國主號也。”
《漢語大詞典》:濟饞都護(濟饞都護)
對可以解饞的美食的謔稱。 清 王韜 甕牖馀談·禁食蛙:“食蛙令子多病。 粵 居災方,要宜少食,況煮者多以煎煠,加入辛辣,如抱薪救火,安能求益?講養(yǎng)生者勿視作濟饞都護也?!?/div>
分類:美食謔稱
《漢語大詞典》:安西都護府
唐朝設(shè)于西域的軍政機構(gòu)。公元640年,唐朝為加強對西域地區(qū)的控制,于高昌設(shè)立,后移至龜茲(今新疆庫車)。管轄天山以南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qū),還統(tǒng)轄安西四鎮(zhèn)龜茲、于闐、疏勒、碎葉的重兵。790年,治所為吐蕃攻陷。
《漢語大詞典》:北庭都護府
唐代設(shè)于天山北路的軍政機構(gòu)。公元702年,武則天為加強對西北邊疆控制而設(shè)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說今里海)的廣大地區(qū)。安史之亂后先后為回紇、吐蕃攻占。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漢時稱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稱北方夷狄之地?!逗鬂h書。卷四○。班彪列傳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br />2.唐時稱西域為「北庭」,設(shè)北庭都護府。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五。歷代州域形勢五。唐上》。
《國語辭典》:瀚?! ?span id="yctzm49" class='label'>拼音:hàn hǎi
蒙古大沙漠。參見「戈壁」條。
《漢語大詞典》:蹛林
(1). 匈奴 秋社之處。 匈奴 土俗,秋社繞林木而會祭,故稱。史記·匈奴列傳:“秋,馬肥,大會 蹛林 ,課校人畜計?!?司馬貞 索隱引 服虔 曰:“ 匈奴 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張守節(jié) 正義引 顏師古 曰:“蹛者,﹝遶也,言﹞遶林木而祭也。 鮮卑 之俗,自古相傳,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眾騎馳遶三周乃止,此其遺法也。” 元 柳貫 《次伯長待制韻送王繼學修撰馬伯庸應奉扈從上京》:“蹕道云開朝采正,蹛林風定雪花乾?!?br />(2).借指 匈奴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徵調(diào)曲六》:“無勞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宋 王安石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 燕 人候望空甌脫,胡馬追隨出蹛林。”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一朝沸脣動天地,蹛林毳幙長流離。”
(3).古州名。 唐 有 蹛林州 。屬 隴右道 。初隸北庭都護府,后隸 涼州 都督府。在今 甘肅省 秦安縣 東北。見新唐書·地理志七下。
《漢語大詞典》:府鎮(zhèn)(府鎮(zhèn))
唐 代在西域設(shè)都護府、都督府及四鎮(zhèn)( 龜茲 、 于闐 、 碎葉 、 疏勒 )。泛稱府鎮(zhèn)。 唐 崔融 《拔四鎮(zhèn)議》:“自 建武 至於 延光 ,三絶三通,至 唐太宗 方事外討,復修 孝武 舊跡,并 南山 至於 蔥嶺 為府鎮(zhèn),煙火相望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