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曹如結(jié),字繼鵬,號云門,河南歸德府永城縣人。進士出身。公生聰穎好學,事親孝,撫幼弟在襁褓中,教誨婚娶無不周至。性儉約,服飾未嘗少侈。弟歿,侄亦幼,公養(yǎng)視扶植,與子無二。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進士,除陜西長安令。為省會要地,吏事繁劇,公游刃優(yōu)裕無所滯。閣邑有重稅隸于大珰,朘削逋系為民苦,公悉罷其征,歲以所卻羨金三千兩抵之。盩厔令以法笞珰奴,致珰窘,公憤爭竟日,珰氣折,竟毀牘。邑有大憝為關西渠惡,公廉知之,密令邑丞械致,榜殺之。召入主武選政,未幾以直忤權要出為蕭邑尉,以病家居十馀年,日與故舊觴詠林泉間,未嘗以一牘干謁守令?;蛴泄h,則侃況正論不忌。復起泗水令,以疾辭,歸里而歿。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七維盤,字新卿,號云門,平湖人,萬歷間桐城教諭
人物簡介
維基門逵(16世紀—17世紀),字鴻揚,四川成都府內(nèi)江縣人。門逵年輕時勤奮好古,文章簡練蒼勁,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中舉人,到二十九年(1601年)成進士,歷任云南副使、右參政及貴州思仁道參政,任內(nèi)做事慷慨得器重,督學云南時又扶持當?shù)匚娘L,其后因考績不及致仕,不再參與朝政。他喜歡帶朋友游覽名剎,寫下不少作品,同時訓誡子孫忠孝為重,在當時清望昭著。
人物簡介
維基高捷(1567年—1633年),字心泰,號龍門,直隸真定府趙州寧晉縣人。曾祖高祿,祖高拱,父高凌煙,贈文林郎江西道御史,再贈奉政大夫大理寺左寺丞。母王氏,封太孺人,贈太宜人。兄高推,萬歷三十五年丁未科進士。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順天鄉(xiāng)試十四名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尋丁父憂,天啟二年(1622年)授河南固始知縣,平白蓮教李思賢等亂,中州刊傳《高侯平妖集》。旋以母憂去,服除,再令固始,崇禎元年授山東道御史,三月疏劾工部主事楊惟和、袁熿冒居副憲,少卿加銜陜西新督臣史永安、王之采以建祠互相推諉,詞臣吳孔嘉借黃山獻謏,流毒鄉(xiāng)井,章下所司。八月,以疏紏輔臣劉鴻訓,帝以捷肆意妄言,奪俸三月示懲。已而告歸。崇禎二年,吏部尚書王永光具疏特薦,以特旨起用,起補江西道御史。時袁崇煥被逮下獄,十二月高捷即疏參輔臣錢龍錫與崇煥奸逆相倚,崇煥之殺毛文龍也,龍錫密語手書,不一而足,即崇煥疏中亦有輔臣龍錫低徊私商之句,兩人陰謀詭計,目中安知有皇上乎?三年奉命巡按山東,劾府道四州縣二十人,東省肅然。三年庚午科山東鄉(xiāng)試,拔來儀、左懋第、姜埰等人,四年監(jiān)試禮部會試,又主武舉。會噪軍經(jīng)山左,為侍御出境后兩月事,坐謫補上林苑左丞,尋晉南銓主政,歷稽勛正郎,升山東東昌道副使,駐臨清。后以失陷屬邑,兵部擬遣戍,疏辨,下旨免戍。卒年六十七。墓在縣北十五里曹古疃。
人物簡介
維基鄒希賢,字星門,福建建安縣人。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三十五名進士。任濮州知州,升刑部員外郎,二十七年三月升刑部署郎中,二十九年任寧波府知府,三十三年三月升浙江副使,三十八年正月考察降一級調(diào)用。仕至江西參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青門,一作字上宇,號青門。吳中行侄。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崇禎六年進建極殿大學士。七年改中極殿。時帝懲諸臣積玩,政尚嚴核,宗達調(diào)劑寬嚴間,裨益殊多。卒謚文端。
維基吳宗達(1572年—1636年),字上于,號青門,南直隸常州府武進縣洗馬橋(今武進市)人,祖籍宜興縣北渠里(今閘口鎮(zhèn))。探花。出身官宦世家。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戌科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崇禎三年(1630年)升禮部尚書,六月兼東閣大學士。崇禎八年(1635年)五月歸里。謚文端。著有《渙亭存稿》。
人物簡介
維基鄧士昌(1573年—1623年),字爾熾,號龍門,四川順慶府廣安州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五年(1613年)辛丑科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晉本部郎中,四十一年出知浙江處州府知府,四十四年升湖廣按察司衡永道副使。
人物簡介
簡介號鹿門,洪可臣弟。弘文館副提學贈左贊成,以文學雅望著名。
人物簡介
維基王一中(1576年—1647年),字元樞,號石門,浙江處州府麗水縣民籍青田縣人。王一中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次年(1607年)聯(lián)捷丁未科進士,授福建古田縣知縣,曾提拔陳宏德等士子,之后轉(zhuǎn)任河南杞縣、新蔡知縣。泰昌元年(1620年),行取授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上請罷設內(nèi)市,檢舉保母客氏、權珰魏忠賢,巡按山東期間剿滅妖寇徐鴻儒。天啟四年(1624年),升太仆寺少卿,七年(1627年)得薦任操江都御史,但被魏忠賢矯旨削奪為民,離開北京時身衣襤褸,只帶著少量行李,幾位僮仆,嗟嘆而去。王一中居鄉(xiāng)期間,獎勵后進,著述五經(jīng)、府志,不接受當?shù)劳扑],與士子研究道德性命之學。崇禎元年(1628年)再擢光祿寺卿,召對稱旨,卻因不依附權貴調(diào)南京光祿寺,多次上疏乞休,到七十二歲去世。入祀鄉(xiāng)賢祠,子王胤昌、王胤升。
人物簡介
維基潘大儒(1577年—1613年),字漢門、需之,號含赤,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灶籍。辛卯應天府鄉(xiāng)試九十八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七十八名,第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進士。吏部觀政,本年給假,丁外艱,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授中書舍人,卒。
人物簡介
維基熊維卿(1578年—?年),字以世,號松門,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民籍。庚子江西鄉(xiāng)試四十七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二百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進士。刑部觀政,授湖廣永州府祁陽知縣,四十一年致政。
人物簡介
維基石炬(1577年—?),字攻甫,號泰華,號石門,湖廣武昌府興國州(今陽新縣)軍籍。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吏部觀政,三十六年授南工部營繕司主事,三十九年升員外,升都水司郎中,四十年丁憂,四十二年補原職,四十三年差夏鎮(zhèn)閘,啟閉以時,有冢宰舟過閘,命開,炬不徇私,淹留數(shù)日,冢宰仇之,四十五年考察,竟罷歸。
人物簡介
維基李應策(1554年—1635年以后),字獻可,一字成可,號蒼門,陜西蒲城縣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登癸未科進士。授任丘知縣,歷改成都、安陽知縣。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遷刑科給事中,轉(zhuǎn)戶科。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升太常寺少卿,官至通政司左通政。萬歷三十年(1602年),致仕歸里,林居三十年。
人物簡介
維基王春楨(1579年—1611年),字元夫、元復,號鶴門,山西平陽府蒲州猗氏縣人。王春楨是萬歷二十年進士王國瑚的長子,年少聰慧,七歲時坐在父親置膝蓋上學習《河圖》,數(shù)句就明白理論,不久他看見《洛書》,立即詢問兩者的異同之處,父親大感驚奇。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中山西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經(jīng)魁,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會試中本擬取為會元,但主考官以卷面北字只取為第二;成進士后獲授行人,出使冊封楚肅二藩,謝絕藩王的饋贈,說:「我怎能初做官就背棄官常呢!」他天性孝友,胸襟廣闊,因病回鄉(xiāng)后依舊神閒氣定,死后鄉(xiāng)老無不落淚,老農(nóng)宋某為他大哭,說:「我為賢大夫而哭!」卒年三十三歲,入祀鄉(xiāng)賢祠,有子王含光。